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財經>

作者|雪寧

編輯 | 呂玥

12月15日,以「增長新引擎」為主題的深響年度機遇峰會在北京舉行。特贊總裁/合夥人楊振、極鏈集團Video++聯合創始人/總裁董慧智、匯量科技Mobvista聯合創始人兼集團總裁曹曉歡、京東零售商業提升事業部廣告架構高階總監胡景賀圍繞“技術驅動增長飛輪”主題在會上進行了深入探討。

如今,技術在營銷領域的運用已變得愈加重要和廣泛。對行業而言,接下來值得深思的問題是技術能在多大程度上解決營銷問題?行業該如何利用技術去釋放營銷的能量,讓效率最大化?

對此,楊振表示在當下這個內容複雜化、碎片化的時代,技術開始擁有越來越大的發揮空間,“理科生”已經可以在營銷領域為“文科生”進行助力。如今,對於內容的評判也不僅侷限在是否好看,而是更多關注於使用者在這個內容上停留的時長、點選轉化率以及鏈路的發展。而特贊作為一家專注於內容和數字營銷創新的企業,致力於把技術和創意、科技和設計做結合,未來也將幫助客戶一起“造內容”、“造工具”,以技術賦能,用內容驅動增長。

在董慧智看來,當影片內容給人帶來情感共鳴、撥動人心絃時,才能很精準地匹配相應的廣告。這是比內容突破和技術突破都要難、卻也更值得深入探討和重視的。作為國內專業影片AI綜合服務商獨角獸企業,能打動人心的影片內容是極鏈集團Video++所關注的核心。而在技術方面,面對現在數量巨大的內容資訊,如果只依靠人工,很難挖掘出內在的廣告價值,這時AI等技術就能很好的將有價值的內容提取出來,供廣告主進行選擇。未來隨著技術的不斷精進,這一方面的發展也將變得越來越完善。

作為一家嚮應用和遊戲開發者提供全球化營銷工具的技術公司,匯量科技Mobvista早期關注的是純ROI投放,但曹曉歡表示如今越來越多頭部廠商,已經開始不滿足於短期的ROI,所以他們也會在媒體平臺做品牌投放,並測量其對於效果投放的影響。曹曉歡認為這也是行業發展的一大方向。另外,從中外之間的差異來看,中國客戶對於To B工具的付費意願還需要企業去挖掘。

胡景賀表示,京東在當下要做的不再只是單純的流量增長或流量營銷,而是聚焦於使用者增長,使品牌獲得長期價值增長。為此,京東營銷360今年推出了業內第一個以大資料驅動的品牌使用者增長方法論JD GOAL,即Targeting Group靶向人群,Osmosis滲透增長,Advancing價值增長,Loyalty忠誠增長,充分滿足了品牌全場景使用者運營的各類需求。

另外關於資料隱私以及未來資料方面的發展趨勢,嘉賓們也發表了自己的見解。楊振認為,行業一定有好的方式,在尊重資料隱私的基礎上更好應用資料。胡景賀則表示,如何恰如其分地應用資料,給消費者提供更好的服務,這將是解決增長和隱私問題唯一的通路。曹曉歡也提到,我們需要在全球不同的區域關注當地資料隱私保護政策的更新和迭代,尤其是資料管理的許可權和內控流程,更需要專業的資料審計和諮詢機構來協助。這在未來將會是一筆中國企業做全球化經營的隱形成本,並且會變得越來越必要。

以下為圓桌對話全文:

劉亞瀾:第一個問題是一直縈繞在我腦海中的,我們有一句俗話:廣告費花了,你知道它有一部分是沒用的,卻並不知道哪一部分沒用。技術可以幫助我們解決這個問題嗎?

楊振:我自己是學文科的,學英語,學文學,後來做營銷。其實就是亞瀾說的那種經常把錢浪費一半的人。從寶潔、百事開始,到後來自己做數字營銷,之後又去到阿里文娛做CMO,花了很多錢。現在我自己在創業,就想著一定要想辦法把文科跟理科的東西做結合,把內容和技術做結合。所以我們叫做“特贊”,我們想把技術和創意、科技和設計做結合,這個過程就是想弄明白怎麼樣才能不浪費這些錢。我們現在看內容的時候,不只是一個文科生的主觀評判,不只是看它美不美、好不好、喜不喜歡,我們也會評判使用者在這個內容上停留的時長、點選轉化率以及鏈路。我相信今天跟三位嘉賓一起應該有很多可以聊的,我跟董總平時也會交流,他們專門做廣告效果這一塊。

