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頻繁看到網際網路從業者們傳達過來的一個問題:在反壟斷氛圍和網際網路巨頭入局社群團購被“點名”的背景下,網際網路巨頭的冬天是不是到了?
其實這個問題本身就體現出了一種趨勢——至少某些網際網路巨頭將迎來強監管時代。
我們需要注意的是,這個“冬天”並不是針對所有的網際網路巨頭,而且目的也不是為了扼殺網際網路巨頭,而是對網際網路巨頭所擁有的資本力量進行一定的“約束”以及“規範”,讓這些極不老實的資本能夠在兼顧盈利的同時考慮一下社會效益。
而這一切的轉變,主要跟國家發展戰略的調整有關。
第一,房地產、網際網路巨頭接連遭遇“冬天”,根本原因在於“金融優勢資本化”。什麼是金融優勢資本化?
通俗地講就是企業擁有更好地吸納社會資金的優勢,它可以透過這種優勢以較小成本獲得大量資金,然後透過資本運作來實現財富及資本的增長,就像滾雪球一樣。
在早十幾二十年裡,房地產行業得益於國家“加速推動城鎮化”的基本國策獲得了大力的政策扶持以及金融支援,從而獲得了無以倫比的金融優勢。同時因為當時國家發展採取的是“強刺激、弱干預”路線,房地產行業作為重要的支柱性產業,對於國家經濟具有巨大的推動作用,在這樣的前提下,房地產獲得的金融優勢所存在的“資本化”風險就被很好地掩蓋了過去。而房地產行業也正是藉助這種金融優勢造就了數量驚人的富豪,並且房地產企業也幾乎都轉型為資本力量,投資房地產以外的各行各業——這實際上也屬於資本的無序擴張。
再後來,融創入局樂視也好,萬達出國四處買地產和娛樂資產也好,實際上到後來支撐這些大型房地產企業發展的已經不是建築行業和房地產開發,其實已經變成了資本運作的遊戲。
中國的人口規模和發展水平造就了世界上最大的單一消費市場,同時也就為網際網路行業的發展提供了最為廣闊的空間和沃土,在這種前提下誕生BAT以及為數眾多的獨角獸企業也就不足為奇了。在過去的十年間,得益於移動網際網路的推廣和普及,中國網際網路行業迎來了井噴式發展,國家甚至將“網際網路+”列為中國經濟的新路線,這種趨勢推動著金融行業主動向網際網路企業靠攏。
網際網路企業因而獲得巨大的金融優勢——它比其他行業更容易匯聚社會財富,同時也能夠更快地推著雪球滾起來。這既得益於網際網路可以隨意跟其他行業連結的特性,也得益於它自身獲得了遠超房地產企業的金融優勢——金融機構和資本力量都樂於向這些新興網際網路產業投錢。
所以這些年來我們可以看到,從房地產行業流出來的錢,大部分流向了網際網路行業,網際網路行業則幾乎一年一個新概念,每個新概念都引發一場資本大戰,從最早的社交軟體大戰,到電子商務大戰,到網約車大戰,到共享單車大戰,到O2O大戰……每一次網際網路細分領域的風口出現,到最後慢慢變成“不是創新者獲勝,而是資本雄厚者獲勝”。
但我們收穫了什麼呢?
