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2002年進入網際網路行業到如今,董冠傑摸打滾打了近20年。
認識他的人每每聊起這個“網際網路老兵”,都充滿了敬意,覺得他是一個“靠譜”的人。
過去的18年,董冠傑有過很多輝煌:作為“中國第一代網際網路娛樂運營者”,他助推了中國第一代網紅崛起。
他第一次創業,開創了中國直播行業。第二次創業,又在新賽道打造出一家行業頭部公司。
不安分,尋求新鮮感,擅長在嶄新的領域突破,投資人稱他為“先鋒型創業者”。作為連續創業者,他創業最重要的品質,是堅持。
董冠傑把這解釋為“性格使然”。他熱愛冒險,喜歡挑戰,喜歡創新,對新生事物擁有強烈好奇心。
拋開創業者身份,董冠傑又是一個生活情趣很高的人。他是中國第一代驢友,中國五大沙漠,他穿越過三個;西藏無人區、羅布泊、神農架等,他統統跑了個遍。
歸根結底,他是一個有趣的人,一個興趣驅動的人,一個相信自己,又持之以恆的人。
2015年,董冠傑陷入一種不安的狀態。
創業10年,公司走過最難熬的日子,小有成就,年營收超過了10億,但董冠傑卻越來越痛苦。他覺得自己繼續下去再難有突破。
這對於喜歡新鮮刺激和挑戰的他來說,是最不能忍受的狀態。
反覆衡量之後,他將公司賣給了股東,並給所有員工寫了一封郵件:“我終於可以去追尋我自己的夢想了。”
董冠傑
經過一段時間的休整,他重新上路。據他分析,未來的移動網際網路,一定是內容的時代。隨著人們獲取資訊的方式變得越來越便利,網路設施更加完善,人們隨時隨地可以上網,內容就一定是剛需。
因此,以使用者需求為出發點,他希望建立一個以“網生內容”為核心的平臺。決定干時,他又覺得這個目標太大了。
思來想去,他乾脆深入內容生產源頭,先把如何生產內容搞清楚。與其觀望,不如躬身入局。於是2015年,他成立了奇樹有魚。
讓他沒想到的是,這一次創業,完全印證了他的判斷。5年時間,新媒體、短影片、長影片、網劇等多種新生內容爆發,他剛好趕上節點,在網路電影宣發行業,走到了前列。
宣發走到前列,製作是順其自然的事。從小到大那股子對電影的熱忱,在心中噴湧,立志做使用者喜愛的網際網路娛樂公司,他率領公司,進入網路電影的製作中。
初入行業時,董冠傑明白,網路電影還是一個不太被使用者接受的概念。“網路電影”往往與“粗製濫造”、“畫風辣眼”等尖銳批評畫上等號。
相較於院線電影,當時網路電影在製作、創意上還有巨大差距。但他也相信,這種差距終將會在移動網際網路時代被迅速抹平。
沿著這條路,董冠傑足足走了5年。5年後,2020年初,開創了雙平臺(愛奇藝和騰訊)“聯播模式”先河的網路電影《奇門遁甲》,製作成本超過2000萬,在內容上完全不輸院線電影。
所有努力,回報他的是突破網路電影行業票房天花板的成績以及口碑。
多部電影陸續成功後,最近他又推出了重磅作品《中國飛俠》。
這是一部像《當幸福來敲門》一樣溫暖的電影,講述了一個堅持做好人的外賣小哥,頻頻陷入誤會的故事:他幫助同事討回公道,卻反被要求賠償1萬元;他救助別人的孩子,自己的妻子和孩子,卻因為貧困而遠離他……
電影結尾,好人得到好報,主人公挽回了家庭,也得到了屬於自己的價值歸屬。
當初將選題聚焦在現實題材的時候,並不被大家看好,同時行業裡也極少有同類型影片成功的經歷。他說:創新是有代價的,但總是要有人去做。
某種程度上,這是網路內容頭部公司,作為領頭羊的責任。事實證明,他的眼光的確獨到。
兩次創業皆取得不錯成績,既與董冠傑專注內容超過10年的產品思維,對使用者心理的精準把控有關,也與他對電影的一腔熱忱有關。
永遠對新鮮事物充滿興趣,是董冠傑自小養成的性格。這種性格第一次給他帶來翻天地覆的變化,發生在他的大學時代。
董冠傑
1998年,19歲的董冠傑以出色的成績,在高考難度頗大的山東省,考入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學習飛行器製造專業。
當時,同班同學中,大部分人都希望畢業以後進入航天研究院或者軍工企業,但董冠傑卻被一樣東西改變了——網際網路。
觸網不久,董冠傑就被網際網路深深吸引,“開啟網頁就能看到很多全世界的新聞,這個衝擊是巨大的。太神奇了!”
