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財經>

近日,金華火腿生產公司金字火腿透露已與美國科研公司杜邦合作生產“人造肉”產品並將在淘寶旗艦店預售,隨後該公司股價在6個交易日內5次漲停,公司市值飆升23億。

這主要是受“人造肉”第一股Beyond Meat上市首日股價暴漲163%影響,投資人看到了“人造肉”行業的價值,紛紛湧入。

真相卻慘不忍睹,據近日金字火腿公告,其天貓旗艦店預售前四天下單數僅3人12份。可見,靠人造肉來推動企業業績增長還有很長一段路要走。

不僅如此,本土人造肉技術上也受制於人,因為這項技術涉及生物工程、分子化學和食品加工等多個專業領域,對技術要求極高,並不像許多人以為的只是把大豆等作物搗碎再加入新增劑仿製肉的形狀和嚼勁,而這些技術基本不掌握在本土公司手中。

香頌資本執行董事沈萌表示,目前中國的上市公司不具備“人造肉”相關的研發能力,預計其佈局在短期之內不會出成果。

“人造肉”初見曙光,本土資本炒作先行

“人造肉”概念的真正落地是在2016年。這年,舊金山的食品技術公司Memphis Meats研製出了全球首個人造牛肉丸和人造雞肉。它成功引起了資本的注意,獲得了1700萬美元的融資,此次融資由風投公司DFJ領投,比爾·蓋茨和全球四大糧商之一的嘉吉公司等跟投。

2019年以前,“人造肉”公司的出現和該領域投融資事件的發生只是個例,但到了今年,“人造肉”行業開始在全球範圍內大爆發。

5月3日,比爾·蓋茨、萊昂納多·迪卡普里奧、麥當勞前任CEO Don Thompson等人曾投資過的肉類替代品製造商Beyond Meat上市,當日股價暴漲163%。

由於看到了“人造肉”行業如此大的利潤空間和良好的市場前景,眾多投資人不斷湧入。5月14日,“人造肉””公司Impossible Foods獲李嘉誠旗下維港投資3億美元融資。10月10日,以色列細胞培育肉初創企業 Future Meat Technologies宣佈完成 1400 萬美元 A 輪融資。

不僅外國的“人造肉”企業勢頭正好,中國的各大企業也正被資本熱捧。

5月6日,哈高科、雙塔食品、豐樂種業、維維股份等人造肉相關概念股漲停。而金字火腿6天5個漲停更是驚動了監管部門關注。

中國植物性食品產業聯盟祕書長薛巖曾表示,自Beyond Meat上市後,中國國內平均每月都有3-4個同類新公司註冊,主要集中在北上廣深和東南沿海地區。

對於為何資本會看好人造肉公司,中國食品產業分析師朱丹蓬解釋道:“究其原因,一方面是隨著環境資源的消耗,養殖業的壓力越來越大,如何尋找安全、高效、優質的替代品將會是未來方向;另一方面,‘人造肉’更加符合消費者追求綠色、健康的新消費習慣。不過,目前‘人造肉’行業還處於發展的初期,對上市公司的業績支撐還有待時間驗證。資本端現階段也在尋求可持續發展的行業及品類市場,‘人造肉’未來前景可期,以後肯定是風口品類,所以從前瞻式的佈局角度來說,資本端加速,加碼人造肉市場是正確的方向。”

“2019年,全球‘人造肉’的市場規模約為121億美元,預計每年將以15%的複合增長率增長;到2025年,‘人造肉’的市場規模將達到279億美元。” 杜邦營養與生物科技中國研發中心博士曹健預測道。

預售4天3人買:規模化生產尚早,技術受制於人

一邊,金字火腿在淘寶旗艦店售賣著118元4片的“人造肉”。而根據其公告,預售四天才3人購買了12份。

另一邊,維維股份、哈高科等所謂“人造肉”概念股相繼釋出公告澄清公司目前尚不具備生產“人造肉”的相關技術,也並未開展“人造肉”相關業務。

那麼,在其他中國企業都不具備生產“人造肉”相關技術的情況下,金字火腿是如何生產出“人造肉”的呢?