電商大戰對於社會還有較為積極的意義,但其他網際網路領域的所謂“變革”對於整個社會而言,並沒有憑空地創造財富,或者創造某個行業,它們只是讓原來的計程車司機送起了外賣,或者讓人們從走一公里變成了汽車騎行一公里……
資本的走向影響著整個社會資源的傾斜方向,就在網際網路巨頭們化身為資本力量四處下注的時候,我們的製造業卻依然在中低端徘徊,因為整個社會的金融資源是有限的,它們趨向於網際網路,就會造成製造業的“貧血”。
在這個時候,網際網路巨頭們已經變成怪獸,手伸向了眾多領域,它們會織下巨網,一旦有什麼新奇的專案或者概念,它們就可以利用自己的資本力量打過去,要麼“奈米級致敬”,要麼天價購買,目的只有一個——“你的就是我的,我的還是我的”,一切全都服務於商業化,一切以盈利為最終指向。
所以當網際網路巨頭只剩下一個網際網路外套的時候,我們就應該警惕它們,因為它們的核心是資本,資本的唯一屬性就是逐利。
第二,不能讓金融及資本僅服務於一小部分人,而應該服務於絕大多數人。從某種意義上來說,當前的網際網路巨頭們已經走過了創新紅利期,他們不再透過技術創新來開闢新的市場來給社會增值,而是透過資本手段來實現對分配方式的改變——本質上屬於劫貧濟富。
就好比這次社群團購,這麼多網際網路巨頭們紛紛入場,場面跟之前佈局共享單車或者網約車有何區別。首先這種模式創新大多由創業型公司進行,擁有著較為一致的發展目標和發展理念,而網際網路巨頭們的收購行為卻如同資本遊戲,它們利用自己的金融優勢降維打擊創業型企業,透過收購或者不正當競爭完成對創新型企業的吞併,並透過資本運作達到高度壟斷市場的目的。
在這個過程中,創業型企業的創新基本都走上了末路,而網際網路巨頭們充當的角色都是赤裸裸的資本,在後期運營上也很難談得上持續創新,我們可以看這些風口行業最後一地雞毛的局面就知道——比如說共享單車行業。
其次網際網路巨頭不僅改變了分配方式,而且轉嫁了危機。
以網約車為例,網約車行業本質上並沒有創造新的社會財富,出行領域整體收入的增長跟經濟大環境息息相關,網約車的貢獻可能是提供了新的出行方式——但本質上它分散了傳統計程車行業的流量,補充了出行領域的一個短板。我們看到很多人開網約車做兼職,但我們可能看不到有很多出租車司機下崗——網約車淘汰了一批生存能力較弱的社會民眾。
與此同時,網約車並沒有讓人們暴富,因為坐車的人就那麼多,有增長,但增長有限。所以我們從整體來看,網約車行業是將出行領域補充完整後,重新制定了這個行業利潤的分配方式,讓更多網約車司機進入這個領域賺錢,同時很多人則因此“顆粒無收”。至於危機轉嫁,那就是網約車將在若干年後製造大量的汽車垃圾——網約車車輛服務有年限,以及出行領域存在的職業風險問題——計程車司機不再是一個職業。
相比而言,共享單車行業的發展更能體現出這種危機的轉嫁。
網際網路巨頭們的競爭不僅造成了大量廢棄單車,同時因為缺乏行業標準及相應的約束行為,造成共享單車對城市交通秩序和城市管理的破壞,這些現象最終都會變成政府的行政成本,網際網路巨頭不會因此承擔後果,為治理危機結賬的是政府財政——換而言之是我們。
除此之外還有一個最重要的邏輯,是我們常常搞錯的——網際網路巨頭們明面上服務於絕大多數人的專案,實際上真正受益的往往是很小一部分人。
我們還拿網約車來說,網約車的發展突破了出行行業之前的職業制度——計程車司機是一個職業,從而可以讓任何一位司機都能兼職賺錢。從明面來看,這是一個普惠的事情。但大家有沒有想過,如果沒有網約車出現,這個社會的出行領域會不會出現運力不足的情況?我的回答是幾乎不會。
如果沒有網約車出現,出行領域和交通領域會出現的幾個改變可能是:1)計程車會變得多樣化,且數量會增加;2)車輛或者電動腳踏車等個人交通工具會更多;3)公共交通會更發達,以適應對交通運輸的需求。
