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財經>

一、 行情回顧

1.1 計算機行業上市公司業績逐步恢復

計算機行業上市公司一季度業績承壓,二、三季度逐步恢復。受新冠疫情影響,行業上市公司 2020 年一季度業績下滑較為明顯,營收合計和歸母淨利潤合計均呈現下降態勢。其中營收合計同比下降 13.2%,歸母淨利潤合計同比下降 122.8%(同比由盈轉虧)。自二季度起,隨著復工復產的推進, 行業上市公司業績開始逐步恢復。其中,二季度營收合計和歸母淨利潤合計分別同比增長 13.6%、 1.1%,三季度營收合計和歸母淨利潤合計分別同比增長 5.6%、-4.2%。

1.2 計算機行業行情呈現三次大幅震盪,行業指數位列第 17 位

行情呈現三次上行和三次下行的震盪態勢。年初以來,行業行情呈現較大幅度震盪,在市場情緒、 流動性邊際變化和行業上市公司業績基本面等因素的多重影響下,今年以來的計算機行業行情呈現 了三次上行和三次下行的區間,目前處於第三次下行區間中。我們判斷,隨著年底行業上市公司訂 單和收入的集中確認,行業上市公司基本面將進一步恢復,行情有望向好。

行業指數年累計漲幅跑輸滬深 300,位列第 17位。截至到 2020年 12月 14日,申萬計算機指數上 漲了 9.94%,跑輸滬深 300指數 10.52個百分點,在 28個申萬一級行業中排名第 17位,排名靠後。 分板塊看,雖然行業指數表現一般,但云計算、金融科技、網路安全、智慧汽車等都有不錯表現, 廣聯達、用友網路、恆生電子、安恆資訊、中科創達等龍頭標的年初以來的累計漲幅都在 50%以上。

1.3 估值高於歷史中位數水平,數字經濟大潮帶來機會

當前,計算機行業估值高於歷史中位數水平。根據我們的統計,2015年以來,申萬計算機行業歷史 市盈率(TTM 整體法,提出負值)中位數為 53.55。計算機行業當前市盈率(TTM 整體法,剔除負 值)為 61.82,當前市盈率水平在歷史市盈率中位數水平之上。

展望明年,在新基建啟動以及加快發展數字經濟的背景下,計算機行業將再次成為市場熱點。產業 數字化轉型將為計算機行業帶來廣闊的發展空間。其中,第二產業與數字化的融合將大有作為,工 業軟體、智慧汽車、建築數字化等領域的確定性更高。

二、 轉型:數字經濟來襲,資訊科技將為傳統行業深度賦能

2.1 數字經濟已經成為全球經濟增長的新動能,多國將其提升為國家戰略

數字經濟是利用數字化的資訊科技重構經濟發展、政府治理模式的一種新型經濟形態。數字經濟的 核心包括四個部分,分別為數字產業化、產業數字化、數字化治理以及資料價值化,而且其外延還 在不斷的擴充套件。從當前來看,數字產業化和產業數字化是其最主要的兩部分,也是產值最為集中的 領域,而數字化治理和資料價值化近年來關注度持續提升。

數字經濟是全球經濟增長的重要支撐,尤其是在經濟增速下行以及新冠疫情蔓延的大背景下更是獲 得了逆勢發展。2019 年,全球數字經濟增速達到 5.4%,較同期全球經濟增速高 3.1 個百分點,佔 全球經濟的比重為 41.5%。2020年以來,全球疫情蔓延,遠端辦公、電子商務、網際網路教育、互聯 網音影片、網路遊戲等線上經濟火爆,數字經濟成為全球經濟發展中為數不多的亮點。

數字經濟也是各大國競逐的關鍵領域,競爭激烈異常,以中美貿易戰觸發出來的科技戰表現最為明 顯。美國透過長臂管轄手段,對中興、華為進行制裁,後續以國家安全、人權等為由將我國大量科 研機構、高校、科技企業列入限制性清單,不但要破壞我國數字產業發展的基礎,同時也要掐斷產 業數字化的“枝蔓”。除了中美之外,數字產業關鍵技術武器化的趨勢也在蔓延。2019 年,韓日之 間因為政治議題相互制裁,日本曾經對出口韓國的若干電子材料進行管制,對韓國整個晶片產業造 成很大影響,曾經一度健壯的全球產業鏈正在遭受嚴重侵蝕。

除了各國在數字經濟領域的短期“戰術”博弈外,部分發達國家和地區在戰略層面的佈局已經較為 完善,而且近期升級更新頻密。美國、歐盟、英國、德國等發達國家和地區自 2018年前後就密集出 臺了數字經濟相關戰略,以圖增強本國科技和經濟競爭力,保持自身科技創新領域的優勢地位。以 美國為例,2018 年就出臺了《資料科學戰略計劃》、《美國國家網路戰略》等戰略規劃,2019 年 6 月白宮更新發布了《國家人工智慧研究發展戰略計劃》,指導相關領域的研發和投資。此外,德國也 對其數字經濟戰略進行了更新,在最新修訂版的《人工智慧戰略》中,就將其對人工智慧未來五年 的投資從 30 億歐元提高到 50 億歐元。

