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財經>

來源 | 21世紀經濟報道、中國基金報、中國證券報、介面新聞等

導讀:今天(12月20日)上午,在中國財富管理50人論壇舉辦“深圳先行示範區首屆金融峰會”上,全國政協外事委員會主任、財政部原部長樓繼偉發表重磅講話。

他直指債券市場的問題很多,他認為信用債應全部退出。他表示,要加快促進解決債券市場的問題,不然會是下一個風險集中的爆發點。

同時他指出,要防止資料金融平臺大而不能倒,在效率和風險之間做出平衡,防止贏者通吃、大而不能倒,留下系統性風險隱患。

此外,全國政協經濟委員會主任尚福林,中國銀保監會副主席曹宇、深圳證券交易所黨委書記、理事長王建軍等嘉賓分別做了主題演講。

樓繼偉:信用債應全部退出銀行間市場

防止資料金融平臺大而不能倒

全國政協外事委員會主任、財政部原部長樓繼偉不僅分享了他對非常時期的財政貨幣政策的看法,還直指債券市場、資料金融平臺等問題。

以下為要點梳理:

1、去槓桿治理亂象的方向不能動搖。目前,我國控制疫情和恢復經濟取得令人矚目的成績,成為全球唯一的實現經濟正增長的主要經濟體,非常時期的財政貨幣政策正在考慮有序退出。我再強調是考慮有序退出,不能說立即就退,而是必須逐步退。這樣宏觀槓桿率可以穩住並逐步下降。

2、混業經營不是方向,要向分業轉型。與分業經營相比,直觀上看,混業經營有利於節約經營成本,但也容易蘊藏和傳遞風險,導致金融風險問題愈演愈烈,對國民經濟帶來較大系統性風險。同時混業經營要真正控制住風險傳染,要求金融監管從分業監管轉為精細的網格化管控,它們的說法多了,什麼功能性的等等,反正是精細的網格化管控。進行更為嚴格的合規監管,不僅難度較大,甚至需要深入到金融業經營的內部,大幅度增加金融機構的合規成本,綜合考慮混業經營規範運營後,從金融機構微觀角度看並不一定節約經營成本;從治理亂象和採取的措施看,是在削弱混業,要進一步向分業轉型;從國民經濟整體來看,金融業分業經營能夠更好地服務實體經濟的發展。

3、相對於股票市場,債券市場是短板。

今年以來,債券違規違約的事件頻頻發生,特別是大型國企違約事件更是影響相關地區國企和政府的公信力,存在的問題比較多,簡單講幾個主要的方面:

首先,市場分割,發行和監管不統一,發行的審查有證監會、人民銀行、發改委,多頭管理,特別是銀行間市場早已不是銀行間融通資金的定位,非銀行金融機構、非金融企業都可以在銀行間市場發行上市債券,包括中期票據。

其次,交易所市場和銀行間市場交易分割,同債不同價,同一種債務、同一種債券不同價,這種風格狀態會導致為爭取市場份額而放鬆標準。去年7月份,央行和證監會決定同意兩個基礎設施間互聯互通合作,這是一個可喜的變化,建議儘快落地,不能再隔絕了。

還有,銀行間市場的債券多為銀行大量持有,銀行既承銷又持有,市場流通性差,一旦出現債務違約,商業銀行受損,會觸發系統性風險的。

4、債券市場的問題很多,解決的基礎條件是:發行標準、交易流通、監管機制的統一,按照證券法,市場應是交易所市場,監管機構應當是證監會,銀行間市場迴歸同業拆借市場的本位,信用債應當全部退出,利率債(我指的是國債和政策性金融債)可在兩個市場同時交易,結算要打通,既方便銀行間抵押融資,又促成兩個市場同債同價。基礎性的問題解決之後,債券市場改革的內容還很多,要目標和問題導向,加快推進,不然會是下一個風險集中的爆發點。

5、要防止資料金融平臺大而不能倒。有的專家已經指出,這些資料金融平臺的資本加槓桿,他的供貸的份額小,以至於風險留存不足,To C和To B的比例不當,資料所有權問題等等,這些我都不做評論,如果有需要解決的話,可以定出規範。

6、如果單一資料金融平臺佔有的市場份額過大,它扒出來資料的真實性以及它的風險評估模型出現偏差,會導致大量的信貸壞賬,例如某平臺短短几年已同數十家銀行合作,形成數萬億貸款。

