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持製造業比重基本穩定”是十四五規劃中的提法,這雖然並未提出要鼓勵和發展,但已經比去產能等說法要溫和很多了。
雖然每一發達國家都是靠製造業強國的,曾經的大英帝國是,美國也是,德國和日本現在都還是;就連新加坡這種典型的貿易小國,在高峰時期製造業的佔比也達到27%,現在也有近20%。雖然英國已經低於10%,美國接近10%,而德日差不多還維持在20%。我們就是算2019年還是有27.17%的水平,應該說不算低了。
我們來和主要的國家比較一下,中國的佔比還是最高的,既高於發達國家的英美日德韓,也高於發展中國家的泰國、越南等,那麼是不是我們就沒有擔憂呢?其實不是,因為我們並不是穩定維持在這個水平,比如韓國的情況就相對較好。
從人均GDP從2.21萬美元增長到3.18萬美元,但他們的製造業佔比僅下降了兩個百分點,這明顯不同於其他國家。也就是說韓國是為數不多的,在經濟增長後,還保持住製造業優勢地位的國家,而且其保持的水平竟然還高於明顯製造業優勢比它還大的日本和德國。
我們這十年,可是降了近5個百分點,也就是韓國的兩倍多。
當然我們的GDP也增長了一倍多,速度明顯高於韓國,但絕對值上還是隻有韓國的一半左右。
為什麼會這樣,其實這不難理解,我們是14億人的發展中大國,而韓國是隻有5200萬人的中等人口國家。他們可以選擇的發展方式是很多的,可以專而精,不一定就需要大而全。而我們可能真不行,包括人口和我們比也要小很多的美國也不行。
也就是說韓國、英國、法國和瑞典這些中小規模的發達國家,是可以放棄製造業的,他們就靠進口等解決主要的低端製造業,也能過得很好,而中國、印度、美國、印尼和巴西等國家,可能只有美國因為掌握著美元印鈔機可以階段性的放棄製造業。畢竟人口太多,國內的市場太大了,全靠進口解決還是比較麻煩的,運輸條件、天氣變化、疫情導致的封閉和其他各種因素都有可能導致國際貿易中斷,把大多數的民生物資與國際貿易綁在一起,風險還是很高的。
美國是跟著英國的步伐,有意的放棄了低端製造業,但是數十年後,美國看到失去製造業帶來的問題,特別是這次疫情中,連防疫物資的保障都存在重大問題的時候。他們已經在重新想辦法重整製造業了。雖然很困難,但還是取得了不錯的效果,比如老曹的福耀玻璃就克服了重重困難,在美國開產成功了。
我們現在還好,在製造業遭遇了近四五年的困難的,政策左右搖擺後,還是定下來要保留一定的比例。雖然要做到這種要求,可能困難很多,但是總比美國丟掉以後數十年再重新揀回來做要好一些。
但是製造業為什麼會隨著經濟的增長而衰落,是有一定的經濟規律的,也就是要必須針對其衰落的原因去想辦法,讓製造業活下來,而且還是在市場的條件下活下來,靠一直政策補助等活下來,可能意義是不大的。
說到這裡,我們就要分析一下製造業困難的幾大原因了:
一、高的融資成本。這一說,就必須說到房地產了,前幾年曾經有某股份制銀行找到某化工廠,要求將利率在去年的基準利率貸款的基礎上直接翻倍。當然銀行和工廠的談判直接破裂,銀行收回了貸款。在那個不限制房地產貸款的年代,任何工業企業的貸款,銀行都會覺得吃了大虧。人家可以按法定最高來放,而工業企業卻上浮略高就無法承受,甚至寧願降低產量。
這種高的融資成本除了是大體量的房地產讓製造業的存在變得不太大了,還有國內可選擇的融資方式較少有關。一般的中小型工廠,基本只有貸款這條路,雖然是註冊制了,上市去融資,還是絕大多數企業不敢想的;發行債券,光是那堆手續和高昂的前期成本也要嚇著一堆人。
