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12月18日是我在美團的十週年,這十年激烈精彩,不負年華。屆時我將退休,換一個人生軌道和生活方式。”#美團王慧文正式退休#
這是今年1月初,王慧文曾在員工內部信中所說的話。12月18日,美團聯合創始人、高階副總裁王慧文按計劃正式退休。他工作十年,按持股比例0.73%算,身家足有183億。
提起美團,人們理所當然會想到王興,卻不會特別注意到王興背後,這個被稱為"老王"的關鍵先生。
而事實上,比起王興,我想人們更應該多關注王慧文,因為從某種程度上來說,他和芸芸眾生一樣,也是"打工人"。只不過,我們的年薪可能是15萬,而王慧文的年薪是1.5個億。
王慧文應該是每個打工人的終極夢想—在40歲就能不用為了生計奔波,能有時間陪伴家人和孩子,並且還有一筆巨大的財富留在賬戶裡,保證自己三輩子都不愁吃穿。
無論是在美團,還是和王興一起做校內網,主要開發工作都是王慧文做的。曾經有人問他會不會不甘心,他說:"王興有領導力,而我天生就是幹活命。"
他懂得滿足,他懂得不是什麼人都能當老闆,但任何人都有可能賺到錢。實現階級的跨越,並不一定非要創業成功才有可能,要學會量力而為。
農民出生,成為"清華學渣"為什麼我說比起王興,王慧文的故事更應該被關注,因為王慧文可能是最接近普通"打工人"的成功者。他和王興不一樣,王興確實具備成功企業家該有的素質—學習好,沒有高考就直接保送清華;努力上進,拿獎學金去美國深圳;堅持不懈,先後創業多次。
但除此之外,王興還有一個大部分人都可望而不可及的身份—他是個不折不扣的富二代。王興的父親是福建有名的水泥廠老闆,在90年代就能戴售價幾萬的手錶。從小王興就住在佔地800平方米的四層別墅,錦衣玉食的長大。王興的父親對孩子們的要求,就是不指望你們賺多少錢,反正有資金支援你們做你們想做的。
"小成看拼搏,大成看出生。"尤其在現在這個年代,草根逆襲成這樣的企業家太艱難了。王興、馬雲和馬化騰,在當年能成為最早接觸電腦的一批孩子,為他們之後的網際網路奮鬥路打下基礎,正是因為家境殷實,這是不可否認的現實因素。
所以,不是每個人都能成為王興、馬雲和馬化騰,但是每個人都有可能成為王慧文。
王慧文出生於1978年11月,是個地地道道的農民的孩子,家境十分貧寒,所幸學習成績一直不錯。高考那年超常發揮,考上了清華大學,成了王興的室友。
在大學時期,兩人當年在高中時的學霸之風蕩然無存,常年考試排在倒數五名,是不折不扣的"清華學渣"。
不一樣的是,王興一門心思撲在創業上,花費了大量時間在找尋機會上。而王慧文就跟我們普通人一樣,迷上了上網打遊戲。就這樣直到畢業,兩個人各奔東西,王興靠著出類拔萃的社團經歷拿著獎學金去到美國,而王慧文保研失敗,去到了中科院聲學所。
退學創業,兄弟二人重聚首在美國的王興,看到了網際網路在未來熠熠生輝的可能。他急忙找到王慧文,勸王慧文退學和他一起創業。
王慧文沒想太多,就像大學時期一樣,經常是王興出主意,他就照做。哪怕對程式設計一竅不通,王慧文就毅然決然的和王興一起退學,選擇創業。與此同時,他們還拉來了王興的高中同學賴斌強,也是三人中唯一計算機專業出生的人。
經過兩年的努力,2005年12月8日,校內網成功上線,並且迅速發展到3萬用戶。但運營也需要費用,王慧文借了20萬維持運營,最窮的時候,他身上唯一的財產就是一部單車,可能價值不到200元。
2006年,校內網被收購。此時,拿到一筆錢的王興立刻選擇了創業,而王慧文依然做出了和許多普通人一樣的選擇—放飛自我,吃喝玩樂,大把大把的撒錢用。
這一玩,就是一整年。
一年後,王慧文覺得這樣下去不行,又拉上賴斌強和另外一個夥伴,一起做了淘房網。而此時,王興已經創辦了美團。
2010年,王興給事業進展並不順利的王慧文打了個電話:"別搞了,我這邊發展挺快,也需要人,你們來。"
於是,2011年,王慧文放棄了淘房網,重新與王興聚首,開始了長達10年的奮鬥史。
千團大戰,十年功成身退加入美團沒多久,王慧文就經歷了轟轟烈烈的千團大戰,到2014年的春節,美團勝者為王,脫穎而出。
團購專案穩定後,外賣專案上線,也是如今貼在美團身上最緊密的標籤。而當年面對著眾多競爭對手,王興將外賣事業部交給了他最信賴的王慧文。
經歷過那一段外賣大戰的人們應該還記得,戰況是多麼的"激烈"。但我們不得而知,王慧文經歷過怎樣的焦灼和憂慮,又是用著怎樣的決心,才一步步帶領著美團走到了今天這一部步。
從退學創業到如今,已經足足過了15年,王慧文始終是王興最堅實的左膀右臂,也是最出色的"打工人"。
這個世界上,終歸是企業家佔少數,大部分都人都跟王惠文一樣,出生平凡,有過高光時刻,也有過低谷;沒有當老闆的領導力,但卻有自己最擅長的部分—那就把自己最擅長的事做到最好。
還有,跟對一個好老闆有多重要,在王惠文身上不言而喻。這也是對所有年輕人的啟示—努力吧,縱使你沒有王興的出身,但你也有可能成為下一個百億身家的王慧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