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財經>

風險管理是銀行業可持續發展的根本。銀行風險管理體系建設的目的在於保持資產質量穩定,將風險抵補能力始終控制在合理水平。

在當前經濟大環境下,銀行業務風險水平上升,金融行業進入強監管時代,各家銀行對提升自身風險防控能力的需求日益迫切,而銀行傳統風險管理體系缺乏靈活性、防控手段較為落後等弊端,與大資料覆蓋面廣、維度豐富、實時性高和人工智慧技術飛速發展的特點相呼應,使銀行風控成為大資料和人工智慧的熱點應用領域和方向。

目前,傳統中小銀行在將資料驅動方法應用於風控領域(尤其是貸後)仍處於起步階段,絕大多數還是依賴於專家經驗的業務規則,這些撒網式的規則準確率和召回率都不理想,尚不能滿足我們對風險防控的要求。因此,引入更多維度的資料,利用機器學習演算法深層挖掘資料規律,對完善銀行風險預警系統,提升風險防控能力,降低風險損失有著非常重要的意義。

銀行資料驅動風控模型介紹

1. 模型分類

巴塞爾協議定義了金融風險型別:市場風險、作業風險、信用風險。我們主要關注的信用風險模型一般包括申請評分、行為評分、催收評分和反欺詐,也就是常說的A(Application score card)卡、B(Behavior score card)卡、C(Collection score card)卡和F(Anti fraud score card)卡。

2. 資料構成

申請評分卡特徵項的組成元素主要有:

申請者的人口統計資料:年齡、性別、戶籍狀況、婚姻狀況、職業、學歷、申請渠道、證件型別、是否黑名單客戶、工作年限等申請者家庭財產、負債資訊:是否有自有住宅、是否有車、是否有消費貸款、是否有經營貸款、是否在其他金融機構有負債、個人收入、家庭年收入、收入核驗狀態等所申請的債項相關資訊:申請額度、產品期限、利率、貸款目的等銀行已有客戶在本行的資訊:銀行已有客戶在本行的資訊行內消費記錄、申請日前6個月諮詢次數、行內還款情況徵信資訊:正在使用的信用產品數、申貸日期前2年逾期次數、上次逾期距今月份數、人行數字解讀評分

行為 / 催收評分卡特徵項的組成元素主要有:

逾期類行為資訊:申貸日期前2年逾期次數、上次逾期距今月份數、當前逾期期數還款類行為資訊:還款情況、還款時長、已還款比例徵信資訊:正在使用的信用產品數、人行數字解讀評分債項資訊:貸款型別、貸款金額人口統計類資訊:年齡、性別、戶籍狀況、婚姻狀況、職業、學歷、申請渠道、證件型別、是否黑名單客戶、工作年限催收類資訊:催收次數、催收資訊反饋賬戶資訊:應用評分、行為評分、金卡/普卡、信用額度、自動還款、員工標誌、額度調整、收益率3. 模型構建的基本流程

模型構建一般由以下5個步驟構成:資料準備、模型設計、模型開發、模型評估、模型部署與監控。

(1)資料準備

資料準備是評分卡開發的初始階段同時也是耗時最長的階段,包括變數粗篩、資料匹配、資料處理、資料質量檢查、描述性統計等步驟。

變數粗篩:根據業務經驗,圈定需要選入的特徵變數,確定變數的取數口徑。資料匹配:根據客戶維一要素(如客戶號)匹配客戶各個維度的資料。資料處理:經過一系列轉換、處理將原始資料處理成可用作模型開發的格式化資料。資料質量檢查:檢查資料的缺失值。同時,從業務角度考察資料的完整性和準確性。描述性統計:檢視資料的基本統計資訊。對於分型別特徵,檢視該特徵在各類別的佔比以及各類別的違約機率。對於連續型特徵,檢視特徵的平均值、中位數、極值等,檢視資料的集中/離散趨勢。(2)模型設計

相關資料採集完畢後,下一步便是模型的設計。模型設計是評分卡開發的關鍵步驟。在這個過程中,我們將對資料進行初步分析,對整個模型開發的一些引數進行設計,整個模型設計的內容包括:模型細分、表現定義、表現期視窗、分類彙總、建模樣本選擇。

