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何的企業之所以可以獲得成功,除了最基本的契機來尋求發展,獲得市場,更重要的是這個企業的領導人的指導,就好比火車的執行自然離不開火車頭的牽引,企業的運作也是完全相同的道理。
其實在當前複雜的國際形勢下,以“民族”兩個字自居的企業還是數不勝數的,這其中有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在目前經濟全球化的狀態下,在諸多領域都會有來自各個國家的產品在爭奪市場,與此同時也難免會有一些貿易摩擦。
以“民族企業”自居,有助於一個企業在走向國際市場時,引起競爭者的忌憚以保護自己,畢竟,走得越遠,所接觸的面越廣,可能承受的就越高,而此時“國家”才會是這些企業最堅強的後盾。
但與此同時,這些“民族企業”在向國際市場推動的過程中,也會遭遇重重險阻,其中以“藥王“名號著稱的徐鏡人所領導的揚子江藥業,在當前陷入如此境遇。
退伍創業徐鏡人此人,頗為有魄力,在此之前,在瞭解到如今揚子江藥業如今的成就後,很難想象曾經的它只是個默默無聞的小作坊,對於揚子江藥業,徐鏡人做到了真真正正的白手起家。
在1966年5月,徐鏡人自部隊退役後,在老家揚州泰興建立了一個作坊式的小製藥廠,這便是揚子江藥業最初的形態。
而在上個世紀60年代,我國在製藥領域的發展可謂是十分緩慢落後的,是以徐鏡人的小工廠處境也不算多好,雖然是一項市場空缺,但在缺乏足夠的資金和技術的前提下,想要將其做大做強,所要付出的可不僅僅是時間精力。
在彼時,製藥廠還是由泰興縣口岸鎮儀表廠的一個車間派生而來, 全部資產只有六間平房、幾口大缸、幾臺簡易的裝置和數名工人。在彼時那個年代,社會且不說已經多麼平穩,而由於社會的發展落後,工廠處於一個缺錢、缺人、缺技術、缺裝置的十分尷尬的境地。
與此同時,對於徐鏡人的工廠,國家也並不能為其撥款支援,當然也不會有銀行的貸款了,可以說,該製藥廠的發展就如同石頭縫裡成長的樹,沒有任何的生長資源,卻依然可以拼出自己的一條路來。
由於缺少資金,連廠房都是一批老職工們自己湊出來的,甚至連生產裝置都是他們自己進行改造的,徐鏡人還專門跑到當時的河南安陽第二製藥廠,自己學習製藥工藝, 帶回生產菌種,甚至工廠的用水,都需要工人們自己去挑。
所幸如此艱難的創業環境也沒有磨滅徐鏡人的決心,他始終咬牙堅持著,終於,“泰興縣口岸鎮工農兵制藥”運轉了起來,在1972年, 工廠開始投入生產,這個製藥廠就算有了雛形了。
不過在1981年, “國務院國發179號”檔案規定, “嚴禁鄉鎮一級開辦製藥廠”後,經過重重的稽核,該製藥廠僥倖轉為縣辦的“泰興藥廠口岸車間”,被保了下來。
在經過徐鏡人的不斷努力之後,1985年, 該車間的總產值達到了一千六百萬, 還引進了一批中國藥科大學的畢業生,而徐鏡人也終於讓他的心血掛上了揚州市揚子江製藥廠的牌子。
一單成名,企業改革雖然成為了正式的製藥廠,但揚子江製藥廠也只能算得上是一個小工廠,無論是它的市場還是技術都還僅僅是小規模工廠的水平,且依然籍籍無名,徐鏡人好不容易靠著自己研究出了板藍根,其藥效功能也算不錯,但由於工廠的規模實在過於小,銷售市場範圍太過拘束,銷量一直算不得多理想,但苦心人,天不負,徐鏡人等到了他的契機。
1988年,在上海爆發嚴重的甲型肝炎,一時29萬多人發病,市面上的板藍根幹糖漿等都被一搶而空。於是揚子江製藥廠接到了來自上海的一筆400萬包板藍根的巨大訂單。
但在此時,該製藥廠的板藍根幹糖漿月產量僅為5萬包,但為了這筆巨大的訂單,揚子江製藥廠以全體員工都沒能休假回家過春節為代價,加班加點地生產了足足385萬包板藍根幹糖漿,將其從泰興運往上海,這筆從天而降的巨大訂單,讓徐鏡人也由此獲得了“板藍根大王”的名號,而揚子江製藥廠的名號也開始在全國打響,其市場也隨之開闊了許多。
