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財經>

每年歲末是銀行力拼來年“開門紅”的關鍵期,攬儲是重點戰役之一。以往,為完成存款任務,銀行送米麵油、定製產品等做法層出不窮。不過,今年情況與往年有所不同。

高息產品變少,一些銀行網點推銷理財產品等其他產品的熱情蓋過攬儲。記者在華夏銀行北京郊區某網點看到,大門口最醒目和最多的廣告是該行發售的理財產品,這些產品預期收益率在4%至5%左右。該銀行客戶經理對記者表示,目前存款利率不高,為留住客戶,銀行會向儲戶推薦預期收益率較高的理財產品和銀保合作產品。“不管怎麼樣,先把客戶留住。”該客戶經理說。

近期,六大國有行齊發公告,自明年1月1日起,對“提前支取、靠檔計息”的存款產品,計息方式調整為“按照活期存款掛牌利率計息”。

某全國性股份行北方省份分行行長對記者表示,她所在的銀行近期大力抓儲蓄,爭取為2021年全年業務打下良好基礎。隨著貸款市場報價利率(LPR)轉換完成、金融讓利實體經濟基調不變,預計2021年息差還將收窄。“銀行資產端回報下行,我們需要謹慎考慮負債成本,高成本攬儲不具有持續性。”這位行長說。

3、線上火爆喜憂參半

線上渠道成為銀行攬儲主戰場,但火爆背後喜憂參半。透過線上渠道,銀行產品資訊和服務可直達客戶,正推動著銀行向綜合營銷轉型。而硬幣的另一面是,網際網路渠道成為部分小銀行的攬儲神器,高息、起存金額低成為賣點。這說明部分小銀行獲取低成本負債仍有難度。

部分產品還疊加“加息券”,實際利率更高。某平臺一款5年期存款產品的利率達到4.875%,每筆申購成功的訂單均可獲得年利率3%的“加息券”。加息時間一般為180天,且該存款產品50元起存。這一產品若存滿5年,實際利率約為5.36%,已經突破利率自律機制下同期存款利率上限。

對於這些中小銀行掏錢“賺吆喝”的行為,易誠互動首席業務官孔繁強表示,地方性中小銀行生存壓力加大,加之今年疫情影響,提高或變相提高存款利率以吸存和獲取客戶是自然的選擇。不過,有銀行業分析師表示,隨著明年上半年低利率的同業負債陸續到期,以及在激烈的存款競爭下,銀行發行定期產品吸收存款,銀行負債端成本上行壓力仍在。中小銀行若持續以較高成本吸儲,恐將對銀行資產負債管理產生不利影響。

4、延伸閱讀

對於備戰年終考核的銀行業來說,12月是攬儲意願最強的月份之一,今年年末也不例外。

近日,在對各家銀行的調查中發現,由於網際網路高息存款、靠檔計息的“智慧存款”接受監管而有所收縮,目前攬儲壓力更大的中小銀行手中並沒有很多“底牌”。

而極端現象是,某些農商行為了完成貸款佔資產比重超過六成的監管指標,甚至開始“自廢武功”,縮減負債端以“削足適履”。

一、攬儲“招數”在變少

攬儲問題上,中小銀行一向比大行更難。

客觀上說,對於中小銀行來說,攬儲的壓力一直存在,而今年壓力更大。原先透過網際網路存款可以異地攬儲,但是在監管屢次表態網際網路存款導致的無證駕駛、擾亂存款利率市場、突破地域限制、流動性隱患突出、資產端風險增加、對中小行流動性管理帶來挑戰等問題之後,網際網路存款已經出現了局部收縮。

融360大資料研究院分析師楊慧敏對記者表示,當下銀行攬儲壓力未減,監管合規要求加強,普通存款對投資者吸引力下降,近期對於網際網路代銷高息存款也要加強監管,雖然還沒有出臺相關的管理辦法,但是監管已經高度重視相關的產品以及銀行機構,所以,市場上利率水平基本平穩,但是實則競爭激烈,銀行內部考核壓力大。

此外,飽受爭議的靠檔計息的智慧存款也因踩到紅線而“節節敗退”。12月14日,六大行均釋出公告,調整部分個人存款產品服務內容。自2021年1月1日起,提前支取靠檔計息的個人大額存單、定期存款等產品,計息方式由靠檔計息調整為活期存款掛牌利率計息。如在產品到期時支取,仍按照存入時約定的產品到期利率計算,利息不受影響。

六家銀行在公告中均表示,“根據中國人民銀行關於存款利率和計結息管理的有關規定”。今年3月,央行曾下發《中國人民銀行關於加強存款利率管理的通知》(下稱《通知》),對定期存款提前支取靠檔計息等不規範存款“創新”產品作出整改要求,此類產品也正式進入了清退階段。

事實上不僅僅是六大行,不少中小銀行,特別是靠檔計息的智慧存款業務較多的民營銀行都發了公告叫停此類產品。

二、“逆向操作”壓縮負債?

值得注意的是,包括城農商行在內的銀行業近十餘年來投資類業務佔比不斷上升,傳統的貸款業務比例出現下降趨勢,這一點也早被監管注意到。

原中國銀監會國有重點金融機構監事會主席於學軍2016年曾在21世紀亞洲金融年會上表示,2003年貸款餘額在銀行業總資產中約佔61.4%,存款在總負債中約佔82.7%。而截至2016年10月末,貸款佔總資產的比重為49.5%,存款佔總負債的比重為68.9%。無論從資產端還是從負債端來看,存貸款在資產負債表中的佔比均明顯下降。但兩者相比,貸款佔比下滑的速度更快。

究其原因,在銀行業資產負債表瘋狂擴張的那些年,主要是銀行的投資類資產在大幅增加,甚至動輒出現50%的年增速。

在銀保監的重點關注下,多數銀行開始迴歸主業,把重心放在經營存貸款上,同時地方上對於貸款佔資產的比重納入考核範圍,透過視窗指導的方式時時提點中小銀行。

上述人士稱,當地銀保監對該銀行的要求是貸款佔資產的60%以上,但城農商行面臨投放難的問題。一方面是因為大行普惠金融突飛猛進,資金成本又低,可以利用定價優勢爭奪市場份額,導致中小行發放貸款的空間有限;另外一方面是經濟增長動能不足,疊加上疫情,非出口企業也不敢貿然擴大投資,因此貸款資料並不好看。在貸款資料不能提高的情況下,分子不動,只能縮小分母,因此才出現個別農商行壓縮負債的奇葩現象。

22
最新評論
  • 神秘買家6億元拍走,樂視大廈究竟歸誰?
  • 庫客音樂衝刺美股:業績下滑明顯,曾兩度赴港,餘赫持股約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