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財經>

12月15日,*ST夏利釋出公告稱,公司擬將名稱由“天津一汽夏利汽車股份有限公司”變更為“中國鐵路物資股份有限公司”,同時將向深圳證券交易所申請證券簡稱變更為“中國鐵物”,英文簡稱也由“TFC”變更為“CRM”,然而保持不變的只是公司的證券程式碼。

其實大家心裡都明白這一天早晚會來,只不過真當這一天到來時,筆者的心裡多少還是有些不甘,甚至有點失落。畢竟是它開啟了國人對私家車的認知,甚至一度承載了無數年輕人的汽車夢。

其實夏利也曾想過改變現狀,從日本、德國引進當時最先進的生產設施、採用科學化管理模式、多次要求國內外專家進行指導培訓,甚至還不斷尋求他人幫助,但日積月累所形成的潰敗已是定局。

也許夏利的落寞,是老一代人的縮影;也許“紅夏利,黃大發”的時代,只配活在曾經。

板上釘釘

12月14日,天津一汽夏利汽車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一汽夏利”)召開了第八屆董事會第二次會議,審議通過了《關於變更公司名稱及證券簡稱的議案》。

根據董事會第二天釋出的公告顯示,截至目前,本次交易資產置出、置入已實施完畢,公司已置出全部經營性資產和負債;置入資產中鐵物晟科技發展有限公司、中國鐵路物資天津有限公司、北京中鐵物總貿易有限公司已成為上市公司的全資子公司。

並且本次交易完成後,上市公司主營業務已變更為以面向軌道交通產業為主的物資供應鏈管理及軌道運維技術服務和鐵路建設等工程物資生產製造及整合服務業務,主營業務涵蓋軌道交通建設運營維護的各個環節和物資單元,圍繞油品、鋼軌、鐵路移動裝備物資、工程建設物資等領域,為軌道交通行業及相關市場提供物資供應、生產協調、質量監督、招標代理、運營維護等一體化綜合服務。

雖然上述《關於變更公司名稱及證券簡稱的議案》尚需提交公司2020年第三次臨時股東大會審議透過,但退出歷史舞臺已然是板上釘釘的事,換句話說,從“無人接盤”到“兩度踩雷”再到“一元賣身”,“天津一汽夏利”這幾個字終究還是活在了一代人的記憶裡。

英雄遲暮

1986年,夏利以“CKD”方式引入;1988年,第一臺夏利下線;1990年,第一輛三廂夏利出廠,無論哪個時間點,筆者似乎都“歷歷在目”。

要知道,那個時候的零花錢在有的地方都還是按“分”來計算的,1分錢能買的東西有很多,5分錢買根冰棒也能吃半天,有錢人都得叫“萬元大戶”,那是土豪的標配,一般老百姓翻個底兒掉都找不出多少“藍票子”。

如果筆者沒記錯的話,別說四個輪子的汽車了,能說買就買輛腳踏車代步,那都能說明日子過得相當滋潤了,更何況當年10萬塊的夏利,不說“天價”,絕對算得上是極少數消費者才能擁有的“奢侈品”,但這似乎並不能成為它成功路上的“絆腳石”。

1996年,國內有8成以上計程車為夏利車型;2004年,夏利產量突破100萬輛,成為第一個產量過百萬的民族轎車品牌;2005年底,夏利成為國內第一個銷量突破20萬輛的轎車企業;2011年,一汽夏利銷量達到25.3萬輛巔峰,營收達到99.54億元,甚至還曾連續18年位居國內汽車銷量第一,這個成績別說在當年了,放眼於任何一個時期都是鳳毛麟角。

時間來到了2012年,相信這一年應該有不少人都記得“2012世界末日”的說法,是,筆者知道這只是個傳言而已,但對於夏利來說,卻和真的“末日”相差無幾。

事實上自2012年開始,一汽夏利扣非淨利潤開始為負,疲態盡顯的它,銷量也開始逐年遞減,從2012年的年銷18.5萬元一直到2016年的3.7萬輛,期間由於13、14年連續兩年的虧損,還曾被深交所實施退市風險警示變為“*ST夏利”。

至於為什麼它能堅挺到現在,主要是靠變賣資產來維持生計罷,也就是說,去年6月一汽夏利生產便已正式停止,全年產量止步於1186輛,時至今日,英雄遲暮,無力迴天。

多方因素

夏利何嘗不想“力挽狂瀾”,重振雄威。

除了連續變賣資產,2018年一汽夏利釋出公告,將全資子公司天津一汽華利汽車100%股權轉讓給南京知行(拜騰汽車母公司),轉讓價格為1元,這也就意味著拜騰汽車正式接手一汽華利。

但截至當年6月末,評估價-9.6億元的一汽華利並沒有實際運營的業務,仍處於資不抵債的狀態。即便2020年6月夏利公開喊話要求拜騰給錢,但“明天和意外”來的卻是後者,夏利不但沒有等到救命錢,反而等來了拜騰破產的噩耗。

不過夏利也算“聰明”,兩頭下注,但押注的另一個物件卻是“半斤八兩”的博郡汽車。2019年9月,一汽夏利宣佈以合資的形式,用5億元資產和一汽夏利的造車資質換取與南京博郡汽車合資公司的19.9%股權,與南京博郡新能源汽車成立新能源合資公司。然而,博郡至今也陷困局,無力扭轉夏利的敗局。

有人說,2011年進口關稅降低,合資汽車在國內市場大展拳腳,夏利才會“慘遭遇害”;也有人表示,早在2000年夏利就計劃引入豐田卡羅拉,但按照當時“三大三小”的規劃,屬於“三小”之一的一汽夏利只能生產小排量微型車和小型轎車,因此產品才與市場脫節。

對此筆者以為,與其說是“盛極必衰”,不如說是多方因素,同樣在產業規劃的“三小”之列的廣汽集團,按照要求也應該發展小排量車,但在廣州標緻失敗後,廣汽集團能想到與本田合資,一汽夏利又何嘗不可呢。

所以歸根結底,競爭激烈確有此事,但沒有跟上消費者的需求,加上研發和創新不足才致使夏利走上了下坡路。況且,什麼樣的企業都經不起長達8年多的百億虧損。

或許,一汽夏利的困局,是中國一批地方國有汽車公司的縮影,或許,一汽夏利只是一個開始。看看前些日子的力帆、破產重組的華晨,下一個會“花落誰家”?

9
最新評論
  • 神秘買家6億元拍走,樂視大廈究竟歸誰?
  • 特斯拉加入標普500指數,馬斯克欲將“大額交易”轉換為比特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