2.2 國內數字經濟滲透率穩步提升,產業數字化表現出積極發展勢頭

國內數字經濟發展較為順利,佔國民經濟的比重在持續提升。近年來,國內“雲物移大智”產業快 速發展且應用廣泛,數字產業化和產業數字化程序都明顯加快。2019年,我國數字經濟規模為 35.84 萬億元,佔 GDP 的比重為 36.2%,佔比持續上升。

其中,產業數字化表現尤為亮眼。近年來,通訊、計算機等技術快速升級和迭代,國家透過網路強 國戰略、“網際網路+”等政策持續鼓勵行業數字化發展,電子商務、智慧製造等數字化應用得到持續 推進,產業數字化產業規模快速擴大。2019年,國內產業數字化規模達到 28.75萬億元,同比增長 15.56%,佔數字經濟的比重為 80.2%,該比重與發達國家基本持平。

國內數字經濟在結構上呈現出良性互動態勢,持續改善。數字經濟呈現典型的“倒金字塔”結構, 上層是龐大的 IT應用產業,中間層是整機,而下層是基礎軟硬體及電子加工裝置。上層主要是產業 數字化的產物,而中間層和下層是數字產業化的主要構成部分。在這個結構中,越往下層,就越基 礎,規模經濟越差,而且發展難度大、風險高、市場參與者也更少。在國內數字經濟發展早期,數 字產業各層次之間的互動相對割裂,尤其是底層的支撐能力較為薄弱,但近些年正在改變。

尤其是在移動網際網路興起以來,國內終端和應用產業發展迅速,不但成就了自身,也為整個 IT產業 提供了較為豐厚的資金和場景的積累,為數字產業基礎的進一步夯實創造了條件。以前,行業被忽 略的基礎軟硬體部分,重視程度開始被提升,尤其是中美貿易戰,更是將該領域的重要性顯著放大。 很多做應用和終端的企業,開始圍繞國產基礎軟硬體進行設計、開發和適配,甚至直接進行投資, 產業數字化和數字產業化的互動更為頻密。我們預計,透過全產業鏈的努力,基礎軟硬體這塊硬骨 頭有希望透過信創工程等措施啃下來,國內數字經濟的“中國元素”比重將會持續上升。

具體到三次產業,服務業是數字化最為活躍的領域,滲透率大幅領先於第二產業和第一產業。按照 信通院的統計,2019年,我國第一、第二和第三產業數字化規模佔行業增加值的比重分別為 8.2%、 19.5%和 37.8%,滲透率較上年同期分別上升 0.90 個、1.20 個和 1.90 個百分點。第三產業服務業 先天就具有產業數字化的潛質,其物理資產較輕,啞終端少,便於數字化改造,而且很多企業還都 是在 PC 網際網路和移動網際網路時代發展起來的,數字化水平本來就高。服務業中,數字產業滲透率 最高的包括保險、廣播影視製作、銀行及證券、公共服務、郵政、教育以及租賃等。第二產業數字 化水平整體較低,且數字化水平參差不齊,子行業之間差距大。

橫向對比來看,我國同美國類似,是典型的服務業數字化水平明顯高於第一、第二產業的國家;而 英國、德國則相對均衡,三次產業的數字化水平均較高;韓國、紐西蘭等則屬於工業數字化水平明 顯高於其他產業的國家。透過比較,可以明顯發現,我國在三次產業數字化還處於早期,未來發展 需要更為均衡,尤其是較為薄弱的工業數字化方面需要著重發力。

2.3 國內數字化轉型條件初步具備,“十四五”數字經濟滲透率將再上臺階

相比美、德、日、韓等國家,我國數字經濟滲透率依然不高。據信通院資料顯示,2019 年,德國、 英國、美國數字經濟佔 GDP 比重達到 63.4%、62.3%和 61.0%,韓國、日本、愛爾蘭等國家數字經 濟佔 GDP 的比重也超過 40%。國內數字經濟佔 GDP 的比重同上述國家相比,還有較大提升空間, 預計到 2025 年國內該比重將超過 50%,差距將顯著縮小。其中,數字產業化和產業數字化均有較 大發展潛力,但是產業數字化預計將有著更為廣闊的空間。

現代資訊體系正在最佳化提升,國內數字經濟發展基礎逐步夯實

我國 ICT基礎能力提升表現在幾個方面:1)通訊基礎設施持續完善,固網寬頻基礎設施進入千兆時 代,5G 商用已經一年,基站建設已成規模,企業外網和內網質量均在提升;2)基礎軟硬體生態加 速發展,處理器晶片、作業系統進入生態構建階段;3)人工智慧技術深化融合應用,面向視覺、語 音、自然語言處理等領域的人工智慧晶片、深度學習演算法等關鍵技術加快迭代創新;4)大資料及工 業網際網路產業應用提速,工業網際網路標識、平臺和工業 APP 數量都達到較大規模。