模型細分:可以考慮從產品/客群維度對模型進行細分,這樣做的好處一方面可以提升模型的效果,另一方面也更契合業務的需求。表現定義:定義好壞客戶,一般可以透過滾定率分析並結合業務場景確定。表現期視窗:圈定一個時間視窗並在這個時間視窗內完成好壞客戶的定義。分類彙總:排除項、被拒絕賬戶、壞賬戶、中間賬戶、表現不足賬戶、好賬戶、未開戶賬戶等各賬戶的數量與佔比。建模樣本選擇:在歷史資料中篩選出足夠數量的好壞樣本數構成建模樣本。(3)模型開發

模型的開發階段包含的主要內容有:特徵變數生成、欄位劃分、單變數分析、多變數分析、模型評估與驗證。這裡牽涉到的內容較多,就不展開一一闡述了。

(4)模型評估

評估模型能否達到預期的效果並確保模型的穩定性。主要評估模型的區分能力、穩定性、排序能力和評分分佈。檢驗一般分為樣本時間內驗證和樣本時間外驗證。

(5)模型部署與監控

模型有兩種部署模式:一是直接將訓練好的模型部署至伺服器,配置為一個模型服務。模型服務可供其他系統呼叫,實現線上預測。二是透過模型提煉規則並部署至決策引擎。模型上線後,要對模型的效果及穩定性進行持續監控 ,一般監控模型KS值及PSI值,前者代表模型區分好壞客戶的能力,後者代表模型在每個時間週期的變遷程度。

資料驅動評分卡的優勢

資料驅動方法的意義在於,當我們對一個問題暫時不能用簡單而準確(一般真實的原理都是簡單而準確的)的方法解決時,我們可以根據以往的歷史資料,構造出近似的模型來逼近真實情況,這實際上是用計算量和資料量來換取研究時間。得到的模型雖然和真實情況有偏差但是足以指導實踐。

——吳軍博士《智慧時代》

當前,隨著大資料以及資料採集、儲存、分析等技術的快速發展,幾乎所有公司都在儘可能充分利用資料來獲取競爭優勢。這個程序中,大資料也帶來了公司商務管理和決策的根本轉變,這個轉變被定義為資料驅動的決策,其概念表現為公司的管理決策儘可能基於資料和資料分析,而非是更多的依賴於業務人員的直覺和經驗。風控領域亦是如此。相對於傳統的專家評分,資料驅動評分有如下幾點優勢:

1. 資料驅動更為客觀

資料驅動評分卡的構建過程中,資料更為充分,每個環境都有相應的資料論證和統計分析。並且可以透過更為深層次的挖掘資料的內涵,提取出更為深入和準確的洞察資訊,降低了業務人員在決策過程中的介入和參與,從而減少個體因為經驗、情緒以及資訊不足而導致的偏差,使得評分更為客觀。此外,可以推想,更為客觀透明的評分機制也可能將得到更多人員的信任和支援,從而提升評分卡的效力和執行效果。

2. 資料驅動更適用於不斷變化的決策環境

外部經濟形勢變化、政策調整以及公司業務的變動都會對模型的效果產生影響。相較於傳統的利用專家業務規則的評分卡,資料驅動評分卡不僅引入了業務資料還將人口統計資訊、行為資料、賬戶資訊、外部資料納入決策範圍,使得資料評分卡在面對環境變化時有更為穩定的表現。同時,資料驅動評分卡可以實現自動化的更新,根據新的歷史資料調整各指標在模型中的權重,以達成對新資料更好的預測效果。

3. 資料驅動使個體更具區分度

“機器學習+大資料”的模式使得資料驅動評分卡構建出的模型更復雜也更具精細化。比如業內常見的資料驅動評分卡中,標準分為660分,好壞客戶比每翻一倍,分數增加20分。相對於專家評分卡,資料驅動評分卡中的客戶評分更為分散,這也意味著個體與個體之間更具區分度,業務人員有更大空間去制定精細化的應用策略。

參考:

https://www.iyiou.com/p/55066.html 蔣韜:銀行風險與智慧應用的深深與淺淺

https://zhuanlan.zhihu.com/p/36539125 玩轉邏輯迴歸之金融評分卡模型

https://www.zhihu.com/lives/1053679649619554304 黃志翔:網際網路金融信用風險模型大揭秘

薦:

【中國風動漫】除了《哪吒》,這些良心國產動畫也應該被更多人知道!

宣告

12
最新評論
  • 神秘買家6億元拍走,樂視大廈究竟歸誰?
  • 資訊:國華人壽成功發行2020年第一期30億元資本補充債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