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財經>

中芯國際“一山難容三虎”,蔣尚義、梁孟松師徒就無法“珠聯璧合”嗎?

臺積電老將蔣尚義回巢,中芯CEO梁孟松憤然辭職,交易所又發了監管函詢問,一日多時間,中芯國際連發多顆震撼彈,引發了外界極大關注。

中芯國際人事大地震,操碎了多少人的心

中芯國際CEO梁孟松

2月16日盤前,中芯國際公告在此前披露蔣尚義任命,也同時確認了中芯國際聯合執行長兼執行董事梁孟松在董事會上提出辭職之事。此外,中芯國際高管人士變動,也讓上交所發來監管函詢問。

中芯國際一樁事又接一樁,猶如一顆顆震撼彈,操碎了多少人的心!

梁孟松是即將赴任中芯副董事長蔣尚義以前在臺積電共事時的“大弟子”,二人有師徒之情。另外,現任中芯國際獨董的楊光磊,也是他倆人的老同事,曾任前臺積電研發處處長。

真的是“一山難容三虎”嗎?真的“既生瑜何生亮”嗎??蔣尚義、梁孟松師徒就無法“珠聯璧合”嗎?

也許,有人說,蔣、梁二人在私人關係上,並沒有不和,從被曝光的梁孟松“請辭函”看,似乎是對中芯國際董事會及高層有意見。那就有個問題須思考,中芯國際在公司治理及企業文化上到底有沒有問題,為什麼留不下人呢?

梁孟松在請辭信中說:“我是在12月9號,接獲董事長電話告知:蔣先生即將出任公司副董事長一職。對此,我感到十分錯愕與不解,因為我事先對此事毫無所悉。我深深的感到已經不再被尊重與不被信任。我覺得,你們應該不再需要我在此繼續為公司的前景打拼奮鬥了。我可以暫時安心的休息片刻。

蔣尚義

蔣尚義與梁孟松,過去是臺積電老同事,也有師徒之誼,如果梁孟松後來不是跳槽到三星,當時外界都以為他是“蔣爸”的職務接班人。假如二人沒有私人成見,讓梁孟松覺得“不被尊重與信任”才是請辭最大理由。

當然了,也有個更核心的問題,那就是蔣尚義與梁孟松雖都是臺積電出身,但在公司發展方向上主張也太不同,這可能也是中芯國際招攬“蔣爸”歸巢之主因吧!蔣、梁二人,也不排除“道不同不相為謀”之因素。

蔣尚義與梁孟松都曾是臺積電的人,“老東家”的態度也備受關注。針對老將蔣尚義轉投中芯國際,臺積電董事長劉德音迴應稱,他尊重蔣尚義的個人去向。

創辦人張忠謀退休後,在傳承上他繼續施行“雙首長制度”,劉德音、魏哲家二人成了張忠謀的共同接棒人。昔日,蔣尚義是張忠謀嘴上說的“特別有好感”的舊部,他與劉德音也共事多年。換句話說,劉德音的表態,也一定程度代表了張忠謀的看法。

中芯國際創辦人張汝京

目前,中芯國際董事長是周子學,從梁孟松的請辭信看,梁孟松對董事長周子學的人事安排及決策程式是不滿的,也包括溝通交流的方式方法。人事安排的決策及程式,是公司治理層面的問題,而溝通交流,更多是企業文化的事了。

管理,無法是管“人”理“事”,牽涉“人”和“事”二個層面,有時是要靠文化,也要講點人情世故的,太生硬的處理往往會有適得其反的效果。難怪有人指責,中芯人事大震動,讓人有內訌之感,更被指責是“官場文化”在作怪。

中芯國際的創辦人,是美籍華人張汝京,他起初創辦了“世大半導體”,後來公司被大股東賣給了臺積電。憤而辭職的張汝京,後來機緣湊巧,於2000年在上海張江科技園創辦了中芯國際。

張汝京也將企業發展願景,對標臺積電,希望將中芯國際辦成像臺積電那樣的行業龍頭。在他主導下,2009年中芯曾為全球晶片代工前三名,在工藝製程上與龍頭臺積電也僅剩下2年差距。

後來,遭到臺積電控告後,敗訴的中芯國際因官司而折騰得筋疲力盡,張汝京也辭職了。接任董事長是江上舟,但他到任一年多就去世,中芯國際大股東又因控制權之爭,出現了派系內鬥。

中芯國際前CEO王寧國

內耗的結果,就是兩敗俱傷,CEO王寧國也被迫離開。

王寧國和張汝京有相似的人生經歷,出生在大陸,在臺灣長大,又同樣是在美國成功後回大陸發展。華虹集團張文儀代理董事長後,股東角力仍未停歇,後來任CEO的楊士寧、邱慈雲也離開了。人事頻繁更替加上股東爭鬥,當時中芯國際出現了10年來最大的虧損,與龍頭臺積電的差距越拉越大了。

過去的一幕幕,中芯國際管理層不應該引以為戒嗎?如今,不用說臺積電,聯電也早已將中芯國際遠遠拋在腦後了。

後來,有從政背景的張子學被委任為中芯國際董事長,2017年他聽從創辦人張汝京建議,請來了梁孟松,差不多三年的奮起直追,中芯國際的營收在今年上半年創出了歷史新高,被臺積電拉下的差距也有所縮小了。

即便“蔣爸”蔣尚義迴歸,公司政策方向會有改變,但公司也應該給梁孟松過往的努力和付出,有一個合理的評價!至少,不能讓人有“卸磨殺驢”之感吧!!!