董慧智:我會從理科生的角度來看什麼叫做有用沒用,把這個定義好了剩下的就很好辦了。如果大家將“有用”定義為東西賣出去了,或者定義為其他什麼,估計大家都有辦法解決這個問題,APP下載了,使用者付費就可以了。如果我們迴歸到品牌本身,將“有用”定義為打動人心,這個角度又有所不同。這就是剛才講的ROI到底怎麼算的問題。

對於我們來說,所謂長效廣告、長效效果就在於打動人心。我們主要是做影片內容解析、做內容精準。在“技術使大家不把營銷的錢浪費掉”這件事情上,我們會做兩個方面的事情,一方面是人群精準,要深入瞭解每一個人到底關心什麼、喜歡什麼,把產品以最好的方式傳送到最想要的人面前。這是那幾年大家所謂的精準廣告,核心目標在於人。

而我們是專注於另外一個維度,核心在於內容。比如我有孩子,我喜歡看教育,所有讓孩子成長的東西我都喜歡,但不可能在看一個恐怖片時加入一個教育類的廣告,這與當時的心境不符,氛圍也不符。因此我們盯著後面一塊,做內容精準,我們相信影片內容是最能打動人心的。當影片內容帶來某種情感共鳴,撥動你心絃的時候,這時很精準地去匹配相應的廣告,並且形式要好看,讓它更不像廣告,有那種潤物細無聲、一點點種草的感覺。

技術上的影片內容解析不是問題,這是我們的專長。但還有一部分沒有實現,或者說現在很難實現的一部分,就是人心的把握。怎樣才能打動人心?什麼樣的內容能打動什麼樣的人的心?這就要求我們文科生,或者我們公司很多文科年輕人一起去研究的,這也是我們後面不斷要去發展的部分。而且這個任務比內容突破和技術突破都要難,是值得去深入探討的,我相信最終還是要回歸到使用者的。

曹曉歡:剛才講到怎麼定義ROI的問題。傳統意義上的競價廣告或者持續化廣告定義的ROI是相對直接的,沒有辦法預測。我投了一個廣告,如果只是品牌的曝光,並沒有帶來直接的轉化,那到底如何去測量和回收。當我們迴歸整個廣告行業的發展歷史,會發現雖然隨著技術手段日趨活躍的增長,似乎現在全世界最懂廣告的是矽谷那幫資料科學家,基本都是工科男,他們最佳化一個演算法,帶來的就是幾百萬廣告費的進出。但Facebook副總裁始終認為,在科技行業做的時間越久,越會發現科技和藝術無法割裂。

匯量科技Mobvista聯合創始人兼集團總裁曹曉歡

上個世紀七十年代是以創意鑄成的,現在則是資料科學家驅動資料。我們現在一般會講:無論是從品效合一的角度出發,還是從整合的角度出發,二者其實是一體兩面的。我們是一家嚮應用和遊戲開發者提供全球化營銷工具的技術公司,主要面向的是移動網際網路客戶,早期我們關注的是純效業務,純ROI投放,對於應用和遊戲來講比較容易測量,這個效果可以定義成下載,或定義成付費。但是隨著效果廣告發展越來越縱深,尤其是一些頭部廠商他們越來越不滿足於只看短期的ROI,所以現在他們也會要求我們在媒體平臺上做一些品牌投放,並且測量品牌投放對於效果投放的影響。可能一開始一段時間就是做品牌投放,測量的就是曝光,怎麼才能測量效果呢?他會透過做完這一段品牌投放後的效果投放去做對比,他會以一個更長的週期去看效果投放ROI的計算。這個也是行業發展的方向,像我們這樣的技術及工具提供商,我們能夠追蹤測量到多維度、更多場景的資料,把同一個產品在不同場景下的品牌投放跟效果投放整合起來看。

胡景賀:在現在這個社會,整個品牌更關注長效的效果,我特別喜歡前面講到我們能夠用一個ABtext的方式去實現真正對品牌效果,或者使用者心智的影響。今天是一個技術話題,我們丟擲一些技術的解決手段,京東平臺在這個方向進行了一些深度的解析。我們看到的品牌投放是希望對使用者資產的增長或者對使用者心智本身有更長效的影響,所以我們會提出增量效果實驗工具。

