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區塊鏈刷了一天,你審美疲勞了嘛?或許你對分散式,中心化,數字貨幣已經有了了解,但作為一個投資者來說,區塊鏈的戰略目的,區塊鏈的資本,區塊鏈的應用都是個啥,你清楚麼?
上週關於大力發展區塊鏈最振聾發聵的聲音,已經傳導到資本市場上,A股上百隻與區塊鏈相關的股票漲停,比特幣大漲,互動易上詢問上市公司區塊鏈技術的提問多達上千個。
作為投資者,我們是否能正確預期區塊鏈,成為了長期投資區塊鏈成敗的關鍵。
//真相//
真相一:中國區塊鏈發展的確位於世界前列
中國擁有世界上最大的網際網路應用市場,這將為區塊鏈產業走在世界前列的提供了最有利的條件。
據不完全統計,在2019年上半年全球區塊鏈企業發明專利排行榜中,前100的企業中,中國佔比67%,且專利排名前十的區塊鏈企業中,中國佔了7家。
真相二:中國研究了很多年法定數字貨幣
印象中,央行似乎對數字貨幣一直處在不置可否的狀態。然而事實情況與之有出入。央行一直以來都在鼓勵以人民幣信用作為背書的數字貨幣的誕生。
2014年,中國人民銀行成立了法定數字貨幣的專門研究小組以研究發行法定數字貨幣的可行性;彼時2015年,金融研究所成立了網際網路金融研究中心;2017年5月,央行數字貨幣研究所正式掛牌。此外,央行數字貨幣研究所開發了區塊鏈貿易融資平臺PBCTFP,已經搭建了多個應用,吸引多家銀行參與其中。
真相三:發展區塊鏈對國家的最大作用是防範金融風險和幫助巨集觀調控
大力發展區塊鏈究竟有什麼好處?這個是所有人心中最大的問題。
放到巨集觀層面,區塊鏈最大的好處,是防範金融風險,以及幫助決策部門對貨幣,利率,稅率等調控要素進行鍼對性調節。
基於區塊鏈技術的數字貨幣,是一個每一分錢都是一個“可以追溯到第一個使用者”,“可以反查每個流通環節”的史冊。數字貨幣可以幫助央行獲悉錢是不是有合法的來源,洗錢將暴露在Sunny之下,逃漏稅能被輕易檢測。
同業基於數字貨幣的特點,央行將知道錢是怎麼被使用的。微觀層面,如理財產品的投資者適當性管理(風險匹配)將自動應用適配,通道業務多層巢狀也將因為數字貨幣的記載留痕而變得毫無意義。
巨集觀層面,央行,財政部門,發改委等其他職能部門都能了解貨幣到了哪些國民經濟部門,資金會不會沉澱下來,不該流入房地產的資金不會流入房地產,該流入實體經濟的資金一分錢不會少。
真相四:發展區塊鏈,先發展演算法和供電
我們知道,如比特幣挖礦是一門高耗能的行業。無論是礦機晶片製造,還是比特幣挖礦本身,都需要耗費大量電力資源。根據The Outline的資料,比特幣挖礦需要5000MW的電力。這一數字接近全球發電量的近1%。
而區塊鏈的基礎是分散式記賬,既加密資訊多點儲存,在資訊傳輸,資訊儲存,分配計算上都將耗費極大的電力,這與比特幣的特徵是完全一致的。
所以,區塊鏈的發展,首要的一步是供電,其次是演算法的優化減少能耗。如果這兩個問題沒有有效地解決,一切大範圍的區塊鏈發展都是空談。
真相五:區塊鏈本身不產生價值
單純地以區塊鏈存證資料這事本身並不產生價值,只有當資料與現實世界、精神世界的某些東西有所聯絡才會產生價值。
首先區塊鏈技術是多種已有技術的組合應用,它是由技術保障的共識機制,它僅代表了一套可靠的公認的“規則”。但它本身並不代表“價值”。區塊鏈最大的作用是減少產業活動中的信任成本,如果某個行業對信任成本的要求很低,如化工,鋼鐵,製造業,那麼他的優化空間相比架構運營區塊鏈的成本就會很低,那麼這個產業的區塊鏈可以說就是不經濟的。
真相六:區塊鏈應用尚未產生經濟價值
區塊鏈可以應用在各行各業。區塊鏈技術有可能會是一場改變生活的應用革命,類似燈泡、汽車、火車、飛機等,會逐漸滲入人類社會的各個方面。但正如每次社會技術革命都需要時間一樣,區塊鏈技術引起的變革也將需要一個長期的接受過程。
真相七:底層技術,共識演算法國內並不領先
