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財經>

2020年,一場突如其來的疫情,給人們的生活按下了暫停鍵,在全民宅居的背景之下,商業零售成為整個首都經濟社會的“晴雨表”。

當下我們正面臨著百年一遇的大變局,商業在疫情的倒逼下正在經歷一場史無前例的變革,從百貨到購物中心,從大賣場到便利店,從無人售貨到直播帶貨,商業運營模式及消費者的消費習慣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蝶變。

板塊回顧:市場表現先揚後抑,Q3 基金配比下滑

2020 年年初至今(11 月25 日),商貿零售(中信)指數漲跌幅5.8%,跑輸滬深300 指數12.5pct。2020 年1 月-5 月,市場受疫情衝擊整體承壓,行業表現略優於滬深300。

5 月-7 月,市場整體情緒復甦,行業受益必選消費屬性、免稅政策推廣、線上化發展加速等多方因素跑贏滬深300(截止8 月3日領先15.3pct)。

8 月至今,受疫情後消費信心降低等影響,行業進入持續調整,截止11月25日漲幅收窄至5.8%。

行業對比看,2020 年年初至今(11 月25 日),商貿零售(中信)在30 個一級行業中位列第18,處中下游位置。

2020Q3 基金配置比例進一步下滑。2020Q3,基金配置商業貿易(中信)倉位降低至0.65%,環比下降0.75pct;低配比例由2020Q2 的-0.04%進一步下滑至-0.63%。

消費形勢:疫後艱難復甦,總量繁榮曇花一現

疫情衝擊下社零重挫,艱難探底後處於逐步復甦中。現階段看,根據國家統計局釋出的資料,2020年10 月我國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38576 億元,同比增長4.3%,除汽車以外的消費品零售額34868億元,增長3.6%。

2020 年1-10 月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311901 億元,同比下降5.9%,其中,除汽車以外的消費品零售額281428 億元,同比下降6.0%。

2020 年10 月城鎮消費品零售總額同比增長4.2%,鄉村同比增長5.1%;10 月餐飲零售總額同比增長0.8%(其中限額以上單位餐飲零售總額同比增長6.1%),疫情後首次實現正增長,商品零售總額同比提升4.8%(其中限額以上單位商品零售總額同比增長7.2%)。

時間線看,經歷疫情衝擊後,社零增速在2 月和3 月受到重挫,分別降低至-20.5%和-15.8%,二季度及三季度社零處於緩慢恢復階段,至8 月首次增速回正,艱難探底後即將恢復至接近2019 年水平。

同市場表現一致,商超板塊業績在2020 年出現短暫的整體性增長。商超板塊由於強必選消費屬性,是疫情衝擊下少數受益板塊,2020Q1 商超板塊主要企業單季營收規模增速均突破近幾年新高。

市場表現與業績層面具有一定滯後性,2020 年5 月-7 月,市場整體情緒復甦,行業整體受益多方因素後漲幅跑贏滬深300。

總量的繁榮僅是曇花一現,多渠道疲態明顯。受疫情後消費信心降低等影響,商超板塊企業自2020Q2 起未能延續其在疫情初期的快速增長表現,疫情對於必選消費的刺激僅為短期影響,2020Q3 各企業收入增速均進一步下滑。

除商超外,綜合業態(中信)、百貨(中信)等可選消費為主的板塊上市公司營收增長自2018 年起均以呈現明顯的疲態。

東方證券分析師認為,受疫情刺激而出現的短暫行業總量繁榮並不能反映行業真實的發展走向,在終端總量消費需求持續中樞下移趨勢中,整體性增長的階段已經結束。

天眼查App資料顯示,我國約62.29%的百貨相關企業註冊資本都在100萬以內,約61.20%的企業都是個體工商戶,且有約68.60%的企業都是小微企業。

近十年以來,我國百貨相關企業的註冊增速(全部企業狀態)呈波動性增長態勢。

其中,2019年是我國此類企業註冊量最多、註冊增速最高的一年。一年共註冊接近404.6萬家企業,年註冊增速達到18.89%。

以工商登記為準,2020年上半年,我國共成立171.8萬家百貨相關企業。其中,4月是我國上半年成立此類企業最多的月份,月註冊企業數達44.1萬家,環比增長30.78%。