我們給廣告主提供更能夠量化評估的平臺,在不同的使用者群體之中,有一部分使用者可以看到品牌廣告,有一部分使用者看不到品牌廣告,然後我們進行對比效果分析。當你的品牌廣告投放之後,對於使用者的心智影響就能夠用一些長效的資料來體現,包括整個使用者群的變化,以及這個使用者群體一系列行為變化和品牌建立的連線有什麼不同。

另外,區分哪一半廣告費是被浪費掉的,這其實是一個行業共同的、長久的難題,大家都希望有一個科學合理的解釋。我們是用營銷學和機器學習結合的辦法去嘗試解決。首先引入的是MTA多觸點歸因方法,用了傳統經濟學理論和模型,也用了深度學習,為什麼這麼做呢?首先品牌有很多觸點,假如在一次投放活動裡面,要使50個觸點都有可能觸達使用者,使每個廣告都會對最終的效果產生影響,但可能100次廣告展現只有兩次產生點選,前面98%都在默默影響使用者心智。如果我們區分前面一系列投放是否展示出效果、對使用者產生怎樣的影響、我們要做什麼樣的操作,以及每個點展現廣告和未展現廣告對於最終結果的差別,這樣一組合,它的差別變數就非常大,我們很難透過試驗或者實際投放去展示所有的投放機率,以及最終算出來哪一種組合最好,或者哪一步對它最終產生什麼效果。這個時候我們引入深度學習,預估每個點投或者不投,包括對於最終結果的闡釋都能有一個清晰的拆分,最終生成對於所有投放觸點時間的精準評估。

在這樣的評估之上,我們如何去看它對預算產生的影響,如何能夠幫助品牌商直接去拆分預算,在這些觸點之間有一個分配?這個時候就需要組合最佳化演算法。綜合看來,現在在平臺上這個演算法能夠給我們參加試驗的品牌商帶來16%營銷目標的增長,這是透過技術去嘗試提升達到的效果,去分析品牌營銷價值的方法。

劉亞瀾:下面這個問題也是隨著時代變化變得更加複雜的一個問題。我們注意力變得更加碎片化,以前檢測一個投放渠道就很難,現在無數個觸點都需要我們去檢測,這對於內容源頭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以前投放一個素材在電視上就行,現在針對不同渠道的特點,要準備幾十個、幾百個素材,內容團隊怎麼準備這些東西呢?

楊振:技術幫內容所做的事情正在發生巨大改變。舉一個例子,我的團隊跟我一起復盤今年剛過去的雙十一,他們讓我猜這次做了多少專案?我說幾十個、上百個,這已經很厲害了。但他們告訴我有1000個專案。我們有個房地產頭部客戶,他們內部同事用我們系統生成的內容量是以億為單位計算的,我在想哪有這麼多的內容,有那麼多地方用嗎?因為他們銷售給上萬人,每個人每天運營的私域,在不同的效果類媒體迭代,內容量已經變得非常大。原來做市場,一套電視光碟,幾十個素材就能搞定,今天的量級跟以往完全不同。

特贊總裁/合夥人楊振

另外我深有感受的是紅星美凱龍何總的分享,他說他做了四個點:畫像、內容、場景和工具。現在做營銷的人不管是學文科還是理科,本質上都在做內容工程,都是在借用技術的力量把內容行之有效的生產出來、管理起來。比如用AI去做內容的識別、稽核、達標,在剛過去的雙十一我們也幫助客戶做了很多東西。今年雙十一淘寶推行滿天星計劃,京東也有相應的內容計劃,位元組跳動也是,這個時候內容和資料已經多到看不過來了,只能讓機器幫我做事,AI稽核、管理、達標包括最後的AI剪輯這些工作已經在行業裡面出現了。總結下來,內容越來越多,越來越碎,意味著AI可以發揮更大的作用。我們就是專門幫助客戶一起造內容、造工具,這是理科生已經可以在營銷領域幫到文科生的事情。

劉亞瀾:極鏈也在這方面做了很多,除了剛剛說的愛奇藝,大家追逐頭部大劇,追逐頂級內容,內容有很多長尾的東西,極鏈在識別中長尾的影片內容、場景中做了很多工作,介紹一下這種模式到底是怎麼玩的,還有這樣大量內容處理的價值在哪,能不能給大家帶來真正的效果?