7、可以限制與單一平臺合作的銀行數量,比如說不得超過十家或十五家,同時按同樣的條件,讓多家平臺做類似業務,形成競爭,螞蟻金服可以做、京東白條也可以做,大家同樣的監管。這樣有比較、也便於監管,並在效率和風險之間做出平衡。

8、服務的平臺如果服務上百家銀行,他的效率最高,但是風險最大,我們不得不在效率和風險之間做出平衡,防止贏者通吃、大而不能倒,留下系統性風險隱患。正如剛剛結束的中央經濟會議所要求的,金融創新必須在審慎監管的前提下進行。

9、對某資料金融平臺的約談和暫停上市,實際上是防範系統性風險於事前、事中,這是核心點。如果系統性風險已經爆發,政府不得不去救,那麼納稅人恐會損失。

10、系統性風險處理要以納稅人利益為上。按照目前的制度安排,人民銀行負責宏觀審慎監管,但顯然沒有做到防範於事前、事中。 要以納稅人利益為上,選擇一個破產重組方案,儘量追回貪汙、挪用(壞賬損失很可能是洗錢)並追責,把納稅人當期損失減為最小,被轉企業應當留有國家股權,可為可轉優先股,以便在經營好轉時變現退出。

以下是發言全文:

今年9月1日,總書記主持中央深改委第十五次會議提出:“加快形成以國內大迴圈為主體、國內國際雙迴圈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十九屆五中全會進一步將雙迴圈新發展格局列為“十四五”規劃和2035遠景目標的重點內容之一。提出需要推動更深層次改革,實行更高水平開放,併兼顧發展與安全,為構建新發展格局提供強大動力。4月9日,黨中央國務院釋出《關於構建更加完善的要素市場化配置體制機制的意見》,是推動更深層次改革的綱領性檔案。資本在五大要素之中,就此我談幾點意見,或者說是體會。

這裡講的資本市場是廣義市場,不僅包括股票、債券、信貸,還包括監管、金融基礎設施及財金關係。

第一,金融亂象對國內大迴圈的危害。

2016年前短短數年,我國資本市場發生了嚴重的混亂。

大型商業銀行均控有保險公司,也紛紛開辦證券公司,辦有理財業務,並利用網點優勢銷售關聯甚至其他機構的保險和資管產品,還入局PE和VC行業;保險公司熱衷於控制商業銀行,某些治理結構不良的保險公司更是藉此,為其迴圈注資、龐氏融資提供便利。商業銀行繞過撥備覆蓋率、風險準備計提以及存貸比、資本充足率等監管,將大量資金出表,開展委外業務,透過“通道”、“資金池”的方式形成“銀行的影子”,進一步放大了相關行業槓桿水平,積聚了風險;P2P氾濫,風險事件頻發。銀行同業拆借早已不是頭寸調劑,拆借的範圍也超出了同業。

實體經濟沒有足夠的收益,資金被抽入金融行業,高槓杆、高風險、高利潤運營,金融行業的利潤,比其他所有行業的利潤總合都多,帶動實體經濟利率大幅抬升,企業融資難,融資貴,嚴重影響雙迴圈發展,特別是國內大迴圈。

第二,金融迴歸本源,為實體經濟服務。

2015年底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去槓桿”,2017年中央金融工作會議,總書記進一步提出“金融要回歸本源,為實體經濟服務”。在此之後,開始治理金融亂象。

首先是加強風險隔離,清理證券公司“資金池”業務;銀行理財業務子公司化,銀行資金不得再做股權投資;保險公司“保險姓保”,壓縮“萬能險”業務,對控制銀行做迴圈注資行為進行清理;證券公司以經紀和投行業務為主業,對所辦的基金公司風險隔離;證券基金管理不同型別基金,要嚴格風險和利益隔離,嚴禁高利剛兌性債權類資產;PE和VC公司管理的基金開始備案,並同“資金池”切斷,防止在所管理的基金之間操縱收益,這有助於投資人識別關聯風險;P2P已全部清零,宏觀槓桿率高位趨穩,市場利率穩中有降。變化是可喜的。

第三,去槓桿,治理亂象的方向不能動搖。

今年以來,宏觀槓桿率再次提高,大約比去年底提高了20個百分點,達到260%以上,這是特殊時期的特殊變化。

今年新冠疫情突然爆發,我國和世界經濟都陷入嚴重的衰退。作為應對措施,我國和世界各國都採取了擴張性的財政貨幣政策,導致階段性的槓桿率高企。目前我國控制疫情和恢復經濟取得令人矚目的成績,成為全球唯一實現經濟正增長的主要經濟體,非常時期的財政貨幣政策正在考慮有序退出。宏觀槓桿率應穩住,並逐步下降。