尋找結構性機會,關注格局重塑

零售板塊與消費景氣度具備較強相關性。在需求側增長趨勢長期中樞下移的大背景下,市場對於零售板塊未來可能存在的投資機會持有的態度較為悲觀。

針對這一核心問題,東方證券分析師分析了美國、日本這兩個典型的經濟體在消費需求整體走弱的趨勢下,尋找零售行業中是否存在結構性的機會。

美國、日本均存在經濟增長降速,消費需求增長中樞下移的趨勢。對比GDP 不變價同比增速,美國、日本在60s、70s、80s、90s、00s、10s 的不同階段中,年複合增速分別為4.27%、3.16%、3.33%、3.44%、1.75%、2.27%和9.38%、4.46%、4.53%、1.29%、0.64%、0.96%。

對比零售額同比增速,美國在90s、00s、10s 的三個階段中年複合增速分別為6.32%、2.69%、4.22%,日本在80s、90s、00s、10s 的四個階段中年複合增速分別為4.61%、0.11%、-0.21%、0.68%。

考慮到2008 年全球性金融危機對00s 階段的經濟資料重大負面影響,兩國經濟增長和消費增長均處於長期中樞下行通道中。

美國、日本依然存在各類不同業態的優質零售企業脫穎而出。以美國為例,超市業態的沃爾瑪、折扣百貨業態的TJX、折扣雜貨業態的達樂、連鎖咖啡業態的星巴克過去10 年中的營收年均複合增速分別達到2.2%、6.6%、7.9%和9.5%。

以日本為例,折扣雜貨業態的達樂SERIA 和唐吉坷德、自建品牌零售業態的良品計劃、母嬰連鎖業態的西松屋在過去10 年中的營收年均複合增速分別達到9.0%、10.5%、9.9%和1.9%。

這些不同業態中的優質零售企業在00s 已經具備一定的規模,在90s 年代也保持著高速的成長。

從投資回報率看,以上優質企業除西松屋外均在較長的時間跨度內擁有優秀的投資回報率。

東方證券分析師認為,即使是在消費需求整體走弱的趨勢下,零售行業企業中依然會存在結構性的機會。

結構性機會的背後,是值得關注的行業格局重塑。以日本三大零售業態為例,自90s 起,百貨業態市場規模持續萎縮,超市規模穩定增長,便利店模式快速崛起,渠道的格局重塑為日本各類新業態零售企業創造了充足的成長土壤。

以美國超市行業為例,自90s 至00s,行業內集中度出現快速提升,CR4 從1992 年的17%以每年2.6pct 的比例快速提升,至2008 年達到38%。市場競爭格局的重塑使得的行業內龍頭獲得了巨大的增長空間。

東方證券分析師認為,美日零售行業結構性機會的背後,是行業內多個層面出現了格局重塑,迴歸國內,關注行業格局重塑為龍頭企業及成長性企業帶來的機會將會是未來投資研究的重心。

中國商業聯合會會長姜明指出,“我國以進入網際網路、大資料、人工智慧和實體經濟深度融合的新階段,商貿流通業的生態圈悄然中正在重構,新業態、新模式帶動經濟復甦和消費增長”。

廈門市副市長林建表示,當前,我國已經成為全球第二大消費市場,消費已經成為國家經濟增長的第一驅動力。

今年初以來,雖然受到疫情的影響,零售行業出現了暫時性的下滑,但是隨著疫情防控常態化,一系列保民生促消費的政策立即出臺,我國零售業正在全面啟動,煥發出新的活力。

同時,疫情也給零售業帶來了迭代更新的機會,進一步催生了消費的新場景、新模式、新體驗。

有專家指出,在今年新冠疫情的大背景下,零售業受到了嚴重衝擊,也暴露出零售企業很多亟待革新的問題與短板。

但新零售模式與消費新需求的契合卻得到更好的融合發展。零售的本質,就是圍繞人、貨、場的一個服務模式。

疫情之下,智慧零售迅猛發展,傳統零售躍遷至自助新零售的同時,也給使用者帶來更安全、更健康、更便利的場景體驗。

注:本文內容主要摘自東方證券,零售資本論整理推送

17
最新評論
  • 神秘買家6億元拍走,樂視大廈究竟歸誰?
  • 美元下一個難題剛剛出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