董慧智:關於愛奇藝,其實今年頭部劇最火的就那麼幾個,是不是全平臺就靠那一兩部劇活著?這是一個問題。其實在愛奇藝片庫裡面有好幾千部作品,每一部劇只要是精品就會有人看,而且會有非常穩定的播放量,尤其是一些經典的劇每天都有人看。但是這些劇集第一賣不出去廣告,第二廣告主不知道該怎麼投這些劇。因為我們現在的影片投放基本模型叫“IP化”,廣告主看《隱秘的角落》,會看劇本什麼樣、導演是誰,是用外殼的概括說明去投內容。但當你面對幾千部劇的時候,沒有辦法一個個去審,每一個劇的流量不足以支撐一次投放,於是所有的廣告主不得不去拼頭部劇。

做旅遊也是特別典型的視覺衝擊,像重慶一些著名景點,他們會在很多劇裡面採點,但是看劇的時候觀眾並不知道這是哪裡。於是我們可以把它掃出來,一次性在全網幾千部劇裡面幫他找到感興趣的點,進行統一投放。因為它是中長尾劇,價格非常便宜,既幫有剩餘價值的影片內容誕生新的價值,又幫廣告主找到一個性價比很好的投放,並且這個東西隨著AI的精進可以越來越好,這是我認為非常有價值的。而且我覺得我們現在的能力也只是挖掘了其中很小一部分。

技術方面我們是有把握的,但另一方面,在什麼樣的內容更適合做什麼樣的廣告這個層面,就需要文科生更多的創意。因此我們這幾年在怎麼把創意做得更漂亮,跟AI找到的場景更吻合方面花了很多力氣。剛才特贊也講了這是他們的專業,以前我們也溝透過,如何把兩種能力結合起來,從找到合適的場景,到拿到合適的素材,再到投放形成聯合體。

曹曉歡:我覺得剛開始出海的時候,開發者是把需求告訴你,把這個事做了就行,不太關注你是怎麼做的,也不關注中間發生了什麼。但隨著這兩年營銷科技的發展,我們這些效果類的開發者也越來越關注產品怎麼透過系統、透過這麼多的渠道觸及到終端使用者,以及是在什麼樣的場景、什麼樣的創意形式下觸及到終端使用者。他們對於投放的過程、媒體的透明度、創意的管理會有越來越多的要求。這些要求是從原有的、比較簡單的黑盒子式變成後來偏白盒子式,各個階段都要形成不同的工具給客戶去用。

以創意為例,我們服務的遊戲客戶很多,這兩年在手機上轉化率比較高的創意形式叫做可玩創意,它其實是指廣告片並非是一個影片,而是小遊戲,而且這個小遊戲已經把遊戲的核心玩法體現了出來。當然不只是體現在遊戲上,有時候還要投一些電影廣告,把這個電影核心場景做成小遊戲,跟使用者互動,轉化率會好很多。

像這種可玩素材,首先製作成本比較高,要用到3D引擎做技術開發,不僅僅是寫一個指令碼、拍一個劇就行。另外做出這麼昂貴的素材之後,能夠從1套素材變成10套素材,這裡面涉及到換背景、換中間的核心玩法、關卡設定等等。然後接下來的問題還有這個素材上傳到這麼多渠道之後,能不能由機器快速識別ROI的好壞,並把預算快速集中到轉化率更好的素材上。比如說一個人如果同時管上百套素材,他要去看這些素材轉換情況怎麼樣,是一件比較機械的事情,人看不過來。能不能用機器自動把一些轉化好的素材預算提升,轉化不好的素材直接關停,這些也是工具可以起到作用的地方。應該說,這個過程是人工越來越退化,機器越來越先進的過程。

從中外之間的差異來看,又回到一個比較通用的話題——企業級市場在中美之間的差異。因為美國是企業級市場最發達的區域,他們之間的差異簡單來說就是老外比較願意付錢,中國的客戶對於To B工具的付費意願還需要挖掘。比較欣喜的是,這兩年的發展趨勢越來越好,大家越來越感受到,專業的事情由專業的人來幹,能夠帶來更好的回報。我們沒有必要去養一個很大的團隊,只是基於我的場景去開發一套東西。第三方團隊是在服務多個行業、多個場景,他們對這個東西理解更深。付出的代價,跟你自己招一個團隊相比更加便宜。

