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財經>

綠城中國的龍頭夢,10年後終於在“副業”上實現了。

10年前,衝刺行業龍頭的綠城中國遭遇宏觀調控重擊,創始人宋衛平調轉船頭,向輕資產轉型,“用別人的錢來做專案”,綠城管理因此成立。

歷經股東、人事調整動盪,綠城如今早已滑落至房地產行業第二陣營,綠城管理卻意外成了代建行業龍頭,2017-2019年收入接近翻倍,2019年市佔率23.7%,並在不久前登陸港股,成為代建第一股。

綠城也由此成了業內唯一一家往輕資產轉型,還做到行業第一的房企。

看上去其輕資產轉型非常順利,但近兩年房地產銷售規模見頂已成共識,加之“三道紅線”限制房企融資的擴張,這些因素都催促著房企轉型進一步提速。

不少房企也盯上了代建,入局者眾,導致這片“藍海”開始泛紅。為了保證收入增速,綠城管理開始採取合營模式,大幅拉低了公司盈利水平。這也是為什麼綠城管理收入3年翻倍,但2019年淨利潤卻下滑3%的核心原因。

長遠看,綠城管理雖然做到了行業TOP1,但2019年淨利潤卻只有3.25億元,想要拉動集團業績持續增長,猶如小馬拉大車,有心無力。否則,綠城這兩年也不會拼命拿地,重回“老路”。

儘管房企多元化轉型,早就不是新鮮事,商業地產、新能源車、智慧製造等,只要是空間夠大的行業,房企們都趨之若鶩。但從結果看,真正落地的卻不多,轉型維艱,更是難逃“圈地圈錢”嫌疑。

房企正加速轉型,但能否像曾經的房地產主業那般輝煌,讓大佬們賺個盆滿缽滿,還是個未知數。

/ 01 /

品牌房企眾多,

為何綠城的代建能做到TOP1?

在房企發力輕資產轉型方面,能做到行業TOP級的寥寥無幾,但死摳質量的綠城卻做到了TOP1。

根據中指院研究資料,2019年綠城管理(HK:09979)新訂約總建築面積約1600萬平方米,市佔率為23.7%,規模是第二名的兩倍以上。2019年綠城的銷售收入中,代建業務收入佔比更是高達32.9%,這在房地產行業是絕無僅有的。

不少人認為代建是建築業務,苦逼的活,這就完全錯了。通俗來講,即委託方出錢/地,綠城管理出人出品牌,並向委託方收取相應管理費、專案分成。理論上,不管專案最終盈虧,綠城都能旱澇保收。

綠城管理的合作伙伴主要為專案持有者、政府,分別對應商業代建、政府代建模式。今年上半年,綠城管理的商業代建、政府代建收入佔比分別為74.8%、23%。

一般而言,代建一個專案,綠城管理只需派駐幾個專案經理即可,完全輕資產模式。這種模式的好處顯而易見,在降低風險的同時,還能推動業務快速增長,以及更強的盈利能力。

2017-2019年,綠城管理收入接近翻倍,淨利率分別為25.8%、24.6%、18.6%;同期,綠城(HK:03900)整體業務的淨利潤率則只有6.4%、3.9%和6.4%。

如此一塊“肥肉”,為什麼其他頭部房企都沒有做出名堂,偏偏綠城做到TOP1?這還要從代建模式的特點說起。

代建和建築公司不同,“貼牌”本身意味著產品的溢價力。這是小房企選擇代建的最直接驅動力,將自己的地塊交給大牌房企來開發,之後打上大牌房企的旗號銷售,為的不就是把房子賣出更高價、賺取更高利潤。

在C端市場的品牌溢價是做代建的前提條件,其二是產品力。而在這兩方面,綠城均有其優勢。雖然規模遠不及萬科、碧桂園、保利等,但其品牌口碑卻一點不輸;至於產品力,綠城在業內也一直以高品質、物業一流、綠化考究著稱。

綠城管理更是在招股書中頻繁強調“綠城”品牌、產品力價值對公司的重要意義。

以其海口桃李春風專案為例,根據中國指數研究院,2017年該專案的平均售價約29300元/平米,較相同別墅舊有專案階段的平均售價高出3.9倍,2019年增至37800元/平米,較鄰近區域可比較專案的平均售價高出約18%。專案溢價能力可見一斑。

不過,品牌、產品口碑只是綠城代建業務成功的基礎,畢竟萬科、保利的口碑也不差。綠城代建崛起的核心,還在於其抓住了很好的時間視窗。

2010年,剛坐上行業老二寶座的綠城,放言要在3-5年內超越萬科,並開始激進拿地。令其措手不及的是,“新國十條”、“新國五條”、“限購令”等一系列調控政策密集出臺,中國房地產進入最嚴厲的調控期。

銷售縮水、資金吃緊、負債走高,綠城被逼向輕資產轉型,組建綠城管理公司,成為第一個吃螃蟹的房企。

成立僅3個月,綠城管理簽約的商業代建專案就超過20個。對此,宋衛平曾向媒體表示:“全國比我們房子做得好的最多是一家、半家,不可能是兩家、三家,因為有這個自信,所以我們認為這塊地交給別人做不如交給我們做。”

這話只能聽一半。因為過往10年,房企們壓根沒有心思搞什麼代建業務。2010-2019年,商品房銷售收入由5.25萬億增至16萬億,年複合增速高達兩位數。頭部房企稍微上點槓桿,過往10年的收入、利潤就可以保持年複合20%以上的超高速增長,哪還有動力去做其他業務?