要解決融資成本問題,難度是很大的,現在採取的強制銀行讓利的措施,效果還是不錯的,很多朋友在說,他們的中小企業,今年有數百萬貸款,利率只有百分之三、四這個水平,但就是量還是太小了點。這種方式能否長期堅持下去,相當多的朋友還是覺得可能存在問題的。
二、高的稅收成本。這個雖然就是一個檔案的事,但是財政上的承受能力也是一個大問題。在前段時間相關學者和國稅總局的某些領導也在吹風,應該是2021年還要進行一定的降稅,雖然增值稅已經從17%降為了13%,但是製造業的負擔還是比較重。
製造業的主要稅收負擔是增值稅,如果是低工資時代,增值稅並不是特別嚴重的負擔。比如100塊的原料,加上10塊錢的工資,產品賣120元,那麼增值稅是2.3元(20/(1+13%)*13%),利潤是7.7元;如果還是100塊的原料,加上40塊錢的工資,產品賣150元,那麼增值稅是5.75元(50/(1+13%)*13%),利潤是4.25元。
同樣是表面上的10元的毛利,在人工成本佔比較多的製造業中,實際的利潤率就很低,而低人工成本的貿易等行業,相對就好很多。所以說看似人工成本上升,背後還有很大的稅收差異問題。這也是製造業始終是當地納稅大戶的重要原因。
降低流通領域的稅收,把稅種向所得稅和財產稅等方向轉移也是國際趨勢,也和發展國內消費的政策相符,所以說這方面,可能真需要考慮了。當然利息支出不讓抵稅這件事,也是應該考慮的,都讓抵了,就這項業務不讓抵,短期可以,長期還這樣,有點說不過去。
三、高的要素成本,這裡面的問題就多了,先前已經說過的高人工成本,這可能是無法解決的,也就是透過可以抵扣部分增值稅降低一些製造業的負擔。但人工成本高,也就是員工收入高,那麼消費能力就強,從全社會來看,就會帶動製造業的開工率,所以說本不全是不利的因素。
水電氣成本呢?這就比較麻煩了,這些方面都嚴格控制在非競爭企業的手中,從2020年初就降了5%的電費,這真還給很多製造企業帶來了不小的紅利。現在也有很多省份在把一政策落實到2021年以後,並且力度還在加大,但是最近部分省份又在缺電了,這個平衡看來還是不好搞的,還要想辦法繼續堅持下去才行,我認為工商業電費下降的空間還不小,還要挖掘。
除個別企業外,水費相對較少,只要控制住價格,不讓其過快上漲就行。但是北方缺水地區,不上漲的壓力還是比較大的,南方地區總體還可控。
四、安全環保成本。這一塊是製造業中近年來增長最大的地方。我們必須承認,生產重要,安全環保也很重要,不能因為發展經濟而破壞了環境,影響員工和周邊居民安全。但是這部分的成本增加,很大一部分是走程度、走形式等導致的,國家要政策監管,部分中介機構等就乘機發財,在其中起到了非常壞的作用。除了提高了前期投入成本,還增加了企業的各項日常運作成本。那麼既然有非常嚴格的法律在監管,有些事後追責的工作,還真不適合提高到預防的程度,因為那樣成本要增加很多倍。也就是說安全環保也要考慮經濟承受能力,不能為了絕對的安全,而完全不顧成本。而實際上,絕對的安全其實也並不能做到。
全世界的主要經濟體,都在進入發達國家前,就有意無意的淘汰了製造業,特別是低端製造業。我們現在可能要走的是一條,沒有人走過的路。雖然韓國、日本和德國,也有相關的經驗,特別是德國在保住其製造業優勢,還做了很多嘗試,我們也可以適當的借鑑。但絕大多數時候,可能需要自己來摸索。摸索的過程可能充滿了困難和艱辛,但一定要堅持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