數字經濟政策加持企業數字化升級需求,數字化轉型動力十足

我國較早就將數字經濟上升為國家戰略,將其作為中長期經濟社會發展的主要動力,“十四五”戰略 關注度進一步提升。中共中央“十四五”綱要的建議中就指出,堅定不移建設數字中國,加快發展 數字經濟,並提出推進數字產業化和產業數字化等措施。2020年 10月 30日,習近平在《求是》雜 志上發表的文章《國家中長期經濟社會發展戰略若干重大問題》中指出,我國線上經濟在全球優勢 明顯,要乘勢而上,加快數字經濟、數字社會、數字政府建設,推動各領域數字化最佳化升級。

相關部門也在積極推動國內經濟、社會數字化程序。“十九大”以來,各部門都在持續推進數字中國 戰略。2020年,國家發改委、中央網信辦等 13部委聯合釋出《關於支援新業態新模式健康發展 激 活消費市場帶動擴大就業的意見》,該檔案明確指出,從線上公共服務和消費模式、生產領域數字化 轉型、新型就業形態、共享經濟新業態等 4個方面,為 15種數字經濟新模式新業態提供政策支援。 工信部相關司局也在近期指出,在“十四五”期間要加強數字基礎設施建設,繼續加快推動數字經 濟的高質量發展,持續推動數字產業化、產業數字化,繼續最佳化發展環境,推進更高水平的開放合 作。8 月 21 日,國資委印發《關於加快推進國有企業數字化轉型工作的通知》,該通知就推動國有 企業數字化轉型做出了全面部署,並明確提出,要打造四類企業標杆:一是製造類企業示範樣板, 二是能源類企業示範樣板,三是建築類企業示範樣板,四是服務類企業示範樣板。

除了政策引導之外,企業自身也開始向數字化要效益,疫情加速這一程序。數字化可以實現人與人、 人與物、物與物的廣泛和高效連線。從企業角度講,一方面必須適應資訊科技創新大潮,落後可能 就會被淘汰;另一方面,企業也需要應用數字化技術,對流程進行最佳化改造,降本增效。2020年的 疫情限制了社交距離和出行,線上經濟快速被市場接受,雲計算、大資料、線上辦公等數字化工具 應用明顯提升。即使在國內疫情得到控制之後,政府和企業在相關領域的投入意願依然較高,相關 的應用創新還在加快。其中,阿里巴巴的犀牛智造就是數字化應用的典型,透過數字化技術實現柔 性大規模定製。

三、 明珠:產業升級轉型迫切,工業和建築業均蘊藏著巨 大數字化機遇

3.1 工業和建築業數字化潛力大,是未來最大的藍海市場

如前所述,我國工業和建築業產業規模雖然龐大,但數字化整體水平較低,各子行業數字化水平也 是參差不齊,未來潛力巨大。一方面,國家持續在鼓勵“雲物移大智”等技術在工業和建築業中應 用,不斷透過產業政策予以支援;另一方面,面對著國內快速增長的工業及建築領域的數字化需求, 從數字化生命週期的各個環節都產生了較大影響力的企業,包括大資料平臺、工業網際網路、工業軟 件、建築行業數字化平臺、智慧汽車等,引領示範效果正在顯現。

展望 2020年,我們認為工業軟體、智慧汽車、建築數字化方案等方面蘊藏著更多的機會。工業軟體 是我國工業和建築行業資訊化最大的短板之一,包括 CAD(計算機輔助設計)、EDA(電子設計自 動化)、數學軟體等,國產化替代空間大;智慧汽車將是國內汽車產業的重要趨勢,其中智慧網聯、 自動駕駛方向將帶動更多第三方軟體和服務需求;建築領域如造價、施工以及建築物管理等數字化 轉型空間也較大。

3.2 工業軟體:工業數字化轉型的重要工具,是智慧製造的基礎

國內工業軟體整體發展相對滯後,某些關鍵領域卡脖子問題嚴重

工業軟體指專用於工業領域、以提高工業企業研發、製造、管理水平和工業裝備效能的軟體,覆蓋 工業生產的全生命週期的各個環節,是企業數字化、智慧化升級的重要工具,同時工業軟體是我國 智慧製造的重要基礎和核心支撐。

根據應用環節的不同,工業軟體主要可分為四大類:資訊管理類、研發設計類、生產控制類、嵌入 式工業軟體,主要產品包括企業資源管理計劃(ERP)、計算機輔助設計(CAD)、生產製造執行系 統(MES)、嵌入在工業通訊系統中的軟體等。

