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財經>

在中芯國際和梁孟松博士促膝長談的時候,美國的實體清單終於擴容了。

中芯國際20日晚釋出公告,關注到美國商務部以保護美國國家安全和外交利益為由,將公司及其部分子公司及參股公司列入“實體清單”。經初步評估,該事項對公司短期內運營及財務狀況無重大不利影響,對10nm及以下先進工藝的研發及產能建設有重大不利影響。

公告顯示,公司被列入“實體清單”後,根據美國相關法律法規的規定,針對適用於美國《出口管制條例》的產品或技術,供應商須獲得美國商務部的出口許可才能向公司供應;對用於10nm及以下技術節點(包括極紫外光技術)的產品或技術,美國商務部會採取“推定拒絕”(Presumption of Denial)的審批政策進行稽核;同時公司為部分特殊客戶提供代工服務也可能受到一定限制。

簡言之,核心內容有兩點,一是供應商需要向美國申請出口許可;二是美國不允許中芯國際使用10nm及以下技術的相關裝置。

事實上,正如中芯國際的公告所言,這個實體清單對當前的經營影響微乎其微,因為中芯國際核心業務在28nm甚至45nm之上,14nm也僅僅剛做到了量產。

更有意思的是,因為價效比超高,中芯國際有差不多四分之一的客戶來自美國。

在全球經濟一體化的當下,這種所謂的制裁其實是很愚蠢的。但盎格魯撒克遜人的思維邏輯和中國人的邏輯完全不同,疫情期間的表現也能讓大家耳目一新。

中國人已經習慣了獨立自主,你封鎖我,我不會自暴自棄,會更加努力,終將打破封鎖。

當初制裁華為,一部分美國中小晶片供應商損失慘重,甚至有的小供應商被迫倒閉。

中芯國際的大量供應商和客戶都在美國,對中芯國際的制裁,其實就是變相的制裁這部分美國公司。

然後說一說中芯國際的製程。

眾所周知,在ASML的EUV光刻機的加持下,三星和臺積電都已經實現了7nm、5nm甚至3nm的技術突破,在EUV量產之前,臺積電和三星都實現過依賴DUV光刻機的7nm技術。

但是,各家的7nm技術,有很多貓膩。

其實臺積電和三星的7nm,效能還不如Intel的10nm。

Intel一直堅持以每平方毫米的電晶體數量(密度)作為定義先進工藝節點的基礎。在英特爾看來,10nm工藝的晶片,邏輯電晶體密度要達到100.76MTr/mm,即每平方毫米內包含超過1億個電晶體。

而臺積電的7nm晶片,電晶體密度是多少?早期7nm HPC階段僅有60.3MTr/mm的電晶體密度,即每平方毫米內含6030萬個電晶體,只有英特爾的60%。後來改良了下,(第3代銳龍處理器及Navi GPU階段)也就91.2MTr/mm的水平。

而三星呢?10nm時電晶體密度僅有51.8MTr/mm,後來被英特爾嘲諷了好多次後,加了把油,7nm工藝總算是將MTr/mm推上101.23,等同於intel的10nm晶片了。

那麼問題來了,中芯國際是多少nm的製程?

老謀深算的梁孟松,壓根就沒提nm,而是N+1、N+2… …

今年初的財報會議上,梁孟松博士也首次公開了N+1、N+2代工藝的情況,他說N+1工藝和14nm相比,效能提升了20%,功耗降低了57%,邏輯面積縮小了63%,SoC面積減少了55%。

中芯國際一直沒有明確14nm之後是否跳過10nm工藝,所以這個N+1到底是10nm還是7nm不能確定,但根據梁孟松的說法,N+1基本上可以確定是7nm級別的工藝了,因為芯片面積縮減55%意味著電晶體密度提升了1倍,這超過了14nm到10nm工藝的進化水平,臺積電從14nm到7nm也就是提升了1倍的密度。

但是,這個相當於7nm的技術,到底算10nm及以下,還是算10nm以上?

定義權完全在中芯國際手裡,到時候就說這是14nm+++技術好了。

5
  • 神秘買家6億元拍走,樂視大廈究竟歸誰?
  • 加密企業如何跨越文化鴻溝?淺談中美加密貨幣資訊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