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財經>

自2011年以來,中國政策制定部門對小微企業的支援力度不斷加強。伴隨著一系列政策落實推進,中小企業融資難、融資貴問題得到了一定程度的緩解。但小微企業由於自身信用不足、抵質押物相對缺乏、資訊不對稱等原因導致其融資難題未得到根本解決。為化解小微企業融資難問題,供應鏈金融應運而生。所謂供應鏈金融就是商業銀行圍繞供應鏈條上的核心企業,通過管理上下游中小企業的資金流和物流,以核心企業的信用做背書,向核心企業上下游中小微企業提供短期融資服務。供應鏈金融是面向供應鏈所有成員企業的一種系統性融資安排;通過控制核心企業供應鏈相關資訊,消除上下游供應鏈企業資訊不透明現象,降低中小企業風險甄別成本,提升風險控制能力,增大銀行為部分中小企業融資的意願。

一、供應鏈金融發展環境分析

目前供應鏈金融在中國仍處於初步階段,但發展較為迅速,貿易應收賬款、存貨及預付賬款的巨大規模蘊含了中小企業龐大的融資需求;政策層面上多部委相繼釋出了推動供應鏈金融發展的相關政策,實操層面的難點也在逐一破解;金融科技的引入為供應鏈金融的優化與重構注入了新動能;市場、政策和技術三方合力助推供應鏈金融的發展與創新。

資料顯示,2015年中國供應鏈金融市場規模已達11.97萬億元,到了2016年中國供應鏈金融市場規模接近13萬億元,2017年中國供應鏈金融市場規模增長至14.42萬億,2018年至2020年中國供應鏈金融市場規模或將達到17.5萬億、22.18萬億和27萬億左右。

(一)從市場層面看:應收賬款規模持續上升

受世界經濟復甦明顯放緩和國內經濟下行壓力加大的影響,國際國內市場需求總體不足,中國各行業產能過剩問題較為突出,在此背景下,企業應收賬款規模持續上升,回收週期不斷延長,應收賬款拖欠和壞賬風險明顯加大,企業週轉資金緊張狀況進一步加劇。根據國家統計局資料,截至2019年7月末,工業企業應收賬款累計值達16.58萬億元,比2018年年底增長15.69%,大幅高於2018年全年增長幅度的6.38%,其增幅是2014年來的新高;工業企業產成品存貨累計11.76萬億元,增長幅度為8.3%,這二者正是供應鏈金融發展的基礎。鉅額的應收賬款作為商業銀行供應鏈金融產品貸款的潛在抵押品,可以預見未來中國供應鏈金融市場發展前景巨大。

(二)從政策利好角度看:破解實操層面難點

從政策利好角度看,近年來國家高度重視供應鏈金融工作,圍繞供應鏈金融發展問題國家各部門都制定出臺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將供應鏈金融作為金融領域改革的重要內容。

自2017年以來,多部委相繼釋出了推動供應鏈金融發展的相關政策,實操層面的難點也在逐一破解。其中,2017年6月上海證券交易所釋出《企業應收賬款資產支援證券掛牌條件確認指南》,對應收賬款作為基礎資產的資產支援專項計劃進一步提出規範性的要求,與解決中小企業融資難,促進中小企業去高效融資的導向是一致的;2017年10月國務院辦公廳印發了《關於積極推進供應鏈創新與應用的指導意見》,要求推動供應鏈金融服務實體經濟;2017年11月中國人民銀行明確了應收賬款轉讓登記參照質押登記辦理,修改完善應收賬款定義,滿足金融機構目前已開展的應收賬款質押融資業務創新需要;2018年商務部等8部門印發了《關於開展供應鏈創新與應用試點的通知》,提出推動政府、銀行與核心企業加強系統互聯互通和資料共享。政策在供應鏈自身發展的道路上給予了“強勢的助攻”;2019年7月,銀保監會發布《中國銀保監會辦公廳關於推動供應鏈金融服務實體經濟的指導意見》,旨在規範供應鏈金融業務發展,鼓勵業務創新。

與此同時,在資金層面上,國家打造寬信用環境鼓勵資金下沉到實體經濟中,尤其對於小微企業的信貸扶持力度較強。2019年以來,1月央行普惠金融定向降準釋放資金約4500億,4月降準置換MLF後新增投放的4000億資金被要求用於小微企業貸款投放,6月的定向降準也有2000億用於小微企業,三次合計約為1.05萬億。2019年一季度二季度,小型企業貸款需求均跨越70線,創2015年來新高;銀行貸款審批指數跨越50線,顯示銀行貸款環境轉向寬鬆。定向寬鬆貨幣政策為供應鏈金融助力小微企業融資掃清了資金上的阻礙。

