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風險,不一定消失,一樣產生巨大沖擊。很多時候,大家都會知道災難何時到來,但泡沫炒作破滅的災難,一般大部分都跑不掉。比起仁東控制,比特幣在年末,可能還有搶戲風險。受訊息面刺激,比特幣突破24000美元,再創歷史新高。美國財政部週五針對數字貨幣提出新的監管要求,要求部分加密貨幣交易商提供有關其身份的資訊,以遏制犯罪分子使用這種新技術進行的匿名資產轉移。受此訊息影響,比特幣一度短線下挫。但又因市場預期,政策的關注,在另一個角度上也預示著政策的一種認可。
![](http://timg.juduo.cc/2020/12/39364573f69548afaab82d082c75692d.jpg)
災難之前總是最瘋狂的。警示,本世紀最大災難或是比特幣!我為什麼這麼說?首先,不得不承認,新技術和新應用,產生的迭代,推動的機會總是最巨大的。但是條件必須有一個,服務社會。沒有這個前提,所有的炒作都是泡沫和陷阱。
貨幣貶值是數字貨幣,也是黃金的主要炒點,包括樓市,所有炒作都是因對貨幣失去信心推動。但是,非理性的炒作一品種,常規已預示著失去理性的最真觀體現。黃金是貨幣之外最受信任之一,但因為升值慢,一般炒作主要在股票概念,黃金的升值速度整體是緩慢的,與數字貨幣等炒作相比,吸引力自然不大。但風險總是失去理性之前開始積累的。
有些人看到機構買入比特幣,以此藉口安慰自己跟風。其實這種操作風險是最大的,機構是集合資金,虧再大也是一群人的事,這種產生的衝擊並不大。但對於個人投資者而言,波動的大小直接跟自己的相關度最高,有些投資者甚至動到槓桿,巨大的風險就在這時極易出現。
比特幣是什麼?貨幣是什麼?投資者最好搞清這些問題。貨幣波動大就會失去信心,失去交易功能。如果將數字貨幣當古董收藏,那古董的波動風險你是否能理解。漲是瘋狂無比,跌時直接無人接盤,想過一堆程式碼瞬間消失嗎?不會,但萬一沒用呢。再者,有用,但巨大的波動你是否受得了?這是很多普通小白最難理解的。很多人股票都不懂,就開始炒期貨,黃金,炒幣。很多人都知道股票風險大,但卻不知道那些風險更大,比股票大得多了。
交易屬性,貨幣屬性。很多人說,數字貨幣繞過了銀行,有很多灰色資金需要它,但問題來了,如果真的需要交易,當前數字貨幣品種這種麼,為什麼只用這個波動最大最激烈的比特幣?難道就不怕,今天剛交易完,明天就大跌,產生的波動風險?所以,交易需求只是個幌子,整體都是炒作,炒作破滅時,沒有人會知道。現在有人吹到20萬、40萬,廢話,不吹你會跟?對於投資,最好思考,這個東西有什麼用?你玩不玩得起。
目前,華爾街主流機構對於比特幣的未來也傾向於看多,花旗銀行預計比特幣明年將漲至31.8萬美元,古根海姆則預計比特幣將漲至40萬美元。
看到這些機構唱多,很多人跟著亢奮,但思考過他們賺什麼嗎?什麼熱就吹什麼,重點是有錢交易,重點有你參與,重點不是漲不漲,重點是能不能跟跟帶吸引你,這就是很多市場資金炒作的規律。
數字貨幣是偉大的發明,但失去服務社會的功能時,它就不再是偉大,而是巨大的陷阱。數字貨幣,應用是服務民眾,服務社會的,所以各國也會發現數字貨幣,但都將會以國家作為背書的形式出現,其它數字貨幣是灰色就是灰色,不是你想改就能改的。他或可以一直存在,但是,一旦消失,誰又會告訴你呢?
10多年從業經驗,各種交易品種,交易所,見到的還少嗎?如果你是小白見得少,我可以提醒你,以前有書畫做成股票炒的,石頭做成股票炒作,郵票做成股票炒作,各種農產品作成股票炒的,結果他們還在嗎?這一波一波的韭菜。這些風險並不遙遠!網際網路很偉大,但玩要理性。
美國也開始監管,面對這種訊息面,殺紅眼的情況下,什麼訊息都是利好。相應的,當風險到來,奔潰之下,什麼利好也都會當利空。它可能不會消失,但你的資金可能不在。這才是最大的問題,今天一些訊息面,有些年前因比特幣出事的訊息,現在有些人調侃,要是堅持到現在就沒事了,其實槓桿當時爆就爆了,哪有什麼堅持的問題?比特幣漲起來有用,跌下來也可以沒用。全球疫情還沒結束,經濟仍受壓制,這時產生些非理性炒作是很常見,但後面的風險不得不防。比特幣的價值,目前整體都是炒作。多想想仁東控股,當崩潰時,出都出不來。期貨或可以出來,但波動你風險你是否受得了?
股票泡沫,如果是價值投資,震盪還有希望,而純粹是炒作的泡沫,好多品種,都是跌著跌著就消失了。過去僅僅的十多年裡,我已看到太多消失的“交易所”。數字貨幣,現在是全球性的“新交易所”,且幾乎是純炒作的泡沫。故事很大,故事越大,事越大。只要是沒實用,沒硬需求,最後都是故事。所以說,本世紀最大災難或是比特幣!全球一起吹的泡沫,還有什麼比這個吹得大?不一定直接消失,波動波動,就夠很多人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