雖然中國的區塊鏈專利很多,例如審計、清算、賬務、訪問控制、查詢等技術分支,申請量佔比達到80%以上,但是對於區塊鏈核心技術分支,如儲存器管理、資料修改、共識機制、密碼安全、智慧合約涉及較少,相關專利申請佔比不足15%,需要進一步提升區塊鏈專利申請的品質。美國與中國不同,雖然專利申請量少於中國,但是其專利申請主要涉及區塊鏈核心技術分支,如儲存器管理、資料修改、共識機制,密碼安全等,佔比達到32.6%。
專家認為,中國在傳統IT技術上的一些短板,會影響到在區塊鏈技術上的探索。國外尤其是美國,在區塊鏈基層技術架構、開源社群等方面還是領先的。我們國內的一些應用,有過半都是在超級賬本、以太坊等國外開發的架構上進行的。因此,在關鍵底層技術、共識演算法等方面,中國還需要投入更多力量,彌補底層技術缺乏等方面的短板。
真相八:國內區塊鏈技術以大企業為主
目前中國前十大區塊鏈公司,主要是阿里巴巴、中國聯合網路通訊集團有限公司、平安科技(平安集團的全資子公司)、騰訊、百度等大企業。因為這些大企業在包括保險、金融服務、供應鏈、醫療和貿易融資等區塊鏈應用的領域,都具備一些優勢,有利於區塊鏈產品的試錯和探索。
真相九:最火的區塊鏈投資是都是投給“賣鏟人”
據不完全統計,真格基金參與投資的區塊鏈專案包括Lambda、火幣、幣世界、Cortex、yee chain、DATA等多個專案。其中多個被投資公司是專業挖礦的“賣鏟人”。
紅杉資本及其他國內頂級風險投資公司也紛紛投資了位元大陸。據了解,位元大陸是全球最大礦機生產商,重心不在區塊鏈的應用。
真相十:多數上市公司蹭區塊鏈熱點沒有意義
A股目前區塊鏈板塊的股票總市值超過了1.85萬億,前一個月有2次排進了熱門概念前十。
對於上市公司來說,蹭熱度是一種慣用伎倆,甚至是一種“高階的商業手段”。如果是真正腳踏實地研究並採用區塊鏈,這樣的上市公司自然會受到歡迎,在未來或許會有一席之地。
否則只靠蹭熱點是沒有意義的,就跟股價一樣,炒作時熱火朝天,炒過之後,一地雞毛,對公司的整體運用作用不大。如迅雷2017年10月,在玩客雲的釋出會上,迅雷CEO陳磊高調喊出了“All in”區塊鏈的口號。隨後迅雷股票開啟了瘋狂的上漲模式,從5美元左右,一個月時間衝高到了27美元,股價上漲了5倍多,創下歷史新高。但是後來,迅雷股價又像“過山車”一樣,整體股價下跌超過了90%,前段時間僅為2美元左右,市值在1.6億美元左右。
//假象//
假象一:比特幣是“中本聰”發明
目前大家比較同意的說法是一個美籍日本人中本聰設計的。但儘管所謂的線索漫天遍野,但沒有一條能完全說明中本聰是誰。至於中本聰本人,其從未在公開渠道露面,此人不僅對外溝通的方式都經過加密,其本人公佈的資訊亦值得懷疑。
假象二:所有的區塊鏈都是“不可篡改”的
區塊鏈資訊都是不能更改的麼?一般情況下,公鏈破解存在困難,但私有鏈破解的難度“各有千秋”,也並非不能修改。
私有鏈向滿足特定條件的個人開放,由於讀取收據的隱私權受限,參與者難以獲得私有鏈上的資料,隱私保障更好。但私有鏈在節點偏少的情況下可以通過普通計算機讀寫修改。
而公有鏈在量子計算機存在的情況下也存在破解可能。量子計算機可以在幾分鐘內從公鑰推算出私鑰,在知道所有的私鑰後,加密也就宣告被破解。當然,量子計算機什麼時候問世是一個問題,而數字貨幣協議也在不斷的加入新的加密標準,但量子計算機帶來的潛在威脅,需要引起投資者的重視。
假象三,所有區塊鏈都是“去中心化”的
事實上,大部分提到的“去中心化”都是指分散式記賬,而不是指“中心化的信用背書”。目前比較認可的說法是,大部分可以被投入應用的區塊鏈技術,都需要中心化的信用背書。即便是央行也在公開場合,主機板報紙上不止一次提過“去中心化”與數字貨幣的理念背道而馳。
此外,真正的“去中心化”是對公鏈的準確描述,對私鏈則幾乎完全不適用——私有鏈由選定的使用者組訪問,這些使用者有權在該賬本上進行輸入、驗證、記錄和交換資料。因而,私有鏈的執行節點就少,這變成了一種沒有中心化控制的與其他各方共享資料的技術。如果有中心化控制能力,那就是資料庫,應該被認為是資料庫進行評估和比較,那麼也就和中央資料庫沒區別。
假象四:“去中心化”是中國倡導的理念
去中心化是指記賬方式,而不是指管理者不參與。
