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林虹、陳思穎
在第74屆聯合國大會期間,聯合國人居署舉辦的“全球城市競爭力報告發佈會” 在紐約聯合國總部舉行,會上釋出了由中國社會科學院和聯合國人居署共同完成的《全球城市競爭力報告2018-2019 — 全球產業鏈:塑造群網化城市星球》。
報告分為兩個指標體系:城市經濟競爭力與可持續競爭力。
進入全球城市經濟競爭力指數二十強的城市分別為:
紐約、新加坡、倫敦、深圳、聖何塞、慕尼黑、舊金山、東京、洛杉磯、休斯頓、香港、達拉斯、上海、廣州、首爾、都柏林、邁阿密、波士頓、北京和法蘭克福。
全球城市經濟競爭力指數前二十強
北美和亞洲城市各佔8席,這也是亞洲城市數量首次與北美持平,餘下4席為西歐城市。
其中,中國的深圳、香港、上海、廣州和北京躋身前20,深圳的位次最靠前,排在第4,僅次於紐約、新加坡和倫敦,超過了舊金山、東京、洛杉磯等城市。
此外,進入前50強的中國城市還包括蘇州、武漢、天津、南京和臺北,進入前100強的還有成都、長沙、無錫、杭州、重慶、青島、佛山、鄭州和寧波。
全球城市經濟競爭力指數前一百強中的中國城市
經濟競爭力是指城市當前創造價值、獲取經濟租金的能力,從顯示的角度,使用經濟密度指標與經濟增量指標。
報告指出,中國城市競爭力水平在整體提升,中國城市發展已經從個別城市到多個城市晉升層級的新階段。不過,在中國新經濟大環境下,城市整體競爭力水平雖然表現優異,城市整體之間以及區域內部之間的差異依舊不可小覷。
此外,報告還包含可持續競爭力指數,進入前20強的城市包括:
紐約、東京、倫敦、新加坡、洛杉磯、香港、波士頓、西雅圖、休斯頓、多倫多、大阪、悉尼、舊金山、首爾、巴黎、芝加哥、阿姆斯特丹、溫哥華、聖何塞和亞特蘭大。
可持續競爭力指一個城市通過提升其經濟、社會、環境和技術優勢,更好、更持續地滿足城市居民複雜而挑剔的社會福利的長期可持續的能力。
二十強中,北美佔11席,西歐佔3席,亞洲佔5席,大洋洲佔1席。在一百強中,西歐與北美城市在數量上佔據絕對優勢。
相比於經濟競爭力排名,中國城市的表現相對較弱,僅中國香港進入全球前10,北京和上海進入前30名,臺北和深圳進入前50名,廣州進入前100強。
2018年全球可持續競爭力榜單
從城市群看,美國、德國和英國城市群中進入百強的中心城市比重較高,中國、印度、巴西和印尼等南美和東南亞發展中國家城市群雖然規模大數量多,但進入百強的中心城市數目相對偏少。
此外,城市可持續競爭力強弱橄欖形分佈明顯,亞洲可持續競爭力持續提升。經濟發展水平與可持續競爭力總體表現高度正相關,高水平均衡是提升競爭力的最佳目標與路徑,科技創新和人力資本潛力影響最大。
報告指出,全球四大灣區的可持續競爭力中,東京灣區平均可持續競爭力水平最高,其次是舊金山灣區、紐約灣區和粵港澳大灣區,粵港澳大灣區起點低,與其他三者差距較大,在奮力追趕中。
據聯合國官微,此次聯合國的這份《全球城市競爭力報告2018-2019 — 全球產業鏈:塑造群網化城市星球》年度報告主要包含了三個重要發現:
1、報告測度了全球50萬人口以上的1007個城市競爭力發現,2008年金融危機以來全球城市經濟競爭力總體顯著改善:整體水平不斷提升,整體差距逐步縮小。全球城市可持續競爭力強弱目前呈橄欖形分佈明顯,亞洲城市可持續競爭力持續提升。
2、從城市看全球,報告發現,一個智慧化、全球化和群網化的城市星球在過去40年裡開始形成。中國城市的集體崛起是全球城市過去40年來最重大的事件。
3、報告關注“全球產業鏈與全球城市興衰”,發現全球產業鏈的形成和變動打破了各國產業體系,導致了各國城市的興衰分化,也直接塑造了嶄新的城市星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