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財經>

在港交所兩度失利後,庫客音樂選擇轉戰美股IPO。

12月18日,庫客音樂向美國證監會公開遞交IPO招股說明書,擬以股票程式碼“KUKE”在紐交所上市。招股書顯示,庫客音樂本次赴美IPO的承銷商為德意志銀行、老虎證券與尚乘國際(AMTD)。

根據招股書,庫客音樂擬募資金額為5000萬美元。不過,庫客音樂尚未披露其擬公開發行ADS 的數量,還有待完善。如果程序順利,庫客音樂有望在2021年初完成赴美上市。

兩度赴港卻失利,餘赫持股約30%

此前,庫客音樂曾兩度在港交遞交IPO申請。在衝刺港交所IPO前,庫客音樂還曾於2016年在新三板掛牌,於2017年11月終止掛牌。2018年6月及2019年1月,庫客音樂在港兩次遞交上市計劃,均以失敗而告終。

而後,庫客音樂將目光瞄準了美股市場。2020年9月開始秘密提交IPO申請準備,並在今年12月份正式遞交了IPO招股書。庫客音樂表示,本次發行完成後,其董事長兼執行長何餘赫將擁有超過50%的選舉董事投票權。

據瞭解,庫客音樂對應的VIE實體主要為北京庫客音樂股份有限公司。招股書顯示,餘赫為該公司的第一大股東,持股比例為35.5%;左興平持股25.9%,金建明持股9.0%,崑山麥頓文化產業投資企業(有限合夥)持股8.9%。

IPO前,餘赫持有庫客音樂的股份佔比為29.5%,擁有投票權61.0%;餘隆持股9.6%,擁有投票權23.9%;左興平持股19.5%,擁有投票權4.8%;譚沛先持股3.4%,擁有投票權0%。

金建明持股13.4%,擁有投票權3.3%;邱立平持股6.7%,擁有投票權1.7%;Huiming Jin(金輝明)持股6.1%,擁有投票權1.5%;中國文化產業投資基金持股5.5%,擁有投票權1.4%。

營收下滑,已陷入虧損

根據招股書,2018年、2019年和2020年前9個月,庫客音樂自身的收入分別為1.52億元、1.46億元和0.35億元;同期,其淨利潤分別為4046.4萬元、5676.2萬元和-5936.9萬元。

此前的資料顯示,庫客音樂在2015年、2016年與2017年的營業收入分別為4480萬元、7360萬元與1.25億元;同期,其淨利潤分別為1400萬元、1900萬元與3570萬元。

以此計算,庫客音樂2018年、2019年的營收增速分別為21.6%、-3.9%,2020年前9個月同比2019年同期的0.41億元減少4.9%。其2018年、2019年的淨利潤分別同比增長13.3%、-40.3%,2020年前9個月的淨虧損同比擴大83.6倍。

換句話說,庫客音樂的營收在2019年與2020年前9個月同比出現了下滑的情況。與此同時,庫客音樂還自2019年起由盈轉虧,且在2020年的虧損進一步擴大,持續性存疑。

2020年2月,庫客音樂透過股權置換交易收購了BMF (北京樂成未來文化傳媒有限公司、北京國際音樂節文化傳播有限公司,下稱BMF)100%的股權。當前,餘赫擔任這2家公司的法定代表人。

招股書顯示,BMF在2018年、2019年的營收分別為2462.8萬元、6116.0萬元。同期,其貢獻的淨利潤分別為57.8萬元、1248.2萬元。合併計算,庫客音樂2019總收入為2.07億元,2020年前9個月為0.35億元。

依賴B端市場,集中度加劇

從收入結構來看,2019年,庫客音樂的音樂授權和訂閱服務、智慧音樂教育和現場古典音樂活動分別佔比44.9%、31.0%和24.1%。2020年前9個月內,相應業務佔庫客音樂總收入的86.6%、12.3%與1.1%。

弗若斯特沙利文報告顯示,截至2019年末,庫客音樂已建成中國最大的古典音樂內容庫,包含約180萬首音樂曲目,包括160萬首傳統古典音樂曲目和22萬首爵士、世界、民間和其他音樂流派的曲目,絕大部分的內容產品都是獨家許可。

根據介紹,庫客音樂將音樂內容主要許可給線上音樂娛樂平臺(如騰訊音樂娛樂集團,NYSE:TME)、數字音樂服務提供商(如網易旗下網易雲音樂)、影視製作公司、航空公司和智慧硬體公司。

此外,庫客音樂的音樂訂閱服務還吸引了眾多大學、音樂學院、公共圖書館和個人訂閱服務。截至2020年9月30日,庫客音樂有743個機構使用者,包括444所大學和音樂學院與299個公共圖書館。

庫客音樂在招股書中表示,其在2018年和2019年的銷售和分銷費用分別為2150萬元和1830萬元。庫客音樂認為,其能夠以成本效益的方式推廣產品和服務,並增強品牌知名度,但可能不會達到預期的銷售水平。

且由於經營歷史有限,庫客音樂指出,其預測未來經營業績的能力有限,並且存在風險和不確定性,“我們對影響我們業務的趨勢的洞察力可能有限,並且在預測和響應市場趨勢或客戶不斷變化的需求時可能會犯錯誤。”

庫客音樂還稱,其目前和未來計劃中的人員、系統、程式等可能不足以支援未來運營。若其無法控制增長或有效執行策略,則可能無法繼續實現預期的增長,業務前景和財務狀況可能受到重大不利影響。

13
最新評論
  • 神秘買家6億元拍走,樂視大廈究竟歸誰?
  • 從商業模式看護城河,這是選對好股的重要切入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