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50年來消費需求首次負增長
2020年11月15日,國家統計局釋出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資料,2020年1-11月,我國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同比下降4.8%。其中,11月份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同比增長5.0%,增速比上月加快0.7個百分點。從目前的趨勢看,2020年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負增長將成為大機率事件,這是自1969年的50年來的首次負增長。
相對於投資需求和淨出口需求出現週期性波動較頻繁,消費需求在三大需求中是最為穩定的,出現負增長並不是常態,說明疫情對消費的影響更為明顯,人們預期中的報復性消費並沒有出現,消費回升的壓力依然較大。
但長期以來,中國的消費需求一直沒有發揮出應有的作用,成為經濟增速下滑和經濟新常態的重要影響因素。所以,國家非常重視消費需求作用的發揮,在最近的重要檔案都提出了涉及消費需求的戰略方針。
二、內迴圈戰略
1.內迴圈戰略
2020年10月29日透過11月3日公佈的《中共中央關於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中提出:當今世界正經歷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國際環境日趨複雜,不穩定性不確定性明顯增加,新冠肺炎疫情影響廣泛深遠,經濟全球化遭遇逆流,世界進入動盪變革期。加快構建以國內大迴圈為主體、國內國際雙迴圈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依託強大國內市場,貫通生產、分配、流通、消費各環節。全面促進消費,增強消費對經濟發展的基礎性作用。
2.需求側改革
2020年12月11日召開的中共中央政治局會議,提出,要扭住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同時注重需求側改革,打通堵點,補齊短板,貫通生產、分配、流通、消費各環節,形成需求牽引供給、供給創造需求的更高水平動態平衡,提升國民經濟體系整體效能。這是中央首提需求側改革,是推動形成以國內大迴圈為主、國內國際雙迴圈相互促進新發展格局的重要舉措。
12月16日至18日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在北京舉行,進一步提出要加快構建新發展格局,要緊緊扭住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這條主線,注重需求側管理,打通堵點,補齊短板,貫通生產、分配、流通、消費各環節,形成需求牽引供給、供給創造需求的更高水平動態平衡,提升國民經濟體系整體效能。
三、消費金融是內迴圈戰略的關鍵
1. 內迴圈戰略主要依賴於消費需求
內迴圈戰略就是經濟增長的動力主要依靠內部需求。內部需求包括投資需求和消費需求。在生產過剩的經濟新常態下,刺激內部需求也不可能再依靠刺激投資需求。投資需求的刺激,會形成更大的生產能力,可能造成未來更加嚴重的生產過剩。所以,刺激投資需求無疑是飲鴆止渴、揚湯止沸的短視行為。當然,不可否認,在生產能力普遍過剩的情況下,也可能存在少數生產能力難以滿足需求的短板領域,比如高質量醫療與教育、基礎研究與高新技術的開發應用等等。刺激這些短板領域的投資,不僅可以增加短期的投資需求,也可以透過溢位效應實現長期經濟增長。但是,對於一個規模龐大的大國經濟而言,少數短板領域的投資需求難以拉動整個的經濟增長,還是要靠最終消費需求。
消費需求的增加主要依賴於居民收入的增加。但是,居民收入的增加又依賴於經濟增長,而經濟增長又依賴於消費需求的增加。如此,進入了死迴圈圈子。
2. 消費金融是內迴圈戰略的關鍵