中國的公司這兩年也在慢慢改進。從現狀來看,美國的To B市場遠遠比中國市場活躍。這種型別的公司,國外跟國內都有畫所謂的營銷科技生態圖譜,海外分類非常細,每個分類下面都有很多公司。每次圖譜更新一版,這一版跟上一版差異會很大,有些公司會掛掉,有些公司被收購,整體上是個非常活躍的市場。但中國分類相對粗糙,玩家沒有這麼多,而且核心一點是像京東這樣的巨頭,有流量、有技術、有客戶,他們也在這個領域做的非常好,在某種程度上讓第三方技術公司生存空間變得越來越小,這是中外之間比較大的差異。

劉亞瀾:數值化的東西不光是平臺自己懂技術就行了,還有商家,據我瞭解還是有很多商家的數字化做的並不如人意,或者根本沒有起步,這個階段平臺如何幫助這些品牌再進一步,我們的技術怎樣賦能?

胡景賀:要給商家一個良好的空間發揮全渠道營銷的能力,在全程都能夠給商家提供足夠的能力,釋放他們的能量,釋放他們營銷的訴求。

首先是對全部的場景做一個貫通設計。2020年我們釋出了線下的營銷平臺“京屏果”,相當於是基於京東線下自己固有的場景,讓我們已經具備很強線下營銷能力的店去佈置線下營銷的場景或者說平臺。這樣就可以線上下零售最核心的地方,幫助我們的品牌去建立消費者心智。有這樣一個強陣地之後,我們在他的門店或者說線下零售場景周圍3-5公里的區間之內,再部署社群這部分的營銷場景,這樣就可以和我們的線下門店做一個雙向的營銷互動。

在雙向營銷互動建設之後,把線上的品牌線上下去做消費者心智的打造,然後在店裡的商品也可以透過線上的手段,或者說有一些配送的手段發散開來,給他們提供更強的營銷動力和能力,更廣的範圍能夠提供出更多品牌營銷的場景。

在這個場景構建之後,大家能夠看到層層暈染下的線下營銷場景,可以透過資料的方式回到整個京東平臺之上,也可以和我們的品牌商一起共建他的資料能力,這相當於品牌商開始用營銷的場景和資料進行賦能了。環環打造之後,線上的全場景營銷鏈路其實之前就已經放在那裡,包括跟頭部眾多媒體的合作,以及品牌商自己的私域流量,他們和京東電商場景之間一直貫通,不管是營銷投放的動作,還是資料鏈路都可以打通。在這種情況下形成線下一個迴環,線上一個迴環,都是可以幫助他們增強營銷轉化能力的。這兩個迴環結合起來,也就是全場景、全鏈路的營銷資料和營銷方案結合的營銷平臺。

在這個之上,我們之前一直講的、大家也非常認可的是在現在這個環境裡我們要做的一定是使用者增長,而不再是單純的流量增長或者營銷動作了,因為我們的品牌希望得到長期的價值和增長。在這種時候,當整個資料落下來的時候,可以很清晰的透過4A消費者資產模型分辨使用者資產的變化,知道使用者是在認知、吸引、行動哪個階段,資產值是一個什麼樣的狀況。過去品牌在運營人群的時候,依然會存在一些痛苦,因為他知道我的資產放在那兒了,但是怎麼樣增長,其實對很多品牌尤其是中小品牌來講,是很有挑戰性的一件事情。

京東零售商業提升事業部廣告架構高階總監胡景賀

所以今年再進一步發展到營銷方法論,立足營銷平臺,幫助品牌做使用者增長。G、O、A、L四個字母分別代表了Targeting Group靶向人群、Osmosis滲透增長、Advancing價值增長和Loyalty忠誠增長。之前會存在一個情況,我們知道要用人群去定義精準投放的人群,但有時候把20-30歲的男性抽出來看這個人群是不是具備很強的消費共性,是不是一個很好運營的人群,很大程度上不一定。

所有的品牌都會成為一個工具,這種時候就面臨一個很大的困難,靶向人群幫助整個平臺去進行資料或者人群的分析,提出小鎮中產、都市家庭特別有代表性的人群去做推薦性質的工作,告訴我們的品牌這些人群具有很強的消費共性,在整個的營銷活動之中只要投入相應的力量,他們就會有一個集中共同的表現,這種時候營銷的效果會大幅增強。