他下定決心,今後一定要從事網際網路工作。因此畢業後不久,即便面對同學、父母的不解,他仍然加入當時成立不足4年的新浪公司,從一個小職員做起,慢慢做到了新浪UC事業部的總監。
那時,新浪很多網路社群裡,聚集了大量活躍使用者。而他的工作,就是從中選取優質內容,供給使用者。久而久之,也助推了第一批網路紅人的誕生。
最先崛起的,是一批音樂人。在當時很多歌曲經由網路發酵,迅速跨圈層傳播,成為人人可唱的爆紅歌曲。
如今回憶,董冠傑一手挖掘的多首網路歌曲爆紅,其中就包括楊臣剛的《老鼠愛大米》。
老鼠愛大米楊臣剛 - 老鼠愛大米
其中暗含的思維,也與日後他的創業經歷十分契合。
最開始,人們往往認為“網路歌曲”是“口水歌”的代表。它不具備藝術性,聽“網路歌曲”似乎是一件可恥的事情。
但人們似乎忽略了,網路歌曲的爆紅,便是人們用流量投票出來的。它或許不是最具備藝術性的歌曲,但一定是最被更廣大群眾喜愛的歌曲。
而如今,幾乎所有的歌曲,宣發渠道都變成了網路,“網路歌曲”的專有名詞似乎消失了,歌曲就是歌曲,並無宣發方式之分。
經歷了那些在大量娛樂內容中,篩選資訊的過程,讓董冠傑收穫巨大。
他說:“作為一個新行業的創業者,有兩個最基本的素質:第一,處理海量資訊的能力。第二,迅速判斷關鍵點的能力。”
這些能力,奠定了日後他兩次創業的基石。
如今回想起來,創業,幾乎是當時董冠傑一拍腦門就決定的事。從新浪離職後,他和一個合夥人,各投了5萬元,轟轟烈烈成為創業者。
在他感興趣的社交領域,他希望抓住使用者痛點,開創自己的事業。
在新浪工作時,社交軟體成為各大頭部網際網路公司的必爭之地。董冠傑率領的幾十人團隊,將社交的思路,放在了搭建一個多媒體社群上。
這種超前的洞察力源於他對人性的深刻理解。經過幾年網際網路娛樂運營,他發現中國人的社交關係,是一種“熟悉的陌生人”關係。
“中國人不像老外那麼開放,人們希望保持一定距離,但又渴望溝通交流,這需要恰當的度。基於網際網路影片的實時社交社群,就恰好滿足了使用者這樣的需求。”
基於這種判斷,他建立了一個多媒體社交平臺。幾年以後,行業井噴,有了一個專有名詞——網路直播。“我當時並不是把它當成直播工具,而是做成了一個直播社群,精細化運作。”
他喜歡這種創新,熱愛網際網路,索性創業,一腔熱忱投身進去。
產品上線後,備受使用者喜歡,日活使用者很快超過2萬,這是一個相當了不起的成就。但他卻沒想好,怎麼用這種工具賺錢。創業並不是董冠傑想像得那麼簡單。
10萬塊錢的投入瞬間燒光,公司難以為繼,陷入死迴圈——資金不夠導致伺服器卡頓,使用者流失。但使用者又很喜歡,新使用者進入,造成新的卡頓,使用者再次流失……
更讓他心碎的是,他去找投資,對方往往因為沒有同類的對標公司,委婉地說一句:“你們做得很好,我們會保持持續關注。”
當時,投資界最熱愛的模式,是複製美國模式。將美國已經流行開來的軟體複製到中國,很快能夠拿到巨量資金,並迅速推廣。而這些未知的創新,卻鮮被人理解。
最困難的時候,他們山窮水盡,彈盡糧絕。董冠傑和聯合創始人思考了數個晚上,經過一整天的覆盤會議,他們堅定的認為,直播這件事情是對的事情,但企業運營模式有待調整。
他們決定在這件對的事情上堅持下去,於是開出藥方:開源節流,技術上縮減成本,在運營上,要打通變現渠道。
為了緩解公司的運營壓力,他們索性出去找了份工作,白天工作,晚上回來接著搞直播。讓他頗為感動的是,他們的堅持和判斷是正確的,在他們至暗時刻的那個時期,使用者仍舊存在,沒有離開。
一年的深度思考和不斷嘗試,他們最終找到盈利方式,重新出發的第一個月,他們就賺到了十幾萬,第二個月收入直接翻倍。幾個人便又辭了職,專注創業。
10年間,從無到有,董冠傑開闢了直播行業。他把成功原因歸功於深度思考:“在最困難的時期,我們依然願意花時間去覆盤,去深度思考,我們到底錯在哪裡?”