人民銀行數字貨幣研究所副所長狄剛在2018中國金融論壇上指出:“貨幣是要用於消費流通的,現在市面上的所謂虛擬貨幣更多屬於資產,而非貨幣。有可信雲的存在將來就有可信鏈,尤其現在的區塊鏈程式碼開源,很容易就能做一個。狄剛認為虛擬貨幣還是需要一定的中心背書。”
假象五:區塊鏈能提升所有產業的經濟效率
區塊鏈能夠產生信用價值,但這些信用價值是建立在區塊鏈基礎設施的維護上。區塊鏈基礎設施需要耗費電能,網路基建,降低信任成本能力有限,增加交易成本的可能性卻極大,並非所有行業都適用於區塊鏈——比如涪陵榨菜要用區塊鏈驗證品牌就顯得很多餘。
比如,目前的比特幣公鏈處理交易速率非常慢(一秒七次),相比支付寶,國有銀行動輒一秒億計的交易體量,根本無法提至應用階段。這種情況下,如果用區塊鏈技術,每個區塊的容量是有限度的,不能像網路那樣無窮大,把它應用在金融領域,反而會降低效率。
此外,區塊鏈沒有通用的協議,形成了很多的“資訊孤島”;尤為重要的是,區塊鏈只對鏈上的資訊保真,但如果輸入的本身就是錯誤資訊,那麼區塊鏈也是會如實記載,區塊鏈的真實性問題也很嚴重。解決真實性問題,則需要有配套的制度,這些都是區塊鏈的管理成本。
所以,區塊鏈的發展,還尚待時日。
假象六:支援區塊鏈=支援虛擬貨幣
首先區塊鏈不等於虛擬貨幣。區塊鏈下面衍生比特幣,比特幣是第一個虛擬的加密貨幣。除比特幣以外的虛擬貨幣,目前有市面幾百種以上。
其次,國家鼓勵支援區塊鏈,是支援區塊鏈技術創新,鼓勵技術應用和產業發展,是為了支援實體經濟發展。而不是支援虛擬貨幣的短期炒作。中國人民大學國際貨幣研究所研究員甄新偉表示,虛擬貨幣發展,取決於法律、技術、政府態度、社會共識等很多因素,從目前應用看,虛擬貨幣還有很多不成熟、不完善的地方。未來,全球主權國家對於虛擬貨幣的監管一定越來越嚴。
另外,以“虛擬貨幣”為幌子進行網路傳銷專案、發行虛擬貨幣、炒作空氣幣以及搞資金盤的行為,是國家堅決打擊和禁止的。
假象七:數字貨幣發行量有限,能夠防止通貨膨脹
貨幣引發通貨膨脹的一個直接原因,就是貨幣超發。為了保證央行數字貨幣不超發,商業機構向央行全額、100%繳納準備金,央行的數字貨幣依然是中央銀行負債,由中央銀行信用擔保,具有無限法償性。實際上,只是單純地全額繳納準備金也不行。
而央行發行的數字貨幣是M0,也就是取代紙幣,發行量以中心化的背書和需求為主。通貨膨脹取決於M2和M3,貨幣乘數,經濟執行效率;區塊鏈技術能夠幫助央行有效地監控貨幣流向,但不能取代央行巨集觀調控政策本身。
假象八:中國支援區塊鏈利好比特幣
國內發展區塊鏈的基礎,包括法定數字貨幣和產業區塊鏈應用,預計並不會建立在賦予全球公鏈記賬價值的比特幣身上。
簡單來說,國內應用區塊鏈落地產業,可能和公鏈比特幣沒啥關係,比特幣的記賬價值不會因此提升,市場上的操作則多數基於“情緒交易”。
假象九:虛擬貨幣是官方打壓的物件
中國政府打壓的不是虛擬貨幣,而是接著虛擬貨幣的幌子,展開的詐騙、傳銷、違法集資等行為。中國人民銀行的監管,證明虛擬貨幣作為貨幣是可行的,中國政府甚至在考慮發行自己的虛擬貨幣。政府的措施,也是希望虛擬貨幣向正規化、科學化方向發展。
國際方面,美國國稅局2014年就已經開始對虛擬貨幣稅收規則進行修訂;日本方面也早已經啟動了向虛擬貨幣交易所發放牌照的程式,虛擬貨幣交易所將納入金融廳的監管範圍。
假象十:區塊鏈未來應用最多的是金融領域
一般認為,區塊鏈應用最多的是金融領域。但客觀來看,目前區塊鏈應用在金融行業,仍處於摸索階段,實際應用至少要在三四年以後出現,但可能會比人們預計的要早一些。此外,區塊鏈如果應用在金融領域。人們對於金融風險控制創新技術等,需要有更加客觀的認識。
在國外,區塊鏈應用比較成熟的是政府治理、公共應用和金融行業。如美國納斯達克證券交易所,將區塊鏈應用於企業IPO稽核,公司可以把從誕生以來的股權資訊、股東權益等資訊記錄在區塊鏈上,縮短交易所的稽核時間。公共領域主要是食品安全溯源、藥品溯源等應用。
公證,可能是國內區塊鏈應用最多的領域,因為操作起來十分簡單,區塊鏈可以證明資訊的儲存時間以及所儲存資訊的真實性。只需要建立一個區塊鏈,然後鼓勵人們將資訊放在區塊鏈系統裡就可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