我國工業軟體發展較為滯後,除了在研發設計和嵌入式等部分單點軟體上取得了一些積極的成果外, 整體仍較為滯後。2018年,國內工業軟體市場規模為 1678.4億元,同比增長 16%左右。但是,國 內工業軟體發展也面臨著較大困難,傳統的“重硬輕軟”的工業發展思維依然存在,對軟體的投入 整體不高,智慧財產權保護還存在不足,關鍵產品卡脖子的問題十分嚴重。尤其在中美貿易戰以來, 美國針對 EDA、MATLAB 等工業軟體產品,對我國部分企業、高校實施了禁運,對相關機構的業務 和研發的開展造成了較大影響。

資訊管理類軟體垂直行業機會更大,未來將加速轉型

資訊管理類工業軟體是基於企業的業務模型,實現企業生產過程中產品研發、生產、銷售和管理過 程中業務流程資訊化的工業軟體,可以幫助企業提高生產和管理水平,提高經營效率。該市場傳統 領域如 ERP 等,已經是紅海市場,未來發展方向將是“轉雲”。同時,我們看到,在一些垂直市場 上,如汽車、電力等領域,專業的資訊管理類軟體也蘊藏著較大機會。從市場結構看,2018年,我 國資訊管理類工業軟體市場用友網路市佔率為首位,佔比 16%,SAP 及 Oracle 分別位列第二、三 位;產品結構方面,市場份額排名前三的產品分別為 ERP、FM 和 CRM。

研發設計類市場主要被外企掌控,國內企業在細分領域存在優勢

研發設計類工業軟體主要是協助工程技術人員完成產品設計和製造,提升產品開發效率、降低開發 成本、縮短開發週期、提高產品質量。主要包括計算機輔助設計與製造(CAD/CAM)、計算機輔助 工程(CAE)、電子設計自動化軟體(EDA)等。在這個市場上,我國產品技術差距較大,除了在 BIM、軍工航天等領域有部分優勢企業外,其餘多為外企所掌控。根據 CCID 資料,2018年,我國 研發設計類工業軟體市場廣聯達市佔率為首位,佔比 14.4%,達索及西門子分別位列第二、三位。

生產控制類軟體市場競爭較為激烈,未來高階裝備製造將是關注焦點

生產控制類工業軟體是幫助企業實現生產自動化的工業軟體,是將企業的生產計劃資料傳送給企業 的數字化裝置的橋樑。生產控制類軟體主要包括 MES(生產過程執行管理系統)、DCS(分散式控 制系統)和 SCADA(資料採集及監控控制系統)等。目前,這類工業軟體主要應用在能源、冶金和 石化等領域,但是這個市場競爭已經十分激烈,其中西門子、南瑞和 ABB 的產品主要應用在電力能 源行業,寶信、石化盈科、中控主要聚焦在鋼鐵石化領域。從市場趨勢上看,未來行業增量主要來 自於高階裝備製造等領域,相關企業對數字化訴求較高。

嵌入式軟體廣泛應用於“三化”水平提升,工業通訊、機器人機會凸顯

嵌入式工業軟體是嵌入在工業裝備/裝置中的軟體/程式,提高工業裝備/裝置的數字化、自動化、智 能化水平。國內嵌入式軟體發展最為快速的是工業通訊,未來也將引領市場增長,華為憑藉著在該 領域的顯著優勢領跑整個市場;工業機器人在一些工作環境惡劣、勞動強度大等場景應用會顯著增 多,機器換人也將成為嵌入式軟體發展的長期動力;能源電子和汽車電子是國內外企業競逐之地, 但未來市場潛力也較大。

政策、技術和需求紅利持續釋放,工業軟體將延續較快增長勢頭

國家支援智慧化相關政策將刺激需求增長。2016 年 12 月,工信部和財政部印發《智慧製造發展規 劃(2016-2020 年)》(以下簡稱“《發展規劃》”)。《發展規劃》提出,到 2020年,製造業重點領域 企業數字化研發設計工具普及率超過 70%,關鍵工序數控化率超過 50%,數字化車間/智慧工廠普 及率超過 20%,運營成本、產品研製週期和產品不良品率大幅度降低。2020 年 3 月,工信部發布 《關於推動工業網際網路加快發展的通知》(以下簡稱“《通知》”)。《通知》提出,鼓勵相關單位在時 間敏感網路、邊緣計算、工業智慧等領域加快技術攻關,打造智慧感測、智慧閘道器、協議轉換、工 業機理模型庫、工業軟體等關鍵軟硬體產品,加快部署應用。

2021 年,國內工業軟體市場將持續較快速增長。根據 CCID 資料,2021 年,我國工業軟體市場規 模將達到 2631.1億元,同比增長 16.2%。其中,資訊管理類、研發設計類、生產控制類、嵌入式工 業軟體細分市場規模將分別達到 448.1 億元、223.9 億元、448.9 億元、1510.2 億元,佔比分別為 17.0%、8.5%、17.1%、57.4%。