然後更進一步,我們去做滲透增長,Osmosis滲透,針對前面定義的人群進行一個強化的投放,在這些重要人群上進行追投增長,這部分人群的滲透率營銷效果有很明顯的提升。

再進一步是高價值人群增長,相當於是建立能夠同時面向微觀和宏觀的CRV模型。我們大概花了兩年的時間,抽出所有消費者最有可能在未來跟這個品牌建立長期價值、能夠體現品牌長期價值的六大特徵,然後用機器學習的方法計算。微觀層面算出每一個使用者在未來一段時間能夠給這個品牌帶來的價值,宏觀層面可以告訴品牌高價值的人群大概處於什麼階段,怎麼重點去運營這些人群。

最後就是中長使用者,我們其實特別希望引導品牌去運營粉絲,讓它的會員都能夠有更強的付費意願,讓它的品牌會員在營銷裡發揮更大的作用。

當我們真正打通線上線下,用JD GOAL方法論去進行嘗試的時候,可以看到今年8月份經典的《乘風破浪的姐姐》這個IP在京東超市進行了大規模的線上投放,在投放中聯合了校園上的投放資源、CPS直播、京東小店等等一系列線上線下的資源,聯合做使用者的增長。我們發現都市家庭和小鎮中產兩個人群后會有很強的精力做整體的營銷動作。最後整個計劃做下來,品牌的購買使用者在這個階段達到了77%的增長,另外高價值人群重點追投,也使得高價值人群老客轉化率提升了40%以上,這就是整個營銷方法論能夠幫助品牌增長的方法。

劉亞瀾:其實是從原來的4A、4E更升級一步。最後一個問題有點敏感,也是很好奇的問題,現在資料個人隱私保護的意識增強,大資料作為很多的增長基礎燃料,肯定是跟隱私保護息息相關的,在資料方面大家有沒有看到一些趨勢,或者說有一些在技術的過程中已經在做的行動。

楊振:我們一定堅信有好的方式來呼叫資料,在尊重所謂的資料隱私、GDP等等基礎上不濫用資料。我們最近也在嘗試跟客戶一起,一方面對這些平臺進行諸如精細化的客戶運營,數字化的消費者運營的行動,另一方面讓品牌可以把自己的內容資料呈現的更好。內容具備資料和標籤,可以更好的、健康的把資料用好。我們說今天的主題叫“增長新引擎”,我自己一個觀點是,請大家務必重視內容工程,因為內容可以驅動增長,然後內容同樣有資料,而且合理合規。

董慧智:非常贊同。我非常相信有一個平衡點,而這個平衡點絕不是更重視隱私,或者是更重視增長,而是隨著技術發展可以不斷地細化到非常精細的點,比如說我的位置資訊怎麼精確到多少米等等。並且我覺得這裡面有一個很重要的發展,人們對人的興趣、愛好和人的思想研究,也會不斷地深入,包括做設計內容工程。人的思想很複雜,不是大資料說這個人喜歡動漫,然後明天、後天永遠喜歡動漫,至少兩個星期喜歡動漫。現在不是這樣的,人的思想總是在不同的情景下喜歡不同的東西。這是一個很複雜的東西,從大資料千人千面的角度考慮,我們也會加入更多的隨機量、遷移、變化和模糊,開始認識到人腦的不確信性。這些加進去以後,大資料對人的生活侵略性會逐步的降低,而變成雙向需求的東西。

第二點,中國人更注重隱私,至少我自己會更注重需求,比如在做內容解析,然後再把內容解析相關的廣告提供給使用者方面。很多的電影電視劇看到過很多非常美、精緻的場景,其實看的人也有需求想知道這是哪裡。我們在地標識別全球第一,2018、2019年穀歌地標識別上是冠軍,我們現在做的工程就是把2012年以後的所有電視劇、綜藝中間出現的地標性建築或者是旅遊點全部解析出來,並且作為給使用者提供的資訊標註在影片之中,當用戶有興趣可以主動去選擇瞭解這個地方到底是哪兒。你說這是一種廣告、一種大資料,大資料用來滿足需求,到底是滿足需求還是廣告,邊界很微妙。當我們做的足夠細,當我們的出發點放在使用者身上的時候,其實這個點就越來越傾向於滿足使用者的需求,人們越來越感覺到方便,而不是越來越害怕。