一是,治理金融亂象雖取得重大成果,但遠未成功,“資金池”清理、資產淨值化、取消剛兌、高風險機構的排查清理、金融基礎設施紊亂等現象,還要繼續整治。

二是,美國、歐洲等主要國家宏觀政策的外溢性明顯,全球金融市場波動的風險加大,而我國正加大金融開放,需要“保持戰略定力,辦好自己的事”。

第四,混業經營不是方向,要向分業轉型。

與分業經營相比,直觀上混業經營有利於節約經營成本,但也更容易蘊藏和傳遞風險,導致金融風險問題愈演愈烈,對國民經濟帶來了較大系統性風險。

同時,混業經營要真正控制住風險傳染,要求金融監管從分業監管轉為精細的網格化管控,進行更為嚴格的合規監管,不僅難度較大,甚至需要深入到金融業經營的內部,大幅增加金融機構的合規成本。

綜合考慮,混業經營規範執行之後,從金融機構微觀角度看並不一定節約經營成本。從治理亂象所採取的措施看,是在削弱混業,要進一步向分業轉型。從國民經濟整體角度看,金融業分業經營,能夠更好的服務實體經濟的發展。

第五,相對於股票市場,債券市場是短板。

2015年股票市場經歷了大股災,在此之後,股票市場的改革加快。科創板註冊制、淨值型證券基金、強化退市制度、規範證券公司融資融券業務、加大股票欺詐處罰力度等措施相繼出臺,當然需要改革的內容還有很多。相比較而言,債券市場改革已經落後。

今年以來,債券違約事件頻頻發生,特別是大型國企違約事件更是影響相關地區國企和政府的公信力。存在的問題,首先是市場分割,發行和監管不統一。發行的審查有證監會、人民銀行、發改委,多頭管理。特別是銀行間市場早已不是銀行間融通資金的定位,非銀行金融機構、非金融企業都可以在銀行間市場發行、上市債券,包括中期票據。

其次,交易所市場和銀行間市場交易分割,同債不同價。這種分割狀態,會導致為爭取市場份額而放鬆標準。7月份,央行和證監會決定同意兩個市場間基礎設施互聯互通合作,這是可喜的變化,建議儘快落地。

還有,銀行間市場債券多為銀行大量持有,商業銀行既承銷又持有,市場流通性差,一旦出現債務違約,商業銀行受損。債券市場的問題還有很多,解決的基礎性條件是發行標準、交易流通、監管機制的統一。按照《證券法》,市場應是交易所市場,監管機構應是證監會。銀行間市場迴歸同業拆借市場的本位,信用債應全部退出利率債(國債和政策性金融債)可在兩個市場同時交易,結算要打通,既方便銀行間抵押融資,又促成兩個市場同債同價。基礎性的問題解決後,債券市場改革的內容還有很多,要問題和目標導向加快推進,不然會是下一個風險集中爆發點。

第六,要防止資料金融平臺大而不能倒。

資料金融平臺在我國發展很快,有相當的積極作用,主要是根據蒐集的資料分析借款方的風險特徵,提供給貸款銀行,幫助其獲客和做出風險評估。這有利於補充銀行,特別是中小銀行對小微企業服務能力。但也有可能造成系統性風險。有的專家已指出平臺資本加槓桿,共貸份額小以致於風險留存不足,2C和2B的比例不當,資料所有權問題等,如果需要解決可以定出規範。

另一個重要的風險是,如果單一資料金融平臺佔有的市場份額過大,它“爬”出的資料真實性,以及風險評估模型的偏差,會導致大量的信貸壞賬。

例如,某平臺短短几年已同數十家銀行合作,形成數萬億貸款。可以限制與單一平臺合作的銀行數量,比如不超10~15家。

同時,按同樣條件讓多家平臺做類似業務,形成競爭。有比較也便於監管,並在效率和風險之間做出平衡,防止贏者通吃“大而不能倒”,埋下系統性風險隱患。正如剛剛結束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所要求的,金融創新必須在審慎監管的前提下進行。

第七,宏觀審慎監管要面向事前、事中。

最近對某資料金融平臺約談和暫停上市,實際上是防範系統性風險於事前、事中,這是核心點,如果系統性風險已經爆發,政府不得不救,則納稅人恐會損失。這方面國際經驗可資借鑑。

