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財經>

每一個時代都有自己的故事,自己的創業者。

60後、70後趕上了網際網路發展的浪潮,成為了現代社會的中堅力量。80後也憑藉著地產紅利實現了財富自由。唯獨90後、00後,既沒抓住網際網路的尾巴,也沒享受到買房的紅利,職場上還被打上了“另類”的標籤。

沒吃過苦、任性是職場對這一屆90、00後最“基本”的認知。

幾年前,一波90後的創業浪潮席捲了大江南北。手握重金的投資者在“看不懂”和“不敢投”之間徘徊許久。後來,新東方的創始人徐小平打消了投資行業的顧慮,開始謹慎投資90後的創業專案。

一時間,超級課程表的餘佳文、禮物說的溫城輝、泡否科技的馬佳佳、賣米粉的北大碩士張天一、大獎避孕套的劉克楠、只活1%生活的陳安妮如雨後春筍般,成為了創業市場的主流。

作為90後的代表人物,他們有著跟傳統不一樣的網際網路思維和認知,但是缺乏對商業最基本的理解。誇張吸引眼球的方式的確讓他們積累了不少粉絲,但後網際網路時代下流量思維沒有解決商業的困境,如同美圖秀秀手握過億使用者卻找不到合適的轉化路徑一樣。

最終的結果顯而易見,他們的聲音在市場上越來越小。

從投資人盲投,到最後徹底的失去了聲音,前後沒超過兩年時間。

隨之而來的共享經濟,也很快替代了90後創業者成為了市場的新熱點。共享經濟打破了年齡的界限,也沖垮了網際網路的流量思維。

“燒錢”成了他們的代名詞,不怕花錢,只爭朝夕。

滴滴模式的成功,讓市場為之瘋狂,一波波能被打上的共享標籤的產品,都披上了網際網路的外衣,從雨傘、充電寶、到共享單車,最後到比特幣延伸出的各種幣。

這時候“割”成了一個意外走紅的詞。

當然,市場的主流依然是60、70後的投資者加80後的創業者,90後基本仍是創業市場的“邊緣”人士。

唯一被稱得上代表的幾位,一位是ofo創始人戴威、另一位是花了3200萬同巴菲特吃飯的孫宇晨,後來也都成了“騙子”的代名詞,時代的炮灰。

更狠的是蛋殼公寓的高靖,嘴裡經常滿口仁義道德,聲稱要給年輕人在城市裡一個溫暖的“殼”的偽君子,卻成了40多萬房東和幾十萬租戶集體的噩夢。

是這代90後不行?還是時代沒給他們機會?為什麼他們總喜歡在普通人身上下“功夫”?問題究竟出在哪?

以ofo創始人戴威為例,原本其創立ofo的初心是解決最後一公里的問題,可是當資本的“熱錢”裹挾著這些年輕人作出了揠苗助長的決定。

現在最後一公里的問題仍擺在檯面上,而ofo的押金若要全部退完,還需4548天,12.46年!

作為90後學霸創業者、網際網路時代的原住民,他們的創業自帶光環,相比於60、70後,他們不需要經歷漫長的原始資本的積累,一個好的想法就能做成一筆生意。

可是,偌大個時代我們為什麼就沒能做出一些與谷歌、Facebook匹敵的公司?

如今的網際網路賽道,已經擠滿了巨頭,掌握海量的資料,擁有數以萬計的使用者,他們沒有心向日月星辰,他們寧願在一捆白菜、幾斤水果上耗費數億幾十億上百億的資金去掌握定價權,也不願意在一套作業系統上多花一毛錢。

90後、00後創業者,深諳網際網路的規則,在民生等專案上加上了網際網路的屬性,最終開出了惡之花。

翻開孫宇晨的簡歷,完美履歷,加上豐富的人生,這是很多人一輩子都到不了的高度,但他怎麼就淪為很多人口中的“騙子”了呢?

如果說80後趕上了網際網路的尾巴,那麼90後、00後的創業賽道又在哪?

鋼筋水泥建造的房子不是夢想,但是這是眾多90後心中的夢,相較於還要改變時代的70後、80後,90後活得更加“接地氣”,也更加“務實”。

這並不完全是一件好事。已經掌握了絕大部分社會資源的60後、70後,不應該再盯著年輕人的口袋,讓年輕人活得有尊嚴一些,他們才能追求星辰與大海。你們要做的就是給年輕人創造仰望星空的條件。

時代的紅利不能讓一代人佔盡,資本現在的所做,終究會反噬。手握創業的“殺器”(資本),其實從ofo燒錢開始,味道就已經開始變了,我們不能讓90後的創業者都變成孫宇晨、戴威、高靖。

當我們心向太空時,我希望更多90後創業者能成為馬斯克、喬布斯,而不僅僅只是李嘉誠。

10
最新評論
  • 神秘買家6億元拍走,樂視大廈究竟歸誰?
  • 創業風口觀察,為什麼付費自習室不是好生意,創業者的正確姿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