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財經>

中芯國際最近可以說是一波三折,從梁孟松的辭職信到美國的實體名單,對於中芯國際來說,現應該是近幾年的至暗時刻。

如果梁孟松的辭職是真實的,那麼對中芯國際長期的發展來說是絕對的利空,但是眼下最重要的問題似乎不是梁孟松,而是美國的實體名單。

美國一直是全球半導體制造業的壟斷者,上游的裝置、軟體、光刻、晶圓廠這些重要的環節都有美國資本介入,所以美國只要限制,這些廠商都會執行斷供。

實體名單的影響

在納入實體名單之前,美國就曾限制了光刻機,這次的名單等於說全產業鏈實施限制。今後中芯國際採購的任何含美技術的裝置都需要向美國申請許可,類似於華為事件。

在晶圓製造行業,最重要的無非是技術和裝置,沒有裝置只有技術也沒法制造,沒有技術光有裝置也只是擺設。

從張汝京回國創立中芯國際至今,美國資本對中芯國際的限制就從未停止過。

2003年中芯國際準備在香港上市,就在上市的前幾天,臺積電在美國起訴中芯國際員工盜取臺積電的商業機密。

要知道中芯國際當年大量的工程師都是從世大半導體和臺積電帶過來的,工程師用到之前研究的成果是無法避免的,這次官司最終失敗了。

中芯國際選擇了6年分期賠款臺積電1.75億美元,要知道2003年中芯國際的營收只有3.6億美元,淨利潤還是虧損的。

當時這筆賠款幾乎終結了中芯國際。

中芯國際發展至今,真正賺錢的還是2020年。2019年之前中芯的營收貢獻一直是以0.15/0.18微米為主,其次是55/65nm和40/45nm,2019年才開始有14nm的營收。

在晶圓行業,誰家技術最先進誰就有行業的定價權,臺積電目前已經能代工5nm晶片,毛利率是行業第一,全球有一半的晶片代工訂單都下給了臺積電。

2020年真正為中芯賺到錢的是14nm的晶片代工,大客戶是華為海思,但是隨著華為和中芯都被納入名單後,這部分的營收接下來也會受到影響。

中芯國際目前營收結構中,內地營收佔比是54.94%、美國客戶營收佔比是22.79%、歐洲及亞洲地區客戶營收佔比11.73%。

如果接下來拿不到許可證的話,可能將面臨海外客戶的流失。這部分的營收佔比超過40%,按照中芯國際220億的營收來計算,這部分的訂單貢獻超過80億元。

梁博士離職影響

實體名單和梁博離職應該是有一定關聯性的,中芯提前應該知道美國的實體名單即將公佈,也應該知道梁博有辭職的意向。

也或許這是美國資本背後的一場陰謀,因為梁博是國際上知名的技術大佬,在三星和臺積電都做出過優秀的個人成績。

梁博如果真的離職的話中芯國際14nm的後期代工也可能會遇到一些技術性的問題,這個只是可能性,但是可以肯定的是7nm的研發基本停擺了,至於5nm就更不用說了。

有人要說蔣尚義。

梁博和蔣尚義雖說都是頂級院校畢業的理工科技男,但是梁博一直是研發角色,蔣尚義是管理角色。

體現在梁博和蔣尚義作為發明專利數卻相差巨大,其中梁博手握的技術專利超過400件,而蔣尚義也就幾十件。

梁博曾經在德州儀器工作過,是加州伯克利大學教授胡正明的得力學生,胡正明又是FinFet教父。

比較有對比的是梁博在臺積電離職後加入三星的那幾年,三星從40nm一口氣突破到了14nm並且拿下了蘋果的處理器代工訂單。

當時臺積電因為該事件股價暴跌,最後臺積電以技術洩露的理由把梁博告上了法庭。

梁博離開三星。

2017年梁博來到中芯國際後,中芯國際14nm在2019年正式量產,正式為華為海思代工麒麟處理器。

其實對於梁博來說,可選擇性不多,因為全球有意向研發10nm以下製程的廠家不超過5家,中國是確定要搞的,美國的英特爾,韓國的三星。

這次梁博的離開,絕對不是簡單的離職。

全面國產化的趨勢

未來晶片產業只有一條路可以走,就是全面國產化。設計-材料-裝置-製造-封裝-測試,全產業鏈都迫切需要國產自主替代。

未來十年國內科技發展的方向是確定的,也是必須要大力扶持的,但是說實話,發展的前期需要投入大量的研發,前期企業的盈利能力就不會太好。

新能源產業同樣是發展階段為什麼市場給的估值這麼高,而半導體就不能吹這麼大的泡沫呢?

核心原因是新能源汽車各大廠家已經量產,上游的電池和大部分配件國內已經可以供應,而半導體不同,整個產業鏈幾乎完全要依賴海外供應。

科技的市場一直很大,只是太賺錢的公司都在美股。

8
最新評論
  • 神秘買家6億元拍走,樂視大廈究竟歸誰?
  • “鋰”尚往來,鳳凰“鎳”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