美國履行宏觀審慎管理的是“金融穩定監督委員會”,由財長做主席,成員是各監管機構,委員會定期開會,分析各金融領域潛在風險,決策之後,由該領域監管機構“排雷”,並向委員會報告。在財政部設有專門的團隊,彙集各監管機構資訊和市場變化,用模型輔助分析可能出現的系統性風險,交由委員會討論。透過這種辦法把系統性風險止於事前、事中。財長做主席的原因,是其更適於代表納稅人的利益,保護納稅人是其職責之所在。

我國缺乏將多領域風險集中分析,解決在事前、事中的機制。

第八,系統性風險處理要以納稅人利益為上。

按目前的制度性安排,人民銀行負責宏觀審慎監管,但顯然沒有做到防範於事前、事中。

財務分析上是,只要央行資產負債表存在,資產方收益必須大於負債方成本,其差額就是“鑄幣稅”。它在央行資產負債表擴張時增加,在緊縮時減少,但總是存在。在其中扣除央行預算支出,淨“鑄幣稅”應交中央財政,統一編入預算,交全國人大批准,並將全部預算向社會公開。1700億再貸款如果損失,就會衝減資產方收益,納稅人受損。因此,央行是最後貸款人,並不是最後損失承擔人。

要以納稅人利益為上,選擇一個破產重組方案,儘量追回貪汙、挪用、壞賬損失,並追責,把納稅人當期損失減為最小,被救機構應當留有國家股權,可為可轉優先股,以便在經營轉好時變現退出。但無論如何再貸款本利可能難以全部收回,納稅人受損,減少財政收入增加財政赤字。包商銀行在治理結構、資產質量、資本充足率等核心問題上早就存在嚴重問題,視而不管,風險爆發。

因此,把問題止於事前、事中最為重要。我是明確反對“赤字貨幣化”的,即財政赤字透過向央行透支或向央行直接發債加以彌補。但是用再貸款救助系統性風險,造成的損失衝減應交由中央財政的利潤,造成財政赤字擴大,成為“貨幣赤字化”,我更加反對。後者操作不透明,缺少全國人大和社會監督,隱含道德風險。其實恆豐銀行破產重組的情況也類似,納稅人負擔了當期損失,唯一的希望是新進入的國有股權今後有較好收益。在繼續去槓桿,處理潛在風險過程中,類似的情況還可能發生,不得不提出來,請大家注意。

以上是資本市場八個方面問題的思考,是提出問題和解決問題的建議,供大家特別是政府部門參考,助推問題解決,使資本市場發展更為健康高效,助力雙迴圈發展新格局。

這個講話已經非常嚴重了,算是基本否定了銀行間市場在債券市場的地位,資料顯示,2019年末,銀行間市場債券累計發行規模247萬億元,佔中國整個債券市場的79%,存量規模76萬億元,佔整個中國債券市場的85%。

樓否定銀行間市場,基本相當於否定了整個中國債券市場。市場上做債的人聽了之後,不知是否會瑟瑟發抖。

我們不知道,樓今天的講話是出於何總目的,因為債券市場並不歸財政管,中國的債券市場分割問題由來已久,管理上是九龍治水,人行、證監、發改委各管一攤,甚至銀保監也想在裡面插一槓子。這裡面並沒有財政什麼事,不過聯想到前段時間,樓發表觀點,希望透過特別國債購買外匯儲備,解決國債規模、期限和流動性問題。

這又是一個非常專業且學術的問題,涉及到央行資產負債表、貨幣政策操作等問題。中國的國債市場確實存在很多問題,規模小,流動性弱,較央行主導的貨幣市場差了不止幾個段位,央媽當然希望牢牢把控貨幣政策主導權,因此創造了各種“粉”,就是不願意主動購買國債,有時候甚至認為國債發行會擾亂市場。

尚福林:資本市場需更好發揮將儲蓄轉化為資本的能力

中國財富管理50人論壇理事長、全國政協經濟委員會主任尚福林就新發展格局下的資本市場發展,談3點體會並且提出多個建議。

以下為要點梳理:

1、需要資本市場更好發揮將儲蓄轉化為資本的能力。我國儲蓄率長期處於高位,新發展格局下,增強國內迴圈,加快產業轉型升級,釋放實體經濟潛能,重要一環就是要增加自身資本積累。

2、隨著我國人均國內生產總值已跨越1萬美元關口,中等收入群體超過4億人,資本市場在居民財富積累和再分配中的潛力十分巨大。要讓廣大投資者能夠分享到經濟轉型升級、企業成長髮展中釋放的紅利,增加財產性收入。