我國工業軟體佔工業增加值的比例低於全球平均水平。作為全球工業大國,隨著我國智慧製造產業 的發展,我國工業軟體佔工業增加值的比例必將持續提升。根據 CCID 和國家統計局資料,2018年, 我國工業軟體市場規模為 1678.4億元,我國工業增加值為 30.11萬億元,我國工業軟體佔工業增加 值的比例為 0.56%;根據 CCID和世界銀行資料,2018年,全球工業軟體市場規模為 3893億美元, 全球工業增加值為 23.36 萬億美元,全球工業軟體佔全球工業增加值的比例為 1.68%。假設未來我 國工業軟體佔工業增加值的比例達到 2%,以 2019年我國工業增加值 31.71萬億元為基數估算,則 我國工業軟體的市場空間將超過 6000 億元,前景廣闊。

3.3 工業網際網路:短期重點是夯實基礎,中長期應用潛力巨大

工業網際網路是透過 ICT 技術實現企業內部生產系統到外部商業活動的智慧化,包括機器之間、機器 與系統、企業上下游之間實時連線與智慧互動。黨中央、國務院一直將工業網際網路作為企業數字化 的重要手段持續推進,工信部也將其作為工業和資訊化重點任務在分步實施。2020年,政治局常務 工作會議上將工業網際網路和資料中心列為“新基建”的重點,3 月中央辦公廳發出通知要求加快工 業網際網路發展。

由於數字化基礎較為薄弱,國內工業網際網路是一個巨大的系統性工程,難度大且市場空間廣闊。發 展工業網際網路,主要任務有四項,未來將有序推進:1)做好企業內外網建設,尤其是內網升級需要 較長週期;2)構建完善的工業網際網路標識解析體系,頂級節點、災備節點的建設都需要加快推進; 3)繼續做好跨行業跨領域的平臺示範工作,為後續行業推廣積累經驗和工具;4)加強工業網際網路 資料中心建設。

短期關注重點行業投資動向及雙跨試點平臺企業。國家將工業網際網路作為“新基建”的重點,2021 年投入重點我們預計有兩個:1)企業內、外網的改造工作。目前外網建設公司運營商正在積極推動, 包括 IPV6、企業專網、5G 等,但企業內網建設需時日,時間敏感網路等關鍵技術有待成熟,企業 裝置網路化也是一項長期工程,投入較大;2)繼續進行跨行業跨領域的工業網際網路平臺示範工程, 上市公司如東方國信、用友網路均參與其中,後續還將加快重點地區/行業的工業網際網路平臺建設。

3.4 智慧汽車:技術、模式發生重要轉變,第三方軟體企業面臨機會

電動化、智慧網聯化和自動駕駛化正在重塑汽車產業,軟體定義汽車開始成為潮流

相比傳統汽車主要作為移動出行工具,智慧汽車將定位於融出行、娛樂、辦公、生活服務等多功能 於一身的移動智慧終端或者移動機器人。在智慧汽車時代,汽車的技術構成、商業模式和生態體系 均將發生根本性變革,蘊含的商業價值不言而喻,各方參與者已然展開激烈的博弈。

除了車身的智慧化外,由“車-路-雲-人”共同構成的車聯網也是智慧汽車的重要技術構成。網聯化 不僅可降低汽車本地的軟硬體技術實現難度,還可透過網路向用戶提供更加多元的服務,衍生出眾 多商業模式,包括跨界合作、共享出行等。

汽車軟體定義已成為趨勢。汽車“三化”之後,就面臨著海量資料處理、OTA 升級(Over the air, 空中下載)、APP 化等問題,必須逐步由軟體最終完成硬體資源管理和應用功能實現。據麥肯錫資料 顯示,目前車企的程式碼數量已經超過 2 億條,而且還在快速增加中。汽車智慧化背景下,汽車本地 電子電氣架構(EEA)將發生根本變革,從分散式向集中式演進,最終算力將集中到汽車中心計算 機或者雲計算平臺。計算單元集中的趨勢下,汽車軟硬體分離成為可能,汽車可以透過虛擬化(融 合化)建立資源池,並透過軟體對汽車實現靈活控制。

軟體公司和其他數字技術企業也將藉著智慧化的浪潮,擠進汽車生態圈。目前,一些軟體企業正從 二、三級供應商逐步成為整車企業的一級供應商。根據麥肯錫預計,2020年全球汽車軟體市場規模 將達到 350億美元,而到 2025年、2030年分別將達到 620億、840億美元,2020-2030年間增速 將達到 9%,佔汽車整車成本比重也在持續上升。其中,智慧網聯、ADAS、作業系統和中介軟體等軟 件市場規模最大,這也是第三方軟體廠商最為擅長的領域。

智慧網聯汽車路線圖 2.0釋出,頂層規劃趨於完善

智慧汽車行業的發展離不開政策的引導和支援,從 2016年開始,相關實施方案、法規、標準、路測 細則等相繼出臺。從整體上看,我國智慧汽車產業的頂層設計基本搭建完成,預計下一步的政策重 點將更多放在解決實施和推廣階段的具體問題。

