首頁>財經>

下半年汽車市場形勢大好,12月10日“2020中國汽車金融產業峰會”上,多數參會人士精氣神不錯。然而,財新智庫經濟學家王喆卻提出:“短期內,汽車受益於疫情。但長遠看,消費結構性分化依然制約著汽車銷量增長。”

財新智庫經濟學家王喆

“疫行情”下車市上漲是短期效應

下半年,隨著汽車銷量持續增長,A股汽車板塊和新能源板塊接連飄紅。然而,在王哲看來,這些都只是疫情帶來的短期效應。

年初新冠疫情突發,對絕大多數行業的影響都是負面的,但疫情得到控制後,汽車消費表現異常搶眼,竟然跑贏了其他可選消費類別。王哲分析稱:“由於疫情的關係,公眾要減少乘坐公共交通出行,有些人會提前購買汽車,帶動了汽車銷量增長,因而很多車企今年經營業績非常不錯。同時,今年汽車消費與其他的消費類別相比,表現實在是太好了。2~3年前,汽車作為一個有代表性的可選消費,完全跑不過金銀珠寶、服裝等其他可選消費。而今年汽車消費已經跑贏了其他可選消費,成為僅次於食品消費的一項。”

“疫行情”下,醫藥、汽車雖然成為少數正增長的行業,但作為經濟學家,王哲站在宏觀視角對多個行業進行綜合分析,得出的結論不容樂觀。他認為:“不知不覺中,在疫情影響下,我們整個社會執行機制也在發生變化,這個變化會對經濟未來長期發展有深遠影響。例如說,今年國慶假期在疫情基本穩定的情況下,我們發現出行的相關資料都下滑了20%左右,對於明年、後年的旅遊市場,包括民航市場,大家都有一點悲觀的想法。”

很顯然,王哲為我們提供了一個更廣闊的分析視角,即不能僅僅立足當下,站在汽車行業本身看待汽車銷量持續增長。那麼在經濟學家眼中,汽車消費又存在哪些問題?

消費結構性分化制約車市增長

近期,有關專家提出2021年車市有望持續向好。然而,此次峰會上,流通協會會長沈進軍雖然提出了“看待2021年市場應謹慎樂觀”的觀點,但他並未展開。王哲則從消費結構入手進行了深入剖析。

近年來,廣義貨幣供應量增加,在推高資產價格的同時,導致了收入結構性失衡。王哲分析稱:“我今天不打算迴避貧富分化的問題。從2008年的金融危機算起,到現在12年了,全球央行一直進行著史無前例的流動性大擴張,擴表非常之嚴重。現在的‘水’比12年前的‘水’多得多,但奇怪的是,過去的12年,我們並沒有觀察到非常明顯的惡性的通脹。原因在於釋放的流動性並沒有進入到生活必需品中,並沒有進入到消費者的籃子裡面,而是進入了資產的池子裡面,這就是中國房地產市場資產的價格上漲特別快的原因。而中低收入者的收入來源主要是勞動報酬,中高收入者的收入主要來源於資產的增值。於是問題就出來了,放‘水’的話,‘水’都放到資產的池子裡,推高了資產價格,於是依靠資本收益的人越來越有錢,依靠勞動收入的人工作越來越難。”

居民收入的結構性失衡,直接導致汽車消費結構性失衡。王哲介紹說:“我找了四種車型的銷售資料,寶馬5、賓士E、速騰和朗逸,先把前兩個車型銷量加總,再把後面兩個車型銷量加總,然後去做比值。我發現,過去的四五年間比值是節節攀升的。表明高收入者的購車規模高於中低收入者的購車規模,這是貧富差距在汽車銷售上面的典型反映。”

“雙迴圈”發展格局下,未來中國經濟將實現良性迴圈。王哲表示:“中央提出了‘雙迴圈’的發展格局。這個定位將是‘十四五’期間,甚至‘第二個一百年’整個中國經濟發展的指導方針。‘內迴圈’包含了兩個抓手:一個是新型的城鎮化,一個是增加收入。中央已經有明確檔案對上述兩點做了部署,特別是在增加收入這一塊,要增加勞動報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再分配的一些尺度也要去改革。只有把貧富差距的問題給解決了,只有去壯大中產的群體數量,提高他們的購買力,才能夠中國經濟實現良性的迴圈。”

在王哲看來,疫情是偶發的,汽車市場在中短期刺激下實現了銷量增長。從長期視角看,還是要回歸中國經濟的本原,這個本原就是轉型升級,即透過科技創新和加快推動金融改革,雙管齊下促進實體經濟發展,激發中國經濟的巨大潛力,這才是促進汽車汽車市場持續上漲的重要因素。

11
最新評論
  • 神秘買家6億元拍走,樂視大廈究竟歸誰?
  • 風電行業迎來長期性的機遇 產業鏈受益股梳理出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