十幾年過去,直播已經成為一個千億市場規模的行業,也逐漸在各種平臺爆紅。很多他從前公司的同事,也成為各大直播公司骨幹。
也正因此,在直播行業,他們將董冠傑的第一家創業公司,稱為“直播界的黃埔軍校”。
2015年再出發時,他不再是為了創業而創業,他為公司定下的願景是:“做最受使用者喜愛的網際網路娛樂公司”。
獲得使用者喜愛,是公司發展的第一要素。而前期創業經驗告訴他,盈利模式一定是使用者為好內容付費。
“高品質內容是有成本的,這些成本欣賞他的人會願意為之買單。”這也就形成了良好的迴圈模式。
從2015年出發,他依次遞進,佈局長影片、網路電影,短影片平臺崛起之後,又成立MCN機構。每一步都踏在節點上,公司發展迅速,不足5年時間,便成為行業頭部企業。
這不僅歸功於董冠傑對行業趨勢的判斷,他的熱愛,也得益於他異於常人的管理模式。
先前公司70%的員工是程式設計師,他們相對沉默。“但一家文化屬性的公司,一家需要創意的公司,對員工硬管是沒有用的,每個人都千奇百怪。只有依靠企業文化,才能將公司擰成一股繩。”
在奇樹有魚,每一位員工轉正之後,都會得到一次和他直接對話的機會,他以此得知每一位員工的個性。
每個月的生日會,他們十分認真地為員工過生日,舉辦慶祝活動,組織員工出國團建……也是因此,創業五年,公司核心員工流失出奇地少,董冠傑倍感欣慰。
今年3月,一場疫情,讓院線電影受挫,卻無意間給了網路電影機會。
在董冠傑眼裡,當下的網路電影和院線電影,除了宣發渠道不同,已經不再有太大區別。網路電影,早已告別了“粗製濫造”的時代。
今年3月,他們推出的網路電影《奇門遁甲》,取得5641萬的票房成績,打破了行業的票房天花板,引起行業極大震動。
董冠傑說:“我們這個專案的定位就是要抬高這個行業在製作方面的天花板,做一些前瞻性的佈局,所以我們做了更高的投入。”
這是一家頭部公司,該起到的表率作用。
時至今日,他的第二次創業,讓他倍感幸福。從一開始,他就將公司定位為“一家網際網路內容公司”,做使用者喜愛的內容,是他們唯一的目標。
他從不在紅海領域掙扎求生,而是喜歡在未知領域開疆拓土。
他也坦言:“網路電影這個行業基本上還沒有競爭,更多是做好自己,滿足使用者需求。”他希望更多有才華的人湧入這個行業, “畢竟激烈的競爭中才有可能催生出偉大的公司”。
一些曾經離職的員工,聊起董冠傑,說得最多的一個詞是“崇拜”,他熱愛分享,知無不言。
很多員工提起老闆,說得最多的是老闆的熱愛和激情。他講話幽默風趣,擅長從宏觀和微觀分析問題,有一套行之有效的方法論。他總是會在講述自己經歷的過程中,總結成功或失敗的經驗。
從2002年進入網際網路行業,到2015年二次創業,成就一家網際網路內容行業的頭部公司,看似他每一步都精準踩在了時代浪尖上,但背後的原因,遠遠不是趨勢判斷,而是熱愛驅動。
這股子熱愛,也不僅僅在創業領域開花。最早進入大學,他就熱愛戶外運動。在最初的網路論壇上,他和夥伴們聊著天南海北的故事,也就有了穿越無人之境的嚮往。
從最早攀爬北京周圍的山,他一步步擴大範圍,二十多年的時間裡,他去了西藏幾十次,在各大無人區裡穿行,享受自然的美妙。
中國五大沙漠,他穿越過3個,也跟朋友一起,在神農架穿行,體驗不同的生命歷程。這些熱愛,是組成他生命至關重要的部分。
這些熱愛,又支撐著他創業路的不斷攀登。
他時常覺得,創業與野外探險相似:走在無人區茫然四顧,不知道前方是什麼,不知道自己即將面對的是什麼。心中湧起一絲緊張,也有一絲恐懼,但更多的是面對未知的興奮。
奇樹有魚
時間回到2015年,從第一家公司離開後,他跟幾個朋友去了日本。旅途的過程輕鬆愉快,他拍了很多照片,卻被其中無意拍到的照片撼動,也就有了新公司的名字——奇樹有魚。
夜空中,魚在奇幻的大樹間穿梭。而這張圖本是清澈的湖水倒映出樹木和天空,水裡的魚,換了一個視角,便倒掛在樹上,像是飛在夜空之中。他說這非常傳神地解釋了他們對內容的態度。
“我們把奇怪的樹比作網際網路,它是一個生態,是一棵大樹。區別於傳統行業,它是一個奇怪的系統。而我們這些不同的內容,就是掛在樹上、飛在天上的魚,內容是不同的,魚也是多種多樣的。”
他希望成為這些魚中,絢麗多彩的那一個,被人們喜歡的那一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