供應鏈金融實操政策的大力支援以及國家貨幣政策環境的支撐,將打通供應鏈金融快速發展通道。

(三)從技術層面看:科技優化重構供應鏈金融新動能

金融科技的引入,為供應鏈金融的優化與重構注入了新動能。通過大資料、雲端計算、區塊鏈、物聯網等技術,解決了供應鏈協同管理關鍵問題,打破傳統金融機構對核心企業信用以及對抵押擔保的依賴,將中小微企業真正納入到供應鏈金融的體系中,銀行原有的“銀行——企業”的信貸模式被打破,逐漸形成“銀行+核心企業+上下游供應商”的鏈式信貸模式,利益相關者的數量大幅增加,銀行的業務流程長度和複雜程度大幅增加。大資料、區塊鏈、人工智慧及物聯網等金融科技技術水平能夠實現供應鏈鏈條上相關信貸企業的海量資料支撐,將以往無法使用的經營行為資料變成可用的信用資料,從而實現對潛在信貸企業的挖掘、豐富業務場景以及對信貸風險的防控等,最終實現金融對實體經濟的精準滴灌式輸血。

1.運用大資料技術描繪企業間的交易鏈、刻畫產業鏈、識別供應鏈

從技術支援角度看,在人工智慧與大資料技術驅動下,供應鏈產業鏈條中的資金流、物流、資訊流等已實現資料化,通過對企業的精準畫像,實現對企業上下游關係、關聯關係、交易關係和合作關係的精準把控,既增加了銀行挖掘信用資訊的廣度、深度,又省去以往人工線下識別的資金和人力成本,較好地保證了貿易背景的真實性,提升了風險防控的有效性。

2.區塊鏈技術解決供應鏈各參與方資訊不對稱的問題

雖然供應鏈金融模式能夠使商業銀行獲得企業部分交易資料,但銀企資訊不對稱、企業資訊不真實的問題仍然沒有完全解決。而以區塊鏈技術為底層的供應鏈金融解決方案能確保資料可信、互認流轉、隱私保護,解決供應鏈上存在的資訊孤島難題,釋放核心企業信用到整個供應鏈條的多級供應商,提升全鏈條的融資效率,降低業務成本,豐富金融機構的業務場景,從而提高整個供應鏈上資金運轉效率。

3.“物聯網+大資料”技術解決貨質押業務中押品監管的痛點

運用物聯網技術對倉儲環境進行升級改造,幫助銀行及時掌握押品當前狀態,可以及時觸發風險預警,並防範重複抵押風險。銀行對通過物聯網技術收集到的資料進行大資料分析與模型計算,可以智慧地識別和評估當前押品的狀態與價值。

4.產業網際網路衍生更高效供應鏈金融

過去的供應鏈金融服務物件很窄,由於與產業鏈割裂,最多觸達核心企業的一級供應商,而真正需要融資的二級、三級往上的供應商仍很難實現。目前中國的產業網際網路化已經進入下半場,近幾年企業交易的電子化和網際網路化催生出大量經營類資料。這些資料可以被金融所挖掘和利用,從而衍生出更高效、更便捷的供應鏈金融服務,供應鏈金融可以實現精準投放滴灌式輸血實體經濟。

二、中國商業銀行供應鏈金融發展模式及業務種類

(一)商業銀行供應鏈金融業務模式

中國供應鏈金融的發展起源於商業銀行,從“1+N”的供應鏈融資模式開始,金融科技成為供應鏈金融模式變化的核心驅動力,推進供應鏈金融發展模式從線下到線上,從物聯網到互金平臺,未來有不斷的向智慧型供應鏈金融轉型升級的趨勢。

(二)商業銀行供應鏈金融主要業務種類

目前中國商業銀行開展的供應鏈金融業務形態主要有應收賬款融資、庫存融資、訂單融資、預付款融資,其中應收賬款融資業務比例最高。據中國人民大學中國供應鏈戰略管理研究中心調研資料顯示,2018年有60%的供應鏈金融服務企業開展了應收賬款融資;其次為訂單融資,開展比例為39%;預付款融資開展比例為38%;此外,有32%的企業開展了存貨質押融資;26%的企業開展了純信用貸款融資業務;而依託核心企業開展的上游擔保融資業務比例為24%。商業銀行更加青睞以應收賬款融資的方式開展供應鏈金融業務的原因在於:(1)以應收賬款為直接還款來源,相對於訂單融資、庫存融資不涉及貨物的發出及分銷,從流程和時間上風險更容易確定;(2)業務圍繞核心企業開展,核心企業整體信用資質更高。

