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財經>

文:阿童木

"世界水泥看中國,中國水泥看海螺"。在之前全球著名水泥評測機構ICR的文章中,中國海螺水泥榮登世界第二、亞洲第一,可以說以一己之力令中國水泥受到國際社會認可。然而誰也想不到,就在改革開放之初,海螺水泥還只是一個山溝溝裡的"窮孩子";更令人想不到的是,未來它居然能夠成長為享譽全球的水泥龍頭。

1978年,海螺水泥的前身——寧國水泥廠終於組建成功。雖然地處皖南山區,不過海螺山旁的寧國水泥卻有著"鴻鵠之志"。當時改革開放雖然已經落地,不過各行各業大都摸不著門路,觀望者居多。寧國水泥廠卻不懼困難,利用商業貸款打造了日產4000噸的一流生產線,這也成為中國建材行業中的首例。

不過就像很多企業的崛起一樣,寧國水泥廠也遇到了"黎明前的黑暗":由於相關配套設施多為國產,問題事故頻發,經常出現生產無法達標的情況。一直到了1993年,寧國水泥才逐漸擺脫了經營危機,生產步入正軌。十分巧合的是,也正是在這一年,一個足以載入中國水泥史冊的人出現了——他就是在當年出人寧國水泥廠副廠長職務的郭文叄。

郭文叄1955年出生于山東,從小聰明好學。雖然從17歲開始,郭文叄就在濟南軍區後勤部軍馬場工作;不過在1975年時,郭文叄終究還是圓了大學夢,順利進入知名的同濟大學建築材料系畢業。1980年,郭文叄正式進入安徽省寧國水泥廠,成為廠子裡的一名技術員;1993年,郭文叄成為工廠副廠長,1996年任職廠長。自從郭文叄進入水泥廠核心領導層之後,寧國水泥廠開始進入發展快車道,並且以肉眼可見的速度擴張市場。

在這一過程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政府和郭文叄等人的智慧結晶——"T型"發展戰略。何為"T型"發展戰略呢?其實就是沿長江建設大型熟料基地,規模基本上都在年產300萬噸以上。要是放在以前,這樣的戰略必定引來不少正因;因為在以往水泥廠的操作當中,這些基地大都被建在礦山或者市場附近。這樣的工廠表面看起來十分"全能",實際上運輸成本,管理成本相當巨大,工廠的利潤也難以保證。

而在郭文叄的"T型"發展戰略當中,水泥廠打破了這一常規;在東南沿海有市場無資源的地方建造粉磨站,而在長江沿線資源豐富的地方建造熟料燒製基地,如此一來大大增加了生產集中度。除此之外,寧國水泥前期多依靠水運流通,又進一步降低了運輸成本。一系列精準操作之後,寧國水泥成功在市場上站穩了腳跟,並且很快成為行業領頭羊。

1997年時,寧國水泥成功改制,"海螺水泥"應運而生;同年10月,海螺水泥在香港交易所上市,公司邁出了現代化水泥企業發展的重要一步,也為行業其他同行指出了方向。在海螺水泥的努力下,行業投資成本大幅下降;一度從上世紀90年代初的1000元左右,下降到本世紀初的300元附近,中國水泥行業也終於開始在世界範圍內嶄露頭角。

2002年,海螺水泥再接再厲,成功登陸國內A股市場,成為國內第一個實現A+H股雙上市的水泥公司。藉助資本市場的紅利,海螺水泥募集到了超120億元資金,為其今後佈局全國提供了重要的財力保障。2003年時,海螺水泥的新時期改制終於塵埃落定,公司也由國有獨資變為國有控股,在產權制度方面也實現了和現代企業接軌。

"十三五"以來,海螺水泥不僅堅持以往寶貴的成功經驗,而且還能夠積極打造自身智慧財產權;不僅實現了水泥行業的多項創新成果,也使其在全球水泥市場當中始終立於不敗之地。值得一提的是,人們對水泥行業始終有一種"誤解":水泥廠對環境的汙染十分嚴重。為了貫徹"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精神,海螺水泥堅持綠色發展,將工廠紛紛打造"低碳廠"。同時為了減少廢氣汙染,海螺水泥投資超5000萬元,在蕪湖白馬山建成環保示範專案,將二氧化碳回收利用、變廢為寶。

就是這樣一個每袋15元的不起眼小生意,經過幾十年發展,水泥廠已經實現了營收、資產2000億元雙突破,市值更是超過3000億元。現如今,海螺水泥的子公司已經接近400家,成為業內當之無愧的"巨無霸"。

13
最新評論
  • 神秘買家6億元拍走,樂視大廈究竟歸誰?
  • 進京佈局北上深,老鄉雞是如何實現跨越式發展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