10月14日,金字火腿釋出公告稱已與美國科研公司杜邦在中國全資擁有的子公司丹尼斯克(中國)投資有限公司(以下簡稱“丹尼斯克”)合作研發出了“人造肉”產品,且已取得生產許可證。預計10月下旬進入市場,公司目前的產能是每天4噸。

對於金字火腿生產“人造肉”的技術從何而來,金字火腿高階工程師馬曉忠透露,金字火腿與杜邦展開合作,後者提供技術支援,金字火腿進行生產。

生產技術受制於外國是目前中國“人造肉”企業最大的痛點,因為這項技術涉及生物工程、分子化學和食品加工等多個專業領域,對技術要求極高,並不像許多人以為的只是把大豆等作物搗碎再加入新增劑仿製肉的形狀和嚼勁。

目前,“人造肉”主要分為兩種:改變大豆等作物的分子結構得來的“植物肉”和提取動物細胞後經過細胞組織培養得來的“動物肉”。

據媒體報道,金字火腿生產“植物肉”所用的主要原材料——拉絲蛋白是把原產于山東的大豆、豌豆、小麥等作物先運輸到國外,利用生物、化學等領域的專業技把作物拆解到分子層面,然後將這些分子重新組合,形成與真肉分子結構相似的網格狀結構拉絲蛋白,再運回中國。接著,在拉絲蛋白中新增由丹尼斯克提供的香精、色素等物質,使“植物肉”具有真肉的顏色和味道。整個生產過程中,金字火腿目前主要負責最後的生產加工及後續的銷售過程,尚未觸及“植物肉”生產的本質環節。

造價為真肉千倍,本土概念股坐“過山車”

研製“動物肉”對技術的要求更高,且需要的時間更長,成本更貴,且失敗的風險極高。

上海組織工程研究與開發中心的周廣東教授講道:“製造‘動物肉’需要先從動物的肌肉組織中提取細胞,並在培養皿中模擬動物體內的生理環境。在無菌、適溫和豐富的營養條件下,細胞會生長、擴張,然後從培養皿中的薄膜上脫落。等到脫落後的細胞群堆積到一定厚度時,就形成了‘動物肉’。”據悉,這種“動物肉”目前的製造成本每公斤高達1萬美元,相當於市場上普通真肉單價的1000倍以上。

相比於中國企業在“人造肉”領域的尚未起步,科學技術發達的外國公司已經在製造“人造肉”的路上邁出了一步。

早在十幾年前,密蘇里大學生物工程與食品科學系資深教授謝富弘、哈羅德‧赫夫就開始從事從植物中提煉蛋白質的研究工作。

2009年,Beyond MeatQuattroporte伊森·布朗為了研製出人造植物雞肉便加入到謝富弘、哈羅德‧赫夫的實驗之中。

兩位教授十幾年的研究經驗加上伊森·布朗的設想,三年後,他們終於共同研發出了Beyond Meat第一個商品配方——“無雞肉雞柳條”,這項技術至今仍為Beyond Meat公司生產人造肉服務。

不同於中國“人造肉”企業的“求助外援”,外國的眾多“人造肉”企業是實實在在地把核心技術掌握在自己手裡。

在杜邦營養與生物科技亞太區Quattroporte李永敬看來,植物肉的生產技術並不是全新的技術,該公司已經做了幾十年的積累,關鍵是現在能在中國有用武之地。

近日,“人造肉”的熱度逐漸褪去,投資人們也逐漸趨於冷靜,不少人拋售了自己的股票。狂熱過後,33家“人造肉”概念股企業中有28家股價出現下跌。其中,前幾日漲停的哈高科、雙塔食品走向跌停的極端,人造肉概念股整體開始降溫。

雖然核心技術問題尚未突破,但有專家預測,未來,“人造肉”這種生產方式或許將徹底顛覆中國自古以來的農耕文化。“如果‘人造肉’技術被攻克,實現批量生產,我們可以將這一技術應用於所有食物,這將解決困擾了中國乃至世界人民上千年的‘靠天吃飯’問題。農業生產將不再依附於自然環境,實驗室裡也可以批量產出農作物,世界範圍內的飢餓問題將得到有效緩解。同時,還能減少畜牧業氣體排放,解決耕地匱乏等重大問題,這將是農業與畜牧業歷史上的一大飛躍。”(來源 藍鯨財經 見習編輯 王紅春 張惟一)

最新評論
  • 神秘買家6億元拍走,樂視大廈究竟歸誰?
  • 下半年來累計被罰逾270萬!上市不到一年的紫金農商行怎麼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