我們認為,未來對行業影響較大的檔案有兩個:一個是 2020年 3月國家發改委等 11個部委聯合出 臺的《智慧汽車創新發展戰略》,該檔案可謂是近年來智慧汽車行業最為權威和重磅的檔案。另一個 是 2020年11月國家智慧網聯汽車創新中心釋出的《智慧網聯汽車技術路線圖 2.0》,研究了面向2035 年的智慧網聯汽車技術發展的總體目標、願景、里程碑與發展路徑。該檔案雖然非國家政策檔案, 但是其 1.0 版本曾經對國內的智慧汽車發展政策起到過較大的影響,預計新版本也能對行業中長期 規劃起到建設性作用,對智慧網聯汽車的長期發展也有積極意義。

智慧座艙將是第三方軟體廠商的主要著力點,一芯多屏將成主要解決方案

智慧座艙是智慧網聯汽車的核心,為客戶提供智慧化的汽車駕駛與乘坐空間,透過液晶儀表盤、車 載資訊娛樂系統、人機互動模組、抬頭顯示系統、流媒體後視鏡等產品和模組,實現與人、路、車、 雲的協同運作,最終將座艙發展成為“智慧移動空間”。

智慧座艙是需求和技術雙重驅動的產物。從需求上看,消費者不再滿足汽車座艙內單一安全機械操 作,逐步轉變為對舒適性體驗的要求,很多消費者已經習慣透過車機實現車內服務,而且希望透過 車機實現生活服務、娛樂功能等。從技術發展來看,隨著晶片運算能力的不斷提升,5G、人工智慧、大資料、車聯網等技術日趨成熟,車輛的海量資料獲取、傳輸、處理和應用問題已經能夠較好解決, 為智慧座艙解決方案的成熟奠定了基礎。

對於第三方軟體企業來說,由於智慧座艙解決方案暫不涉及車身及動力、底盤及傳動等安全性要求 極高的領域,且獨立性較強,是非常好的切入點。其中,一芯多屏多系統的整合式智慧座艙正在迅 速推廣,其融合的功能也在不斷增加。據中汽研預計,2020年國內智慧座艙市場規模將達到 628億 元,同比增長 20.54%。軟體方面的需求動力主要來自於兩個方面:

 整合度上升。以前中控屏、儀表盤等裝置都是由不同廠商提供,為分散式座艙系統。目前的趨 勢看,整合式座艙正在成為主流,中控屏、數字儀表、副屏、HUD 等裝置通常由同一塊晶片 SoC支援,由統一的軟體平臺系統驅動,有望大幅降低成本。相關平臺和應用的定製化開發工 作量將實現較快增長。

 座艙配置更為豐富。新車型多采用大尺寸螢幕、語音互動、觸控等新技術,一些新車型開始選 用液晶儀表和 HUD,同時作業系統除了 Linux、QNX以及 Tier1 自研之外,Android作業系統 應用也在增多,支援的 APP 數量也在大幅增加。

自動駕駛領域第三方軟體企業正在積極發力,主要佈局包括 ADAS、演算法和地圖

ADAS 正在迅速普及,演算法和作業系統廠商終將受益。自動駕駛是汽車智慧化的另一個賽道,其中 涉及大量的計算機技術應用,ADAS 則是自動駕駛基礎性技術,正在快速滲透。更高級別的 L2+/L3 技術出現拐點跡象,L4技術或將在部分相對簡單的場景開始嘗試應用。此外,自動駕駛作業系統有 望在未來數年逐步普及,進一步促進軟硬分離。

從軟體角度看,演算法、高精度地圖、自動駕駛作業系統是主要的投資機會。對於感知演算法,網際網路 企業、初創企業、人工智慧企業、感測器企業等均有參與;車身控制演算法則主要由博世、大陸等 Tier-1 企業把持,第三方軟體企業進入可能性較低;高精度地圖對於 L3及以上車輛近乎是剛需,四維圖新、 高德、HERE 等是主要供應商;在軟硬分離的趨勢下,自動駕駛作業系統領域的角逐比較激烈,如 作業系統技術廠商中科創達正參與其中。

3.5 建築數字化:建築產業體量巨大,數字化存在做大可能

國內建築業數字化水平同發達國家差距大,蘊含巨大潛力

建築業是我國國民經濟支柱產業之一,產業規模巨大。根據國家統計局資料,2019年,我國建築業 總產值 24.84萬億元,同比增長 5.7%,且連續多年持續增長。2019年,我國國內生產總值(GDP) 為 99.09萬億元,其中建築業增加值 7.09萬億元,佔 GDP 的比例為 7.16%。建築業是我國國民經 濟中實至名歸的大行業。

我國建築業因為傳統上是勞動密集型的粗放式發展模式,雖然具有巨大體量,但是數字化程度很低。 根據麥肯錫 2017年 12月釋出的《數字時代的中國:打造具有全球競爭力的新經濟》報告結果顯示, 我國建築業的數字化水平在報告分析的 22個行業中排名最末。“大行業+低數字化水平”的現狀,蘊 含數字化轉型的巨大發展潛力。