網約車的出現在解決運力問題(甚至刺激運力增長)之外,它實際上將本該歸屬於以上三種變化的紅利歸攏到了一處,如果上邊的總利潤是30,然後各自為10進行分配,那麼網約車的出現我們可以理解為將25全部給了網約車+計程車這個出行領域的從業者們,而留下了5。
我們需要注意的是,在上一種分配模式中,涉及到的人群更大,有許多還屬於社會底層,與此同時上邊的30幾乎都分配給了產業從業者;但在後一種分配模式中,網際網路巨頭獨佔5,同時擁有巨大的支配權,這就是壟斷的“優勢”。
這也正是網際網路巨頭們熱衷於爭搶行業頭部的主要原因,因為你成為了頭部,也就意味著你將壟斷這個行業最大部分的優勢資源。
網際網路巨頭對社群團購的爭搶也是同樣的道理,並且它們也是以犧牲數量巨大的底層從業者來重新制定分配模式,它們要達到的同樣是“製造新的既得利益者,並以此為基礎構築以巨頭為核心的行業利潤分配模式”。
資本求利益最大化,求的是錢和調動社會資源的影響力;國家求的是國家和人民的利益最大化,要兼顧的是所有人,而不是一小撮人(資本家)的利益。
而我們作為社會主義共和國,為人民服務是最高宗旨,所以只能讓資本做調整。
在今年中國所發生的重要事情中,“十四五規劃將科技創新列為頭等大事”是值得我們每一個國人記住的一件事。科技創新就是我國經濟轉型和產業升級最重要的動力,同時也是讓中國國力更上一層樓的基礎力量,為了這樣的核心戰略,我們需要做的就是動員整個社會的力量來推動這件事的往前發展。
網際網路領域作為國家經濟的中堅力量之一,更需要參與到這個趨勢中來,但是因為之前廣泛存在的金融優勢資本化問題,讓網際網路巨頭們有點“為所欲為”,甚至還想插手國家金融,這種資本主義的囂張和貪婪引發了國家層面的深深擔憂。
所以我覺得後半年的反壟斷和最近的政治局會議,其實質類似於一次整風運動,不過要整頓的是網際網路領域的資本力量極端逐利罔顧民生的不良風氣。
寫在最後有人跟我說,社群團購群雄逐鹿是件好事,因為對於普通市民而言,買菜價格更便宜也更省心。
我想說的是,每個人都從自己的立場考慮問題,但是國家需要從大局來看,如果社群團購只是在某個時間段裡對某一個群體產生益處,與此同時卻損害了底層菜農(種植)、商超、農貿體系的利益,與此同時市場定價權從市場監督者手中轉移到網際網路巨頭手中……國家就需要慎重考慮這件事在整體的社會效益上是否保持正向。需要說明的是,風口過熱的前提下往往會造成負面的社會效益,也就是整體上妨礙了經濟增長。
這就是矛盾的地方,共享單車、網約車、外賣等事物剛出現的時候便宜的像是不要錢,我們覺得這是科技造福人類,但是我們卻看不到基尼係數在這十年間一直處於高位——也就是說我們的貧富差距甚至因為這種造福而變得更加巨大,根本原因在社會財富的分配方式存在著巨大問題。
我們甚至在不知不覺中接受了物價的飛速增長,但我們想過沒有,物價的增長或許就來自於這些“免費”的東西——我們從不曾擁有“免費”的權利,網際網路巨頭們早就在暗中標好了價格。
最後還是想說,網際網路企業更應該做的是科技創新,透過科技創新創造新的社會財富,而不是在一個固定的總量中你搶我奪。
而且網際網路企業的資本化趨勢如果不遏制,還很有可能破壞科技創新的氛圍,在這種多重因素的影響下,也就難怪國家要“敲山震虎”。
在這裡其實還是希望網際網路大佬們能夠擁有更多的社會責任心,我們這個十四億人的大家庭,不可能誰都像這些網際網路巨頭一樣優秀,但是他們的崛起正是靠著所有人的努力,他們摘取了果實就不該沒有底線的貪得無厭,他們更應該讓自己創辦的企業造福社會,給人們帶來更美好的生活。
而且我由衷地相信,只有這種真正具備社會責任感的企業,才是中國應該在世界舞臺上嶄露頭角的企業,才是真正能長久生存下去的企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