極鏈集團Video++聯合創始人/總裁董慧智

曹曉歡:其實今年在移動營銷領域有一個非常重要的事情。蘋果本來宣佈在今年年底要求以使用者的IDFA同意APP去追蹤,後來變成明年年初。本來廣告主可以知道這人的身份證,因為是唯一編時碼,當然如果使用者同意可以知道;但是之後廣告主要從一個本來預設可以知道轉變為必須使用者同意才可以知道使用者資料。這一進一出的變化,讓原來可以拿到一大半的資料變成了現在只拿到一小半。

這確實對整個營銷行業影響非常非常大,總體而言我們得跟著蘋果的結果來走。原先我們這樣的平臺加上第三方都能夠拿到基於IDFA索引的資料,但是現在蘋果說如果使用者不允許我就不告訴你資料。這個資料只能蘋果官方告訴你,你不能直接拿到使用者適配級的資料,所有的廠商都要跟著做適配。這個標準推出來到現在有一段時間,但是我們最近兩週剛對接完,蘋果反饋說我們是全球第四家對接完,亞洲兩家、歐美兩家,這麼長時間也就四家剛對完,中間有很多東西需要時間來打磨。

其實明年年初當IDFA這件事情正式推進過後,對於行業影響還是蠻深遠的,我覺得這是一個非常直接的案例。相應的對於廠商來講,當你沒有辦法追蹤到他的身份證,可以用一些非確定性的指標,透過組合的方式去識別出這個人,我不知道你身份證號,但是我知道你的性別。但是可能有一些不是那麼唯一的識別符號,幾個維度組合起來過後,我們需要把這個人的唯一性給他標出來,這是廠商需要考慮的問題,這裡就規避掉使用者隱私的問題。

另外,作為一家出海廠商,我們每年都需要在使用者隱私上花錢。對谷歌服務商來講,今年什麼生意最賺錢?其實是幫助中國出海廠商做使用者隱私合規,你如果能夠把這件事情搞定是一個非常好的生意,漲勢非常快。

目前全球各個國家的區域隱私合規法案陸續出臺,每年在這個上面的支出逐年增加。作為線上的平臺,雲計算的廠商能夠解決很多基礎設施層的資料合規,業務層的工作就需要有很多企業自己解決。這會動用一些非常昂貴的資料審計,包括一些諮詢機構每年幫你做方案,這是一筆隱性成本。但是我相信從長遠來看,這也是每一箇中國公司要全球化經營的必由之路,而且可能在目前的大背景下,中國公司要做的比歐美公司更高一些。

胡景賀:我是這麼看的。其實對於資料隱私這個問題,它是看消費者對自己隱私的需求和他對隱私保護之間的關係。比如說我正在接受一個平臺或者說一個店家的服務,我展示給這個平臺和店家的資訊,恰恰是我希望他能夠給我提供更好、更個性化服務的基礎。

在過去很狂放的時代,資料的使用存在著一些過度互動或者是有些資訊洩露的狀況,也存在著超過消費者意願之外的的應用,這就給他造成了很大困擾和很多恐慌。如何恰如其分地應用資料,給消費者提供更好的服務,我覺得這是我們最好的解決辦法,同時也是解決增長和隱私問題唯一的通路。

這種時候,就是整個行業共建的過程。包括我們對IDFA更好的應用,也包括對自己的使用者提供服務時,能夠和外部合作伙伴做溝通,做更好的連線。

目前看起來,聯邦學習可能會是一個比較好的實現方案,屏除原來資料交換方式,讓大家對資料算力和自己使用者的行為有一個更好理解的基礎。同時,例如品牌或平臺、媒體這類使用者或者說消費者最能夠直接感知的直接服務方,應該給使用者提供個性化服務。在這一側上有更強的驅動力,我覺得是能夠同時保持隱私和使用者個性化服務的基礎。

工業化的、超大規模的聯邦學習平臺大概可以提升我們和媒體合作15%的投放效率,同時也可以大概處理百億維度的樣本。它就可以給我們帶來安全的、共同應用資料的方法,能夠不讓使用者反感的同時去提供服務。同時我們也可以讓品牌方加入,因為品牌方的資料直接洩露對消費者的衝擊最大,他們加入進來也是保障了他們的資料安全。這是一個長期有效的方法,但是整個方式還比較新,所以我們還在探索之中。

11
  • 神秘買家6億元拍走,樂視大廈究竟歸誰?
  • 數字化戰略助推冠旭電子C2M轉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