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中國的首富,雖然近年來排名幾經變化,但有幾個人還是會立刻跳入大家的腦海。這些商界的"常青樹",已經變為了財富的一種象徵,但他們背後的異同卻很少有人探尋。
這其中,"汽車玻璃大王"曹德旺與"香港首富"李嘉誠就是一對經常被相提並論的業界傳奇。
數月前,曹德旺在與友人聊天時曾坦言,李嘉誠做不了世界首富是有原因的,言語中批判之意十分明顯。
李嘉誠在2013年曾一度衝上福布斯全球富豪榜第八位,成為亞洲首富,但近年來確實成績連年下滑,如今已經跌至三十名開外。
但曹德旺即使在中國國內也並非首富,如此言論仍讓眾人感到有些自不量力。但是,曹德旺給出的理由卻十分耐人尋味:李嘉誠缺乏政治自信。這一說法由何而來?又到底有幾分道理呢?
實業與虛擬之爭:精於一道還是財源廣進?如果從兩人的發家史來看,曹德旺和李嘉誠並非截然不同。早在1950年,李嘉誠就已經在香港這座戰後餘生的城市開始發掘他人生的第一桶金了。
當年的李嘉誠在一家普通的塑膠花廠上班,做的是最普通的製造行業。
一次偶然的機會,李嘉誠在雜誌上讀到了義大利透過製造塑膠花遠銷海外的訊息,他意識到自己手中正掌握著商機。
透過改良塑膠花技術,李嘉誠靠著這一簡單的物件迅速崛起,不到十年,他就順利讓塑膠花進入香港每一戶人家,並引領了那個時代的新潮流。他也一躍成為了"塑膠花大王",以塑膠業為基礎,進軍世界市場。
而曹德旺的崛起之路則更為中規中矩,1983年,乘著改革開放的浪潮,在一家岌岌可危的玻璃廠擔任推銷員的曹德旺咬牙承包了這個已經連年虧損的小工廠。
同樣從製造業起家,迅速將這個工廠的主業轉為了汽車玻璃,一舉打破了國外汽車玻璃行業對中國市場的壟斷。
順應時代的潮流,他同樣花了短短不到十年的時間,這家後來被取名為"福耀玻璃公司"的企業在1993年成功上市,是當年福建省第一家上市公司,也是全國首家引入獨立董事機制的公司,曹德旺的實業傳奇就此開啟。
對比兩人的前半生,他們都是曾經在社會底層摸爬滾打成長起來的"草根"。
由於戰爭,李嘉誠自幼喪父,根本沒有錢上學的他早早走上街做了推銷員;無獨有偶,曹德旺同樣家境貧寒,九歲上學,十四歲又輟學,所有街頭的小買賣他幾乎做了個遍。
這些困苦的人生經歷無疑成為了他們二人寶貴的人生財富。然而,這其中細微的差別也預示了他們兩人未來不同的人生選擇。
50年代的香港,政府管理相當鬆懈,經濟上幾乎是完全由市場自行調節的。在這種大環境下,想要發家致富,就不可避免地需要學會察言觀色、鑽營奔競。
李嘉誠早年的推銷生活給他上了人生中極為寶貴的一課。利用這一優勢,李嘉誠也養成了他在生意場上唯利是圖、追逐利益最大化的投機風格。
因此,在1958年,李嘉誠開始將目光轉向了房地產業。房地產是極易獲取暴利、但也非常容易產生泡沫經濟的產業。
透過"炒房",他的資產迅速升值,也為整個香港帶來了長達數十年的房地產熱。無數名流富賈都曾在房地產業一試身手,有人賺得盆滿缽滿,也有人虧得血本無歸。
但對香港普通的民眾來說,房價確實是以肉眼可見的速度一年年地攀升上去了。對於絕大多數香港人來說,買房是一生的負擔,也是一生的追求。
一旦有了錢,必須要買房,這幾乎成為了香港人的共識。九十年代香港的經濟危機,與此也並非全無關係。
在這一過程中,李嘉誠的所作所為帶來的究竟是正面影響居多還是負面影響居多,恐怕不言而喻。
相比之下,曹德旺多年來則一直堅守著實業發展的道路。他不斷在汽車玻璃這一專業上突破精進,多次派遣員工赴國外深造,在這一行業中越幹越精、越走越遠。
同時,曹德旺打通了國際汽車的配套市場,成功令"福耀"在國際汽車配件中佔領了一席之地。時至今日,福耀仍堅持每年投入鉅額支出,用於技術研發工作。
而福耀玻璃,也已經代表了世界汽車玻璃的最高水平,成為了世界第二大玻璃廠商,中國第一大汽車玻璃品牌。
2009年5月30日,曹德旺獲得"安永全球企業家大獎"。顯示評委非常欣賞他的傑出成就。這也是該獎項設立以來,首位華人企業家獲此殊榮。
紮根實業,讓他的事業版圖變得堅實厚重,也讓曹德旺和他的福耀玻璃集團不斷煥發出中國本土的渾厚氣質。當然,這樣的選擇也並非沒有令他招致眾人的非議。
一直不開拓新的業務板塊,是否會造成產業鏈條的缺失?是否會導致集團結構的僵化?從牟利的角度來說,似乎也不夠明智。
但曹德旺有他自己的堅持。首先,縱觀全球經濟發展的規律,專業性越強的家族企業或品牌,其存活能力也就越強。
而綜合性高、組合性強的財閥集團,則往往會隨著市場情況而迅速衰落。另外,房地產或金融行業風險極大,泡沫產生的機率也很高,不涉足這些產業也確實是明哲保身之舉。