要突破消費需求這種死迴圈圈子,消費金融是關鍵性的手段。透過消費金融將人們未來的收入提前到現期進行消費,增加現期消費可以促進經濟增長,經濟增長可以增加未來收入,可以進一步擴大了未來的消費需求和經濟增長。所以,消費金融突破消費需求死迴圈的作用,成為內迴圈戰略的關鍵。
消費金融對內迴圈戰略的積極作用,至少可以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轉變經濟增長方式。消費金融的長足發展,對人們,尤其是對中低收入群體的消費需求有明顯的刺激作用。中國住房按揭對人們住房消費的積極作用,是中國房地產繁榮的重要原因之一。所以消費金融的長足發展,對大大地促進中國消費需求的增長,從而實現傳統的以投資和出口為主導的經濟增長模式,向以消費為主導的經濟增長模式徹底轉變。
第二,轉型中國金融結構。中國傳統金融是以企業信貸服務為主的金融供給結構,是符合傳統中國生產能力不足的短缺經濟結構下企業投資需求為主的金融需求結構的。透過大規模的企業信貸滿足企業投資需求和生產能力擴張,是中國經濟高速增長的根本原因之一,可以稱之為賣方金融為主的金融結構。隨著中國經濟全面轉向生產能力過剩的買方經濟結構,中國的金融結構也應該逐步轉向以消費金融滿足人們消費需求為主的金融結構,即買方金融為主的金融結構。
三、促進中國社會和諧。現今中國社會的不和諧,從經濟上看,很大部分源於貧富不均導致的消費不均,即富人炫富消費與窮人攀比消費的排位消費競爭之間的矛盾衝突。消費金融的本質是將客戶的未來收入轉變為現期的可支配支出,滿足現期的消費需求,尤其是滿足低收入年輕群體的消費飢渴,可以大大減少賣腎悲劇的發生,滿足低收入階層的美好生活的需要。消費金融雖然不能解決社會的貧富不均問題,但至少可以部分緩解消費不均的社會不和諧問題。
四、商業性消費金融的負面影響
1. 消費需求不足重要原因在於貧富分化
中國的消費需求不足,難以成為經濟增長的主要動力的原因,,主要表現為存在一個重要悖論:客觀上窮人沒有消費能力,主觀上富人沒有消費動機。由於種種原因,中國的分配不公和貧富差距問題長期無法得到緩解,造成社層級差異巨大。有主觀消費意願的人卻沒有客觀消費能力,有客觀消費能力的人,卻沒有主觀消費動機,不知道要消費什麼,除了炫富已經沒有真實可以消費的東西了。僅僅依靠少數人的炫富消費,不可能支撐一個規模龐大的大國消費需求。大國消費需求還只能需要大規模的底層消費。但是,底層消費最大的問題是有消費動機卻沒有消費能力,也不可能靠政府大規模的劫富濟貧。在不大規模劫富濟貧的前提下,要刺激底層消費需求,最有效的消費金融的支援。
2.高價格商業性消費金融進一步擴大了貧富分化
消費金融刺激消費的積極作用必須要以合理的價格為前提。
消費金融對消費的刺激分為消費支出增加的正面效應和消費擠出的負面效應兩個方面。消費支出增加效應很容易理解,是指消費金融透過將人們的未來收入轉變為現期可支配消費支出,從而提高人們現期的消費支出水平,實現消費增長和經濟增長的積極作用。消費擠出效應是指消費信貸的利息支出可能降低未來的可支配收入,最終可能導致消費減少的負面作用,即現期消費支出增加導致了未來消費支出減少的消費擠出效應。
消費金融對消費增長和經濟增長的總效應是積極還是消極,取決於消費擠出效應對消費支出效應的抵消程度。如果負面的擠出效應大於正面的支出增加效應,那總體效應就是負面的;反之,才可能實現真正的積極作用。消費金融的總效應是否正面關鍵取決於擠出效應的大小。如果居民未來的利息負擔低於未來的收入增長幅度,就不會產生擠出效應;反之則會產生擠出效應。也就是說,消費金融的利率不高於居民收入增長率,擠出效應小於支出效應,總效應為正;如果消費金融的利率高於居民收入增長率,則擠出效應大於支出效應,總效應為負。
但在現實中,目前中國消費金融的利率可能遠遠高於居民收入增長率,高利率商業性消費金融造成兩方面的嚴重問題:
第一,宏觀上,消費需求進一步下降。高利率的商業性消費金融,在導致消費擠出效應大於消費支出效應,即寅吃卯糧,透支未來消費潛力,最終反而加劇未來的經濟萎縮。
第二,結構上,貧富分化進一步加劇。一方面,面向低收入群體的商業性消費金融,高額的利息負擔,不僅掠奪了客戶的短期消費能力,沒有發揮出短期的消費支出效應;更是掠奪了客戶未來消費增加和消費升級的能力,進一步掠奪了窮人本來就少的收入,成為割韭菜的重要領域之一;另一方面,商業性消費金融的高收益,最終落入了少數富人的階層,進一步造成了貧富分化。