數字化程度低與我國建築業資訊化投入水平低直接相關。根據中國建築業協會資料,我國建築業信 息化投入佔建築業總產值的比例約為 0.08%,而發達國家建築業資訊化投入佔建築業總產值的比例 可達 1%。假設我國建築業資訊化投入佔總產值的比例未來提高到 0.5%,則以 2019 年我國建築業 總產值 24.84 萬億為基數估算,我國建築資訊化市場規模將超過千億量級。

國內建築業也面臨著轉型升級的壓力,需要依託數字化改造

建築業轉型升級需要依託與資訊產業的融合。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建築業的發展模式伴隨著高能耗 與人工紅利。根據廣聯達公開資料資料顯示,全國建築業的能耗約佔全社會總能耗的 50%。2017 年 2月,國務院印發《關於促進建築業持續健康發展的意見》,明確要求“建築設計應體現地域特徵、 民族特點和時代風貌,突出建築使用功能及節能、節水、節地、節材和環保等要求,提供功能適用、 經濟合理、安全可靠、技術先進、環境協調的建築設計產品”。2019年 12月,全國住房和城鄉建設 工作會議在北京召開,會議強調 2020 年要重點抓好 9 個方面工作,其中包括“著力推進建築業供 給側結構性改革,促進建築產業轉型升級”。建築業傳統粗放式的發展模式已難以為繼,轉型升級已 迫在眉睫。

老齡化推高用工成本,企業需要向數字化要效益。根據我們的統計,自 2008 年起,我國 16-40 歲 年齡段的農民工佔比持續走低,相對應地,41歲以上年齡段的農民工佔比持續走高。人口老齡化的 壓力導致建築業農民工的人力成本持續上升。根據國家統計局資料,2019年,我國建築業農民工月 平均收入 4567元,同比增長 8.5%。人力成本的持續上升對建築業的產值利潤率持續產生下行壓力, 也將推動建築業發展模式的轉變。

業界開始認同“數字建築”等相關理念,行業數字化推廣將提速

2020 年 9 月,由全聯房地產商會和廣聯達聯合主辦的中國數字建築峰會在全國 16個城市跨區域同 步舉辦。自 2010年起,作為中國建設行業年度峰會,這一峰會已連續舉辦十一屆。峰會持續推動建 築行業資訊化應用,積極向行業宣導數字化轉型的理念。

2018 年,峰會以“數字建築 賦能產業升級”為主題在西安舉辦,國家原住建部副部長宋春華做了題為 “加快創新 融合聯動 促進數字建築、智慧城市的新發展”的主題演講,廣聯達公司總裁對數字建築的 概念進行了深入剖析,與會其他演講嘉賓也圍繞“數字建築”主題展開了深入討論。自此,“數字建築” 的理念在業界逐漸得到廣泛認同,成為業界數字化轉型被廣泛認可的方法論。

2018 年 1月,廣聯達釋出國內首個《數字建築白皮書》,提出“新設計、新建造、新運維”的“三新”理 念;給出了“數字建築”概念的深刻詮釋,即“數字建築”是指“利用 BIM 和雲計算、大資料、物聯網、 移動網際網路、人工智慧等資訊科技引領產業升級的行業戰略,它結合先進的精益建造理論方法,集 成人員、流程、資料、技術和業務系統,實現建築的全過程、全要素、全參與方的數字化、線上化、 智慧化,從而構建專案、企業和產業的平臺生態新體系,從而推動以新設計、新建造、新運維為代 表的產業升級,實現讓每一個工程專案成功的產業目標”。

2019 年 6月,廣聯達在中國數字建築年度峰會(青島)釋出《數字建築:建築產業數字化轉型白皮 書》,提出建築業數字化轉型新正規化。2020年 9月,廣聯達在中國數字建築(全國)峰會 2020上釋出 的《數字建築平臺:構築數字化轉型新基建》白皮書提出,數字建築平臺的出現將實現建築業全過程、 全要素、全參與方的“三全”升級,以及崗位層、專案層、企業層和行業層的“四層”變革,這將深刻改 變行業面貌。作為中國建設行業年度峰會的主辦方之一,廣聯達持續為建築業數字化轉型提供新理 念、新方法,對持續推動業界數字化轉型產生了積極影響。

BIM 與數字建築的理念相契合,是我國建築業數字化轉型的重要抓手

 BIM 已在國際市場上得到廣泛應用,其價值也在被認可

根據 2016 年 12 月住建部發布的《建築資訊模型應用統一標準》對 BIM(建築資訊模型)的定義, BIM 是在建設工程及設施全生命期內,對其物理和功能特性進行數字化表達,並以此設計、施工、 運營的過程和結果的總稱。由此定義我們可以看出,BIM 不只是狹義的模型或建模技術,而是一種 全新的工程理念和行業資訊科技,正在引領建設領域規劃、設計、施工、運維一系列技術創新和管 理變革。