內外之爭:依託內地還是拓展海外?2003年起,李嘉誠開始拋售他在內地的資產,這一舉動在2010年後尤為明顯。與之相對的,李嘉誠開始大量收購或投資國外資產和企業,將自己的經營重心逐步轉移到國外,尤其是英國。
截止到今年,李嘉誠的長江集團旗下,海外業務的佔比已經達到80%,李氏已經成為了一家不折不扣的全球企業。
李嘉誠此舉,從二十一世紀初就開始飽受國人詬病。由於他主動放棄了依託大陸的機會,因此在事業發展過程中幾乎沒有依靠過國內的政策,反而試圖與國際接軌。
然而,身為一家身在中國的企業,國內市場能帶給國人的天時地利終究不是海外市場所能比擬的。
李嘉誠當年不看好國內市場,毅然轉投國外,尤其是英美,然而2009年的世界金融危機讓全世界的金融及房地產行業都深受重創,這對李嘉誠來說是一次不小的打擊。
緊接著英國又由於脫歐事件,經濟一直沒能進一步發展,這就令一批海外投資者雪上加霜。如今,李嘉誠的財富值在全球富豪榜上一步步縮水,也有這方面的因素。
從這個角度來說,曹德福抨擊他對中國的政治不夠自信,並非空穴來風。如果能夠相信中國政府和市場,依託國內體制和環境,將自己的企業真正發展為民族企業,那麼進一步的上升空間還是有的。
然而現在的李嘉誠,已經沒有回頭的機會了。當年人民日報對於李嘉誠毫無留戀地離去,也只發出了"斯人已去,不必挽留"的八字感慨。
這其中無奈有之,遺憾有之,但事到如今再回首,恐怕也有些許責備在其中吧。
反觀曹德旺,多年來他則選擇了在中國市場深入發展。也許是因為他正是藉著改革開放的東風發展起來的一代,對國家政策有著非常高的信賴度。
同時,他也時常提醒自己要保持赤子之心、愛國之心,身為一名虔誠的佛教徒,曹德旺一生保持虔誠,對國土的依戀和奉獻,對他來說同樣是一種"功德"。
曹德旺對國家時事非常關切,同時以他一貫犀利坦誠的風格,多次對國家經濟政策提出非常深刻大膽的建議。
誠然,國內的經濟體制並非完美,但曹德旺始終沒有偏離這塊土地的贈予,紮根於此,開枝散葉。
曹德旺為人的低調與傳統,也讓他成為了"富豪們"之間的異類,他甚至不去參加所謂的名流社團,混跡高檔俱樂部,而是以暴烈剛直而又圓通機智的渾厚之氣,一步步做好自己的"分內之事"。
身為這樣一名獨具魅力的民族企業家,他確實有指責李嘉誠的資格。
去留之爭:保持國人身份還是僑居海外?曹德旺與李嘉誠的不同,歸根結底是他們性格與為人處世的不同。面對更為蓬勃的世界市場,曾經擺在兩人面前的機會是一樣的。
然而,李嘉誠毅然選擇了出走,而曹德旺選擇了留下。2003年,美國曾為曹德旺及其家人提供了美國的綠卡。
大概曹德旺也是曾經動心過的,但他最終也沒有做出離開祖國、赴海外發展的決定,反而在十年之後,說服了家人,全家一同放棄了美國綠卡,僅保留中國國籍。
而李嘉誠的子女則已全部入了加拿大籍。可以看出,李嘉誠是希望他的事業未來能夠完全在海外鋪展開來的,或許對於李嘉誠來說,更廣闊的市場和盈利空間才是更重要的。
在李嘉誠的辦公室中,掛著一幅晚清四大名臣之一的左宗棠所創的對聯:"發上等願,結中等緣,享下等福;擇高處立,尋平處住,向寬處行"。
而在曹德旺的辦公室中,掛著同為晚清四大名臣之一的曾國藩的對聯:"敬勝怠,義勝欲;知其雄,守其雌"。從這兩副對聯之中,我們不難看出這兩人性格中的巨大差異。
李嘉誠是個十足的商人,在商言商,他會投機,會鑽營,自然也會良禽擇木、隨波逐流。他做得足夠優秀,以商人的角度來說,他的回報也是無比豐厚的。
而曹德旺,正如他自己所說,他甚至不應被定義為"富豪",他是地地道道的企業家,身為一名企業家,他有自己需要堅守的道義與追求。
相比於盈利,他同樣看中個人的道德品質與行事風格這些抽象的特質。曹德旺的身上,有中華民族的"江湖氣",也有"書生意氣",這就註定他無法造就如同李嘉誠那樣的金融帝國,這或許就是有得必有失吧。
不可否認的是,李嘉誠與曹德旺,都在各自的人生追求中取得了巨大的成功;與此同時,他們都是十分熱衷於慈善的人。
李嘉誠多次捐款,助力國內的教育事業;而曹德旺至今已經捐出了他的一半身家用於慈善事業,是名副其實的慈善家。
雖然每個人的選擇都值得尊重,但曹德旺的一席話,仍然值得人們深思:"雖然'李嘉誠們'的做法沒有觸碰法律,也沒有破壞商業規則。
但是他確實開了一個壞頭,在中國賺中國人的錢,卻跑到另一個國家做投資。真正的企業家是不會跑的,因為他們有責任心,要對自己的民族、自己的國家和歷史負責。
作為一箇中國人,無論什麼時候國家怎樣都不應該離開。因為這是我們自己的國家,國破了哪還有家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