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英特爾極其尷尬的年份,儘管作為一家年營收超700億美元的晶片巨無霸,對全球科技發展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但晶片製造工藝、資本市場的表現難掩失落。尤其7nm晶片受阻,導致在資本市場暴跌。僅僅7月24日公佈2020年第二財季業績後,雖然營收穩健,但7nm晶片推遲使得季報後股價大跌16.24%,僅僅一夜間市值就縮水400億美元。
上週五,因有訊息稱微軟也將考慮設計自己的晶片,受到這一訊息影響,上週五英特爾下跌超6%,一夜之間是市值蒸發130億美元(人民幣850億元)。在筆者看來,在CPU領域英特爾依舊有強大的話語權,只是越來越多科技巨頭加入ARM陣營,對產業鏈影響深遠,這將對英特爾來說無疑會造成巨大沖擊,尤其微軟的動作。要知道,微軟與英特爾之間的緊密合作,無形中所形成的“Wintel”組合橫掃全球,雙方系統與晶片組合有著長期合作。
蘋果M1處理器之後,又一科技巨頭跟隨其後,巨頭紛紛自研晶片以此減少對英特爾的依賴,且英特爾晶片製造工藝也受到挑戰,使得今年在資本市場疲軟,相比其他晶片廠商或者其他科技企業市值屢創新高,英特爾在資本市場遭遇重挫形成巨大反差。蘋果市值突破2萬億美元大關,英偉達今年累計漲幅高達126%,當前市值為3286億美元。英特爾市值則只有1945億美元,且截止今年12月18日累計下跌20%。
需要指出的是,不僅7nm晶片與先前的預期被推遲,來自來自創新業務也陷入增長困境,讓英特爾轉型承壓。2020年第三季度,以資料為中心的收入下降10%,在該板塊下的資料中心、物聯網均存在大幅下滑態。作為對比,英偉達資料中心營收在2021財年第三季度(截至2020年10月25日)同比增長162%至19億美元。
以資料為中心營收下滑,導致英特爾2020年第三季度總營收同比下降4%183億美元。營收低迷的同時,淨利潤也陷入困境,該季度淨利潤下降29%至43億美元。不得不感嘆,英特爾晶片王者光環逐漸褪去,取而代之的則是英偉達。儘管兩者營收規模相差巨大,但英偉達市值比英特爾高1341億美元(人民幣超8700億元)。
從資本市場來看,相比英偉達,英特爾黯然失色,昔日風采不再。伴隨資訊科技進入人工智慧時代,英偉達憑藉GPU一騎絕塵,全球科技巨頭均採用英偉達GPU方案來訓練人工智慧系統。可以說受益於人工智慧紅利,讓英偉達成為美國最大晶片廠商。此外,倘若對ARM收購最終達成交易,英偉達也將進入CPU領域,入侵其核心CPU領地。
在競爭中,面向資料中心方向,英特爾還受到英偉達衝擊,包括谷歌雲、微軟Azure、亞馬遜AWS以及阿里雲、百度智慧雲、騰訊雲等國內外雲服務巨頭搭載了英偉達NVIDIA A100,由此帶來了資料中心板塊營收高速增長。與此同時,提升在資料中心晶片業務競爭力,英偉達以70億美元收購以色列晶片廠商Mellanox。還有英偉達以400億美元的收購ARM,這將有利於英偉達強大的AI計算平臺與ARM龐大的生態系統相結合。
在自動駕駛方向,英特爾同樣也面臨英偉達強勁競爭。自動駕駛汽車是這個時代最大的計算挑戰之一,英偉達將持續透過NVIDIA DRIVE推動整個行業發展。
處在轉型關鍵時期的英特爾,或許需要一位納德拉這樣的人物帶領轉型。沉睡多年的微軟,在納德拉帶領下積極轉型,讓這頭大象再次起舞,展現出新活力,由一家以作業系統軟體為核心的公司銳變為一家平臺型企,且營收與利潤高速增長,市值也突破1.6萬億美元。
作為對比,英特爾上一屆CEO科再奇與一名員工存在情人關係,違法禁止親密接觸政策,繼而離職,接棒者是原首席財務官Bob Swan(中文名司睿博)。自2018年6月21日擔任英特爾臨時執行長(2019年2月1日轉正)算起,執掌英特爾兩年半,只是相比當年憑藉Wintel組合,英特爾與微軟站在科技頂端,到如今市值還不及微軟零頭令人惋惜。
最後,在高效能CPU領域,英特爾依舊是不可忽視的力量,以及面對物聯網、人工智慧帶來的智慧化浪潮,能為半導體釋放數百億美元市場,讓這家擁有超50年曆史的半導體巨頭釋放出巨大機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