第三,社會上,激起了新的社會矛盾。商業性消費金融不但沒有實現刺激需求實現普惠金融的初心,反而變為了掠奪性金融,已經成為社會輿論的焦點之一,被詬病為高利貸,甚至出現逼死人的社會不穩定事件,激起了新的社會矛盾。
3.短期限消費金融加劇金融風險
消費金融的本質是將未來收入轉變為現期的消費支出。一般情況下,人們未來收入在短期很難有大幅度的增長。要將未來收入變現,必須依賴於人們長期的收入增長,這就是生命週期理論。人們一生之中的收入是年輕時候低,中年收入高以及老年收入低。但是消費需要卻相反,年輕和年老時候高,中年時候低。消費金融就是將中年時期的高收入變現為青年時期的消費支出,而養老金融則是將中年時期高收入透過儲蓄和投資變為老年時期的生活保障。所以,消費金融和養老金融是相對應的,在本質上是一種長期金融。但是,現實中的消費金融提供的期限都比較短,從幾個月,到一兩年,最多不超過三年。對於當前大多數年輕人來說,三年之內收入很難大幅增長,哪裡有多少剩餘收入可以變為現期消費支出,不過是寅吃卯糧、拆東牆補西牆而已。消費金融的長期性需求和短期性供給之間的矛盾,是當前商業性消費金融領域中借新還舊、多頭共債現象普遍存在的根本原因,很可能會導致宏觀上的系統性消費金融行業風險。
五、重建政策性為基礎的消費金融體系
商業性消費金融的負面影響,大大削弱了消費金融在內迴圈戰略上的關鍵作用。為此,只有重建以政策性為基礎的消費金融體系,才能充分發揮消費金融對內迴圈經濟增長戰略的關鍵作用。
1.內迴圈戰略需要建立以消費金融為主導的買方金融體系
在短缺經濟條件下,在以投資和出口為主導的經濟增長模式下,建立中國工商銀行、中國建設銀行、中國農業銀行、中國銀行、交通銀行等專業性的銀行為主體的生產性、賣方金融體系,是非常必要和十分有效的金融體系。
隨著長期和高速的經濟增長,中國經濟已經轉變為生產過剩、需求不足特徵非常明顯的買方主導的買方經濟體系。與之相對應的金融體系,也應轉變為適應買方市場和買方經濟的、以消費金融為主導的買方金融體系,這也是實現國內需求和消費需求為主導的內迴圈戰略的重要金融基礎。
2.重建政策性為基礎的消費金融體系
由於商業性金融高價格和短期限,無法充分發揮消費金融的積極作用,需要重建以政策性為基礎的消費金融體系。可以考慮設立一家專門的政策性消費金融機構,以此為基礎重建以政策性為基礎的消費金融體系。
第一,對貧困人群直接提供公益扶貧性的消費金融服務。以低息、免息甚至是減免部分本金等政策性的消費信貸服務,幫助貧困人群獲得教育培訓機會、大額耐用消費品等滿足其美好生活的需要,可能是對財政扶貧方式一種非常有益的補充形式。
第二,對低收入人群提供準商業性的消費金融服務。透過貼息的方式為低收入人群,尤其是消費慾望強烈、具有收入增長潛力的年輕人群,提供低利率和長週期的消費信貸支援,可以充分發揮刺激消費的乘數作用。也可以採取類似於住房公積金的方式,按一定比例強制高收入者儲蓄,再以低息信貸支援年輕群體和低收入群體的消費需求。或者將住房公積金改革擴大成為消費公積金,將住房公積金存量資金轉變日常消費信貸資金,低息支援那些短期難以購房的年輕群體和低收入群體的日常消費需求。
第三,對商業性消費金融機構提供政策性資金支援。為充分發揮消費金融的積極作用,降低商業性消費金融的價格,為商業性消費金融機構提供低價格和長期限的政策性資金支援,成為商業性消費金融機構的再貸款銀行,類似於商業性消費金融機構的“央行”。這種向商業性金融機構提供長期、低息的再貸款方式,類似於將基礎貨幣的發行由貨幣市場轉向產品市場(貨幣回收依然可以透過金融市場的公開操作方式進行),也就是將貨幣政策變為了財政政策,即將貨幣發行過程中形成的貨幣乘數轉換為財政貼息刺激消費政策的消費乘數。這一貨幣發行方式的變革,不僅可以將貨幣政策發揮出像財政政策一樣的積極作用和效果,還可以避免財政政策中的李嘉圖等價效應的負面作用(理性預期導致現期財政支出增加的正面效應被未來財政收入增加的負面效應抵消),可能是一項具有革命意義的貨幣政策工具,又是一項普惠金融最有效的實現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