人事傾軋及內鬥,已經讓中芯國際失去十年,人生路漫漫,能有幾個十年?中芯國際如此“自上而下”的人事處理方式,不需要好好檢討嗎?也許,梁孟松的滿腔“怨氣”,是補足企業文化的一根導火線。

王不見王?中芯國際多看看張忠謀與曹興誠“破冰”

張忠謀(中)與曹興誠(右)握手

12月15日,竹科40週年園慶,昔日“王不見王”的晶片雙雄,臺積電創辦人張忠謀與聯電榮譽董事長曹興誠時隔二十年,再度同臺,二人握手那“破冰”一幕,尤為感人!

我想,中芯國際也應該多看看這一幕。

竹科40週年園慶,臺積電創辦人張忠謀、宏碁創辦人施振榮、聯電榮譽董事長曹興誠、聯發科董事長蔡明介同臺,四人獲頒“竹科傑出成就貢獻獎”。

即便同在臺灣,也幾乎在一個地方創業,竹科又是他們四個人在臺灣半導體行業創業起步的地方,可由於理念不合、發展模式不同,張忠謀與曹興誠已有20多年沒有出現在同一個公開場合了。

由於天氣變化,關節炎發作,張忠謀是拄著枴杖上臺的,而曹興誠由於堵車晚到場,故而會前兩人也沒有碰面。不過,曹興誠後來走上臺致辭時,突然走到臺上張忠謀面前,兩人握手寒暄,讓在場的媒體大感意外,紛紛拍下這難忘的一刻。

曹興誠後來說,他們互祝健康,兩人其實沒有心結,也沒有講太多的話。他說,臺積電能發展到今天的規模,非常不容易,有持續的投資、有國際資本等原因,他也很佩服。

張曹二人角逐30多年了,都沒有解不開的心結,用人如此,對待事業夥伴不也如此嗎?

竹科40週年園慶

竹科40週年,就是臺灣電子及半導體業迅速崛起的40年,這個地方是臺灣科技業起飛的基石。眼下,我們為“芯”發愁,也不妨回溯竹科是如何起步的,又是如何崛起的,發展動力及勢能到底是什麼?

40年前的1980年,在新竹的在2百多公頃土地上開發臺灣的第一個科技園區,最早時僅有13家公司,如今這裡已是全球半導體先進製程的生產及研發基地,也擁有了大批如臺積電、聯電、聯發科等知名高新科技企業。

最早入駐竹科的,是施振榮的宏碁。當時,“小蔣時代”孫運璇主持科技業時,當時在科技園區選址上有二處,一是新竹,二是桃園,後者有機場便利,可為什麼會選擇新竹呢?理由很簡單,當時清華、交通等大學都在新竹,有人才優勢。換句話說,是人才成就了竹科輝煌的40年。

當年為引入海外人才,臺灣當政者開了很多“綠燈”,築巢引鳳,也才讓張忠謀等人能到這片熱土投資,也不乏有同為中國人的情結起作用。人才,才是科技創新最強大的源動力。

聯發科董事長蔡明介(右)

這次,獲頒“竹科傑出成就貢獻獎”四個人中,聯發科董事長蔡明介是唯一還沒退休的。

聯發科今年營收,有望突破100億美元。蔡明介謙虛地說:“得獎者中,我是唯一‘現役的半導體老兵’。

蔡明介感謝張忠謀、施振榮、曹興誠等前三位得獎者,並稱他們是產業開路先鋒,替產業打下深厚基礎。蔡明介以前曾在聯電工作,他說,從曹興誠榮譽董事長學到企業管理與競爭策略之道。

竹科40年,“黃土”變“黃金”,正是張忠謀等一代人的拼搏與努力,也由於他們彼此不服輸的競合關係,才會有今天驕人成就。

臺積電創辦於1987年,當時張忠謀也同時是包括聯電的兩家公司董事長。1991年,曹興誠與其他聯電董事以“競業迴避”為由,逼宮張忠謀,聯合要求張忠謀辭去聯電董事長之職。說兩人沒有一絲心結,是客套話,因為此事之後,也是臺積電、聯電競爭關係的開端。

“相逢一笑泯恩仇”,尊敬你的對手,敬畏你的對手,但也沒有什麼解不開的結。

11
最新評論
  • 神秘買家6億元拍走,樂視大廈究竟歸誰?
  • 外資減持個股名單:(12月1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