3、需要資本市場提高資本的配置效率和促進創新的能力。一方面,要堅持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另一方面,創新是形成新發展格局的關鍵。

5、註冊制改革是市場化改革,核心是資訊披露,關鍵是壓實各方責任。而各項制度建設的基礎離不開信用。資本市場是以商業信用為基礎的,必須要按照更高要求、更嚴標準,推進資本市場信用體系建設,補齊信用體系制度短板。

6、嚴厲打擊失信行為,強化市場約束,營造構建公平誠信的市場環境,增強市場信心。

7、規範發展債券市場。一是完善債券市場體制機制。二是豐富債券市場品種。三是最佳化債券市場發展環境。

8、加強資本市場科技建設。一是要透過科技賦能,提高金融服務整體水平。二是提高資訊系統、技術可靠性。完善資料標準、資料安全等制度設計。不但要關注金融業務風險,也要關注各類技術風險,及時化解資訊科技系統、資料安全等方面的風險隱患。

9、不斷提高監管水平。重點是處理好發展與安全、政府與市場的關係,總體上要按照“建制度、不干預、零容忍”的要求,持續做好資本市場各類風險防控工作。強化市場監測分析與預期管理。健全市場風險的預防、預警和防範處置機制,運用科技手段強化監管效能,抑制市場過分投機炒作。

10、嚴厲打擊資訊披露違法違規、操縱市場和內幕交易等違法犯罪活動。要大幅提高違法違規成本,嚴守風險底線。

曹宇:堅決打擊逃廢債、惡意轉移資產等行為

中國銀保監會副主席、黨委委員曹宇從銀行業、保險業的角度就更好促進資本市場發展談了他的看法。

1、銀保監會積極支援銀行業、保險業持續參與資本市場建設。銀行理財方面,支援銀行理財公司提高權益類產品比重,鼓勵將更多符合條件的基金管理人納入銀行理財合作機構名單。

2、正在持續推進養老金融發展。著力完善養老保障第三支柱,圍繞養老金融長期性、安全性和收益性特徵,採取多種措施,豐富、最佳化銀行業、保險業養老金融產品體系,積極推動長期資金供給,契合資本市場穩健持續發展。

3、有效管控、隔離風險是資本市場建設的重要前提。要始終鑄牢直接融資和間接融資體系之間的防火牆,既要充分發揮各自優勢協同配合共同發展,又要嚴控風險交叉傳染,避免形成更大的市場振盪。

4、持續加大對資本市場各類違法違規行為的懲戒力度,嚴肅查處欺詐發行、財務造假、資訊誤導等問題,堅決打擊逃廢債,惡意轉移資產等行為,充分保障投資者權利,維護市場公平秩序。

5、促進投資者結構最佳化,受融資結構、投資文化等因素影響,我國資本市場投資者存在結構不均衡等問題,仍有較大的最佳化空間,比如股票市場的個人投資者佔比過高,債券市場、銀行資金長期占主導地位。有研究測算,我國債券市場未清償債券中超過70%由商業銀行持有。一些券種的銀行持有佔比甚至超過90%,投資者型別比較單一。

王建軍:對違法違規行為零容忍

深圳證券交易所黨委書記、理事長王建軍表示,我國資本市場的發展前景廣闊,應從五方面繼續推動資本市場的發展:

一是要加快構建高效支援科技創新的體制機制,加大對符合我國戰略和產業政策方向相關領域的支援力度,提高直接融資比重,增強對實體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適配性。

二是堅持市場化、法治化方向,完善資本市場基礎制度,提高治理效能,提高監管透明度和法治化水平,營造良好市場生態,增強市場各方對資本市場的信心和信任。

三是推動投融資協調發展,堅持股權融資和債券融資並重,做大增量與盤活存量並重,豐富金融服務與產品供給,大力推動長期資金入市,健全資本市場財富管理和風險管理功能,切實增強市場各方的獲得感。

四是推進更高水平開放,服務國家對外開放的戰略佈局,加快向規則標準等制度型開放轉變,深化境內外市場互聯互通,加強開放條件下監管能力建設。

五是精準防範化解風險,堅持穩字當頭、穩中求進,從經濟社會發展全域性出發做好風險防控工作,對違法違規行為“零容忍”,堅決守住市場安全發展的底線。

11
最新評論
  • 神秘買家6億元拍走,樂視大廈究竟歸誰?
  • 銀行存款又“加息”?有10萬元“這樣存”一年利息近5000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