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正在積極地找工作,好訊息是同時拿到了國有銀行和股份制銀行的offer,有點糾結,想問問我應該選擇哪一個。
工行上半年日賺6.73億淨利潤超三桶油總和
這個問題我覺得挺好的,同時拿到兩個銀行offer證明這位同學實力相當,想選一個更適合自己的也無可厚非。
恰好自己從事了這麼多年的銀行工作,身邊的同學朋友也分佈於各大銀行,對銀行有一定的認知,正好也寫出來給其他同學分享一下。
毋庸置疑,國有銀行和股份制銀行各有利弊,雖說目前的銀行業是夕陽產業,風水輪流轉,傳說中的好日子一去不復返。很多人調侃說,冬天來了春天不遠了,可是銀行業的寒冬來了春天卻遙不可及了。
不過瘦死的駱駝比馬大,銀行業與整體行業相比,無論是從薪酬待遇、社會口碑、前景規劃等方面,還是可以佔據中等偏上位置的。
言歸正傳,大學生進入銀行業,一般都是從最底層幹起,考慮究竟哪種銀行適合自己,還是應該具體問題具體分析。
第一:從個人資源考慮。我們得明白一點,銀行說到底是資源型企業。能力固然重要,但這是錦上添花的事情,業績決定了你的收入和未來發展方向。
初入銀行,沒有哪個領導立馬就能發現你的能力,只能在日常工作中、業績排名上、為人處世下來發掘你身上的閃光點。
對於自身或者父母有資源的朋友來說,股份制銀行可以更快地實現人生價值。股份制銀行的領導可不管你是不是新入行的員工,統一標準考核,能者多勞、按勞分配模式十分成熟。透過自己的資源獲得高於同事的收入,同時亮點被領導發掘以後,只要情商線上,可以快速晉升。
而對於普通家庭來說,國有銀行可能更適合,由於國有銀行盤子比較大,存量客戶相對較多,就有很多中小客戶沒有員工維護。作為新入行的員工,領導交代更多的任務是維繫中小客戶,減輕了一部分展業的壓力。
總的來說就是,有背景的朋友可以直接上股份制銀行戰場廝殺,獲得匹配的高額回報,承受相應的壓力。有背影的朋友最好是上國有銀行戰場猥瑣發育,沉下心來好好學習和積累,為自己後續的發展鋪平道理。
第二:從地域因素考慮。每個銀行都有自身的優勢和劣勢,拋開大環境不說,以地域性更為明顯。
比如沿海城市,外匯交易比較多,BOC這方面處於龍頭地位,自然BOC就比較吃香。一線城市房地產行業容量太大,自然CCB就比較吃香。三線城市有政府扶持,自然當地的農商銀行比較吃香。
因此,大學生就業前要分析一下自己所處的城市,目前哪一個型別的銀行發展潛力更大,不是有句話說得好,站在風口上,豬都能飛。
有的時候選擇確實比努力更重要,明明幹一樣的活,別的銀行效益好,發的工資就是要比你多,這也是沒有辦法的實際情況。
上海東方明珠塔 上海灘 夜景
第三:從收入水平考慮。不吹不擂,股份制銀行的綜合收入一定是高於國有銀行的,但是壓力水平也一定是高於國有銀行的。
如果是家裡等著你趕緊就業補貼家用的,可以考慮去股份制銀行,畢竟股份制銀行按資排輩,按工齡算工資不是很明顯,你要是足夠優秀,工資加獎勵是可以高過管理層的,選擇股份制銀行可以更早地實現財務自由。當然,如果實在太差勁,股份制銀行也有一百種辦法讓你待不下去,雖不會主動辭退你,但是乾的一定不開心,自己也會想辦法跳槽。
如果是希望穩定一點,工資緩慢上升的,則可以考慮國有銀行。國有銀行按資排輩和按工齡算工資會比較明顯,有的時候你會發現老員工啥也不幹拿得也比你多。在國有,除了管理層,普通員工都是資歷越老,工資等級越高。
第四:從職業規劃考慮。我相信年輕人都是有夢想的,初入職場都是野心勃勃,但確實應該靜下心來好好地做一個職業規劃。
在股份制銀行裡面,官場文化的學習機會就比較少了,前面也說了是業績為王,可以學到很多客戶營銷和維護技巧,提升自己的溝通交流的能力。
而在國有銀行裡面,可以說是等級森嚴,官場文化處處顯現,可能你的一個不經意的小失誤,就會被領導戴上不懂規矩的帽子,在這裡學習更多的是人情世故,職場文化,對於以後自己在情商方面有很大的提升。
想清楚今後自己職業生涯規劃成為一個什麼樣的人,就知道該做出哪一個選擇了。
說了這麼多,兩種型別銀行的優缺點應該都囊括了,這個世界沒有絕對的是與非,都是利弊共存的。
說到底兩個offer本質上都是銀行,也許眼界還可以更開闊一些,不一定非得是銀行。適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對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