但可惜後來徐鏡人被人誣告,由此被迫離職三年,三年之後再度返回崗位,揚子江製藥廠已經淪為岌岌可危的瀕危工廠了。
彼時的徐鏡人正式意識到企業改革的重要性,於是在1993年,徐鏡人打定決心要把製藥廠做大做強,要有自己的產品,做好自己產品的質量保證。
作為一家切實的民族醫藥企業,徐鏡人意識到揚子江製藥廠的未來之路還是要圍繞中藥展開,還要拿得出屬於自己企業的產品,於是徐鏡人決定從那些擁有中醫良方的中醫們獲得藥方,繼而生產出自己的產品。
徐鏡人遍訪諸位中醫界的領軍人物,向其探訪良方,想要以合作的方式將這些藥方發揚光大,雖然他的目的還是以發展自己的企業為主,但從客觀角度來看,徐鏡人的做法對於整個社會都是有著極大的好處的。
在徐鏡人的誠心探尋之下,先後獲得了治療胃脘脹痛的“胃舒引”---胃蘇顆粒、治療經前綜合徵的香芍顆粒、蘇黃止咳膠囊、雙花百合片等一系列中藥新品。
這些藥物不僅契合了消費者的需求,為大家帶來了健康,同時也可視為是一股新興力量注入到了我國中藥的發展史上,讓我國的中藥庫獲得了新生。
且揚子江製藥廠一直保持著“以質量為先”的初心,由此,企業得以經受住了這麼多年的重重考驗,不斷成長為了產值上十億的大製藥廠,甚至徐鏡人如今已經擁有了480億身家。
在獲得了資金之後,許是最初建廠時的淒涼仍在徐鏡人的心裡壓著,徐鏡人的首要指示便是重新修建工廠,新工廠被修建的極為精緻,且外貌上看酷似北京的故宮,也因此而出名。
企業因由止步徐鏡人所創辦的揚子江製藥廠經歷了這麼多年的打磨,終於走上了正軌,大家都預測其將來的發展會是上市,然後進行多元化的發展,但為此徐鏡人卻有著自己的堅持和看法。
在企業發展發麵,徐鏡人有“三不”原則:不搞兼併聯合、不盲目上市、不搞自己不熟悉的產業。這在很多人眼中都是一種十分固執的想法,且這也在很大程度上抑制了企業的進步發展。
關於兼併聯合,據其子徐浩宇“爆料”, 由於之前徐鏡人在這方面吃過虧,如今年紀大了,為求平穩發展,就更不願意做這些了。
在1982年時, 徐鏡人曾兼併過本系統一個藥廠, 除了增加了一堆債務和冗員之外,沒有獲得其他的收益,於是導致徐鏡人對此有著極大的偏見,而不願去涉及。
而對於上市,徐鏡人一致認為其企業的重點是藥品的質量把控,不想過多被資本裹挾,而他的企業也確實正落實著這一點,揚子江製藥廠一直以“產品質量”所著稱,而且與此同時的,揚子江目前是員工持股分紅。
但據知情人士透漏,徐鏡人總共只給員工分紅2次,此後再沒有涉及到分紅一事,且對於這些持有股權的員工,徐鏡人還要求其若是離職,其股份只能選擇賣給本公司的人。
關於發展其他領域,徐鏡人則是依舊堅持自己的看法,能做好“製藥”這一件事就不錯了,何必再去強求一些其他的領域,更何況,自己也沒有足夠的涉獵,又何必多費精力呢?
包括讓自家的產品走向國際,徐鏡人也有自己的考量,以雙方各出資50%為條件,然後進行合作,自己在國內銷售,然後讓外資合作方在國外銷售,但沒有外資會同意這種條件。
在我們只認識到徐鏡人的堅持或許有些偏執的情況下,可以思考一下,中國這麼多年在各個領域的進展,真正依靠的還是我們自行創新的技術,所以換個角度考量,徐鏡人的做法,何嘗不是他對於我國中醫藥這一寶貴財富的變相保護呢?
小結:徐鏡人從一位退伍軍人到產值數十億的企業老闆,其中必然付出了無數艱辛,其中苦楚,他都自行默默承擔,並堅持到了現在,從一個小作坊到如今甚至在國際都有了名號的製藥企業,徐鏡人將他的全部心力都傾注於此。
但同時,他有他的思想、他的認知、他的堅持,他以自己一人之力,成功將一度可能奄奄一息的中醫藥從淘汰邊緣拉了回來,在成就了自己的同時,還為中醫藥注入了新的活力。
他對於一件事的執著追求,對於婉拒其他人的發展多元產業的婉拒,都體現著他對中醫藥的熱愛,他是真正做到了實現“民族企業”用心做好產品質量的企業家,抱著對於祖國文化的熱愛,他一直在用他的方式保護這片淨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