這也給了綠城管理寶貴的擴張機會。2019年,其銷售收入高達664億元,而同期一眾著名開發商首開、萬達等的銷售金額還不到600億元。

綠城管理由此成為行業TOP1。但過度注重代建業務,也讓綠城的開發業務從2010年的第7名,淪落至2019年的20名開外。

/ 02 /

代建,帶不動綠城這個大盤子

2016年新一輪房地產調控開始後,代建行業開始突飛猛進的發展,不斷吸引著新的入局者。

截至2020年7月,已佈局代建業務的品牌房企超過30家,越來越多的房企都想分食代建這塊“肥肉”,競爭開始加劇。

這一背景下,綠城管理選擇用合營的方式來保證收入的高增長。簡單來講,就是綠城管理透過與其他代建公司成立合營公司,開展業務合作最終進行分成。根據招股書,綠城管理一般拿專案管理費的2-3成。

具體到合作模式上,由合作伙伴出人,綠城管理出品牌、體系標準、技術等。其代建模式的轉變,有點類似“直營—加盟”模式,不同的是,綠城管理還要負擔“加盟方”的成本、費用開支。

2017-2019年,綠城管理的收入由101.6億元增至199.4億元,年複合增速達40%,合營公司的收入佔比則由2017年的11.8%,提升至2019年的32%。若不考慮合營給綠城管理帶來的增量,其收入僅由2017年的8.97億元,增長14.7%至2019年的10.3億元。

而2016年至2018年,代建行業的年複合增速卻高達38.3%,綠城管理直營跑輸行業增速。“直營—加盟”的轉變,放大了經營槓桿,保證其收入高增長,但這也嚴重拉低了公司的盈利能力。

2017-2019年,公司的毛利率由56.8%降至44.2%,淨利率則由25.8%降至18.6%。

這主要是因為,“加盟”相比直營,毛利率差距懸殊。以商業代建為例,2019年直營業務的毛利率高達64.5%,“加盟”業務的毛利率只有24.7%。毛利率低不說,綠城管理還要負擔“加盟”業務所產生的費用支出,這導致合營公司2018年、2019年分別虧損2743萬元、1538萬元。

如此也不難理解,綠城管理2017-2019年收入翻倍,2019年淨利潤卻出現了負增長。

表面看,代建業務的盈利能力遠超開發業務,但綠城為了規模犧牲了利潤。2019年,代建業務收入佔綠城銷售收入的1/3,淨利潤佔比卻不足1/10。

長遠看,即使代建行業規模還會進一步擴張,但在頭部房企紛紛入局,以及行業整體規模有限的背景下,靠代建業務拉動綠城中國的業績增長,顯然不大現實。

這一點綠城看得很清楚。因此,2017年發力合營模式,向代建業務要規模的同時,綠城又開始發力開發業務。

根據其財報資料,2017—2019年每年拿地金額均為2016年的3倍,今年前6個月拿地金額更是達到2019全年拿地金額的68%。

此外,綠城中國2019年、2020年上半年,在房地產行業銷售規模滯漲的背景下,公司銷售金額逆勢發力,分別同比增長29%和22.7%。

代建“靠不住”,當下的綠城又不得不回到“老路”上來。

/ 03 /

房企轉型,

“醉翁之意不在酒”

房企轉型有多難?看看綠城就知道了,10年把代建幹到行業老大,如今也不得不“重”裝上陣。

綠城遇到的坎,大多數房企也很難躲過。在行業銷售額超過16萬億的背景下,轉型豈會如此容易?

這兩年,規模見頂成了房企們繞不開的話題,同時也把它們的股價死死摁在地上。根據中證房企指數顯示,房地產板塊指數在近6年的底部震盪,市盈率在今年11月30日更是跌至歷史低點8.2倍。

地產股成了投資人口中的“三傻”之一,房企們開始言必稱轉型,文旅、造車、智慧機器人,還有養豬,涉獵五花八門,為的就是尋找新的業績增長點。但從現有的資料來看,真正幹出成績的房企寥寥無幾。

當下來看,最有可能做出成績的便是商業地產及新能源汽車。因為這兩塊業務“先輩們”都已趟出了路,也都是萬億、甚至十萬億的市場。但房企不管是做商業地產還是造車,似乎都變了味。

以新城控股(SH:601155)為例,2019年公司商業地產出租、管理業務的毛利潤為27.3億元,公允價值計量的投資性房產價值為492.6億元,商業地產的股東權益毛回報率約5.5%,扣除中間費用,商業地產的回報率會更低,甚至虧損。

商業地產運營帶來的持續回報太低,新城比誰都清楚,但依然堅定要做。關鍵就在於其可以依託商業地產拿到便宜的土地。這點從2019年新城房地產開發業務的毛利率為31%,高出同是佈局二三線城市的碧桂園5個百分點便可以看出。

至於新能源汽車,寶能、華夏幸福、雅居樂等房企,先後投入巨資入局。其中,寶能號稱投入超千億,要做成全球規模、實力頭部的車企。11月底,寶能遭到發改委點名,原因是拿地之後遲遲不建廠。

以廣州寶能產業園區為例,2017年拿地時起初規劃投資300億元、產能100萬輛,至今還在“平整土地”。而同期拿地的小鵬汽車,今年6月9日其CEO已經在該工廠透過直播的形式,介紹小鵬P7從衝壓焊裝到總裝檢測的全過程。

據不完全統計,寶能6大城市總的規劃年產能已高達290萬輛,而今年前三季度,國內新能源汽車整體銷量只有73.4萬輛。

顯然,不管是造車還是做商業地產,房企們更多是“醉翁之意不在酒”凡此種種,比起房企轉型維艱,總是難逃“圈地圈錢”的嫌疑。

言必稱轉型的房企,多元化業務何時才能真正進入收穫期?

8
  • 神秘買家6億元拍走,樂視大廈究竟歸誰?
  • 專訪網易影核總經理曹安潔:VR遊戲領域的戰略佈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