在國際上,BIM 在歐美等發達國家已經有較為廣泛的應用。根據 McGraw Hill 的資料,2012年美國 工程建設行業採用 BIM 的比例從 2007年的 28%提高到 2009年的 49%再到 2012年的 71%,其中 74%的承包商(施工企業)已經在實施 BIM 了,超過了建築師(70%)及機電工程師(67%)。美 國斯坦福大學整合設施工程中心(CIFE)根據 32 個採用 BIM 的專案總結了使用建築資訊模型的優 勢:(1)消除 40%的預算外更改;(2)造價估算控制在 3%精確度範圍內;(3)造價估算耗費的時 間縮短 80%;(4)專案時限縮短 7%,及早實現投資回報;(5)透過發現和解決衝突,將合同價格 降低 10%。BIM 在降低成本、縮短工期等方面的價值在國際上不斷得到認可。

隨著價值的不斷被認可,全球範圍內 BIM的市場規模迅速增長。根據 Transparency Market Research 資料,2014年全球 BIM 市場規模為 27.6億美元,到 2022年預計將達到 115.4億美元,2014-2022 年間年複合增長率超過 19%。2014年,北美是全球最大的 BIM 市場,在全球 BIM 市場中佔比 33%。 根據 Transparency Market Research預計,北美在全球 BIM 市場的優勢會保持到 2022年,亞太地 區是全球 BIM 市場最具潛力的地區。

 政策與需求雙輪驅動,我國 BIM 市場未來發展前景廣闊

2017 年 2月,國務院釋出《關於促進建築業持續健康發展的意見》,《意見》提出,加快推進建築信 息模型(BIM)技術在規劃、勘察、設計、施工和運營維護全過程的整合應用,實現工程建設專案 全生命週期資料共享和資訊化管理。從國家政策的層面明確了 BIM 對於建築業發展的意義,將為 BIM 技術在我國建築業的大規模應用起到積極的促進作用。在標準方面,住建部近年來連續釋出了建築 資訊模型領域的 6項國家標準和 1項行業標準,以推動 BIM 在建築全生命週期的大範圍應用,其中 5 項國家標準和1 項行業標準已正式實施。

我國地方政府也釋出了相關政策支援 BIM 的發展。截至目前,全國已經有 20多個省釋出了 BIM 相 關政策。當前,我國建築業迫切需要節能增效,這一需求與應用 BIM 技術能帶來的益處是契合的。 根據我們的產業調研,目前 BIM 已經受到了我國建築業各參與方(包括業主方、施工方等)的普遍 重視和認可。我們認為,在政策的推動以及建築業節能增效內在需求的雙重推動下,BIM 將成為我 國建築行業數字化轉型未來的發展方向,我們看好 BIM 在我國的未來發展。

我國 BIM 市場未來空間廣闊。當前,我國建築業每年涉及專案約 60 萬個,假設以平均每個專案每 年在 BIM 技術上的投入為 5-10 萬元估算,則我國 BIM 市場未來將有 300-600 億元的市場空間。

四、 投資建議及風險提示

4.1 投資建議:關注工業軟體、智慧汽車和建築數字化等投資機會

投資邏輯:我們預計,2021年,工業軟體很多卡脖子領域有望實現從零到一的跨越式發展,汽車智 能座艙等解決方案需求依然旺盛;而作為“新基建”重點的工業網際網路產業,短期仍需要做好基礎 建設、試點示範工作,中長期潛力巨大;數字建築理念有望加速推廣,BIM 等解決方案應用場景將 更為廣闊。同時,數字產業化方面,我們預計基礎軟硬體國產化、網路安全、雲計算等領域,依然 具備較強的增長潛力。2021年,我們繼續看好計算機行業發展,維持行業“強於大市”評級不變。

投資標的:建築數字化、工業軟體及工業網際網路領域,強烈推薦廣聯達,推薦用友網路、東方國信; 智慧汽車板塊,強烈推薦國內智慧駕駛艙龍頭企業中科創達;數字產業化方面,推薦金山辦公、深 信服和安恆資訊。

4.2 風險提示

 政策支援力度不及預期。工業網際網路、工業軟體和智慧汽車在國內處於起步階段,離不開政府 政策的引導和扶持,如果後續政策落地不及預期,行業發展可能面臨困難。

 中美科技爭端有可能延續。我國工業軟體、關鍵基礎元器件等對西方國家依賴較為嚴重,而美 國精英層已經將中國視為競爭對手,拜登上臺之後,中美之間的科技糾紛未必能徹底平息,相 關企業尤其是應用開發企業可能將面臨著較大的供應鏈風險。

 企業或者政府支出不及預期。由於全球疫情蔓延,我國經濟增長壓力依然較大,企業資本支出 或者政府財政支出可能依然謹慎,而我國計算機行業多以 To B 或者 To G為主,受到的影響可 能較大。

13
最新評論
  • 神秘買家6億元拍走,樂視大廈究竟歸誰?
  • 軍工行業2021年投資策略報告:供需的拐點,成長的起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