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財經>

在各地如火如荼的“十四五”規劃之中,雖然未來五年的評價標準相比之前已經明顯有了多元化的趨勢,但是在經濟發展方面,“十四五”依舊是不少地區的經濟結構轉型關鍵期。對於大部分地方政府,尤其是東南沿海區域的政府而言,經濟結構、產業結構的轉型,相當依賴土地利用的提效以及高技術龍頭企業的落地入駐。而在“政績錦標賽”的強競爭環境之下,縣、區級政府對“大專案”的渴求非常明顯,尤其是能夠同時帶動產值與就業的高階綜合型製造業專案,諸如汽車、新能源等產業都在其列。不過,在地方政府積極進取、銳意招商的同時,由於多數政府官員對產業細節不瞭解,在目前好專案、大專案少的情況下,幹部也可能出現“急於求成”的心理,使得專案落地的風險增加。另外,目前成熟的公關控評機制,也可能使得原有的部分報道被掩蓋,進一步提升地方政府蒐集資訊的難度。部分企業的跨界發展,在近期就短暫顯現出了一些負面資訊,從長遠來看,這種“可能的名不副實”值得地方政府重視。

就車輛製造而言,一般情況下,造車都是產品先行,車企根據產品規劃工藝、採購裝置,倒推基建和施工計劃。而且在廠房建設時,傳統車企通常會把一、兩個車型放在一個工廠集中生產,以車型需求來建造適宜的生產線。而如果車型多,則會趨向於少建廠,提高單個工廠的相容性。但據瞭解,部分跨界企業在建設時,追求“多建廠,同時提高每個廠的相容性”。這使得每個工廠都要滿足尺寸最大、標準最高、工藝最複雜的車型的生產要求,為銷量較少的中高階車型相容性而額外增加的投資就會被浪費,這無疑會對投資效率造成影響。

第二個問題在於傳統產業鏈相關的供應商選擇。不同行業由於上下游技術要求、市場集中度等的區別,可能會出現截然不同的供應商談判策略。以汽車產業為例,汽車行業的供應商頭部效應明顯,需要有經驗的採購進行溝通,一般不需反覆談判,傳統車企供應商定點也比較集中。但據公開報道,有跨界企業選擇由高層參與部件採購談判,這種“不內行”的方式也導致了部分供應商出現不滿。這種不滿在長期來看,會影響企業的穩定性,帶來額外的運營風險。而這種因為“不內行”帶來的風險,很難出現在傳統車企之中,地方政府也不容易看到。

在目前優質專案越來越少的大環境下,不少政府要推出比較重的配資、給地、減稅等優惠政策,才能夠招來“大專案”。但以上這些可能被忽視的問題,都可能在某一時點爆發。建議地方政府在規劃引進專案,制訂支援政策、監督制度時,面對目前大企業與政府間議價能力的不平等,更要做好相關的智力支援、產業基金制度建設與完善嚴密的背景調查,避免“大專案”引進不慎,反倒成了“大問題”。

— THE END —關注“安邦智庫(abzx1993)” 一起用智慧推動社會進步

11
最新評論
  • 神秘買家6億元拍走,樂視大廈究竟歸誰?
  • 解密500強企業的專項成本核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