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財經>

不知曾幾何時,“放水”一詞變成了央行基礎貨幣投放的專用詞。我反對這樣的說法,是因為“放水”一詞帶有貶義。其邏輯源自中國大量經濟學家不厭其煩地向公眾灌輸了這樣的一個荒謬的恆等式:物價上漲≡超發貨幣。它使得中國老百姓遇到物價上漲就喊通貨膨脹、貨幣超發,而對央行任何釋放基礎貨幣的動作都很反感,並籠統地把基礎貨幣投放看作是“放水”。

公眾這樣的理解,加上專業財經媒體“不專業的表述”,以致“放水”變成為人不齒的行為,從而綁架或干擾了中國央行貨幣政策的正常實施。問題是:全世界主要經濟體的中央銀行都在大幅增加基礎貨幣供給,為什麼中國不可以?

我們必須明確指出:超發貨幣是一個既不嚴謹、也不科學的說法,而“放水”之說同樣如此。很多人、甚至包括“大牌經濟學家”都在說,中國廣義貨幣供應量(M2)高達195萬億元,超過GDP的100%還要多,所以中國貨幣超發。

我可以負責任地說,上述說法嚴重錯誤。原因是:M2=基礎貨幣×貨幣乘數。其中,基礎貨幣由中央銀行發放,而貨幣乘數則是商業金融機構依託基礎貨幣而創造的信用倍數,屬於“派生貨幣”。所以,M2的高低,不僅取決於央行發放基礎貨幣數量的多少,同時更取決於商業金融機構創造“派生貨幣”的能力,亦即貨幣乘數的高低。正因如此,所謂“超發貨幣”是在說誰?是說央行超發了基礎貨幣,還是商業金融機構超發了“派生貨幣”?還是誰直接超發了M2?

我可以負責任地說,也是中央銀行資產負債表所揭示的事實:從2010年開始,中國央行不僅沒有過度投放基礎貨幣,反而相對減少了基礎貨幣投放。也正因如此,GDP增長所必須的M2增長,基本依賴貨幣乘數不斷上漲——商業金融機構創造貨幣去支撐,這就是我們最近一直揭示的:M2“降糖加水”危害嚴重。我們的研究表明,正是因為貨幣乘數投放相對過少、貨幣乘數不斷提高,才導致M2規模過大,中國經濟中的債務槓槓不斷提高。

正確地解釋應當是:物價上漲≠貨幣超發,更談不上“恆等”。貨幣多少隻是物價漲跌的“必要條件”,而絕不是“充分條件”,更不是“充分必要條件”。“恆等式”所揭示的必須是“充分必要條件”。

我們欣慰地看到,最近已經有些權威機構釋出報告,其中有意無意地否定了“物價上漲≡貨幣超發”——這個誤導中國公眾20年的謬誤。

10月22日,中國金融40人論壇(CF40)在京釋出《2019年第三季度巨集觀政策報告》,其中在談到CPI漲幅達3%時指出:CPI上漲背後過去都有貨幣擴張的影子,但本輪 CPI上升過程中M2增速和社融增速則持續下降;因此,《報告》認為,這次CPI上漲背後是供給衝擊而非需求衝擊。這種情況下,貨幣政策決策依據不宜再過多參考CPI,而應該考慮更全面反映物價水平且較少受到供給衝擊影響的價格指標。

一席話道出兩大真諦:第一,物價上漲可以是“供給衝擊型”,這樣的物價上漲與貨幣多少無關,從而否定了“物價上漲≡貨幣超發”;第二,M2增長過快導致物價上漲,必須有“需求旺盛”作前提。10年來,全世界的貨幣政策實踐證明:在需求嚴重不足的前提下,央行大幅提升基礎貨幣供給,不會導致物價上漲。

明白上述道理,請大家不要輕易說“央行放水”,這會對老百姓的物價預期構成不良干擾,從而滯澀中央銀行貨幣政策的正常實施,近而對中國經濟產生不良影響。

最新評論
  • 1 #

    你有一元錢對一塊錢的貨,如果沒有對等的貨物你印兩塊錢,那你的一元還是一元錢嗎!

  • 2 #

    辛巴維(威)什麼情況研究一下就是典型

  • 3 #

    不存在超發?外貿企業收入美元,可能要給企業換成人民幣的吧!但如果要進口,恐怕一般沒有央字頭的企業換美元比較難吧!隨著出口越來越多,美元越來越多,國內要發相應的人民幣也就越來越多,我不是學財經的,我不懂都知道這些

  • 4 #

    貨幣問題相當複雜。民眾很難搞懂。基礎貨幣有一個適當的要求太多不好,也不是越少越好。 基礎貨幣太少,市場流動性更多地依靠借貸貨幣,和乘數(泡沫)效應。泡沫在市場波動中反應很容易過激。

  • 5 #

    多大事,從頭再來就是

  • 6 #

    反對大水漫灌的說法,經濟發展沒錢怎麼發展,與各家過日子一樣

  • 7 #

    中國的商業銀行哪來自主性?

  • 8 #

    豬肉上漲限制房子價格,m0對M2囉。

  • 9 #

    堅決支援放水,取締不良媒體

  • 神秘買家6億元拍走,樂視大廈究竟歸誰?
  • 新貨幣競爭已開啟:5條路線競爭 23國忙築數字貨幣壁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