三、商業銀行供應鏈金融佈局現狀

隨著網際網路對傳統金融行業的滲透,供應鏈業務轉型升級,商業銀行可以深度介入到整個供應鏈中,並逐漸將其納入自身的市場定位和競爭策略體系,產品設計、風險控制和營銷模式也逐漸成形。傳統國有大行加速佈局,股份制銀行如中信銀行、光大銀行、民生銀行、華夏銀行、浙商銀行等也開始發力供應鏈金融業務,此外,多家城商行也開始將供應鏈金融作為重要業務予以推進。

(一)大型銀行

大型銀行方面,六大行均已涉及供應鏈金融產品。其中中國銀行在汽車、電子通訊、裝備製造、軍工、醫藥等行業開展應用,建設銀行產品體系涉及應收賬款融資、金銀倉、動產質押融資、訂單融資、動產質押融資等十餘個供應鏈融資產品,農業銀行以農商係為主,交通銀行主要圍繞汽車及其他各行業核心企業。

(二)股份制銀行

股份行方面,中信銀行、光大銀行、民生銀行、華夏銀行、浙商銀行等均發力供應鏈金融業務,且各自按照其業務特點開展供應鏈金融產品。平安銀行推出SAS供應鏈應收賬款服務平臺,中信銀行和浦發銀行加速在汽車領域的產品開發,浙商銀行在湧金票據池、湧金資產池、湧金出口池基礎上開展產品佈局,光大銀行的“Sunny供應鏈”在汽車,工程機械、鋼鐵、電信等方面得到廣泛運用,招行電子供應鏈金融業務在汽車、鋼鐵、醫藥、家電等行業得到深入應用。

(三)城商銀行

城商行方面,上海銀行推出“上行e鏈”線上供應鏈金融服務平臺,北京銀行佈局供應“e商融”助力大宗商品交易平臺,江蘇銀行打造“智盛交易銀行”品牌。

(四)網際網路銀行

網際網路銀行如微眾銀行、蘇寧銀行、網商銀行等亦在供應鏈金融業務上有所佈局。微眾銀行的供應鏈金融平臺囊括了核心企業和鏈屬企業(供應商),主營線上應收賬款管理、轉讓及融資,外加部分財務管理。與此同時,微眾還提出了由微眾提供基層技術,與城商行合作開展業務的“銀銀合作”模式。蘇寧銀行在2017年上線基於區塊鏈的國內信用證資訊傳輸系統(BCLC系統),利用該系統向中信銀行開出首筆國內信用證業務,2019年5月,蘇寧銀行通過“貨易融”產品以倉儲飲料為質押,實現供應鏈融資服務,同時其區塊鏈+物聯網汽車庫融平臺,以及區塊鏈+物聯網3C商品監管平臺也已提上釋出日程。

四、商業銀行供應鏈金融發展建議

隨著網際網路、區塊鏈技術的加速發展,未來通過金融科技,藉助“大資料+AI+區塊鏈”打造透明供應鏈,通過穿透式的監管科技有效監控企業的資訊、資金,發展供應鏈金融,銀行將創新出不同的供應鏈金融模式,實現差異化發展。大型銀行和股份行供應鏈金融業務更有優勢,利用供應鏈拓展其擁有的優質信貸客戶資源的上下游延伸,城商行注重在細分領域產業鏈的金融服務開發,網際網路銀行更注重運用網際網路技術優勢,通過發展線上供應鏈金融業務以及和城商行進行合作的模式進軍供應鏈金融領域。綜合來看,銀行還需要採取以下措施繼續推進供應鏈金融業務的發展。

(一)加強模式、產品的創新

商業銀行需要加強對商業銀行供應鏈金融運轉方式與產品層次的創新。一方面各個商業銀行應該對主要的融資模式進行衍生與優化,不斷開拓新的業務運轉方式;另一方面各個商業銀行應該加大其供應鏈金融產品的差異化競爭。一是商業銀行應充分了解其所提供的融資行業及其供應鏈鏈條上相關企業的具體融資需求,對產品進行精準的開發;二是商業銀行供應鏈金融不能僅僅侷限於某一生產階段的融資需求,而是提供“一條龍”式的、全面的融資服務。

(二)培養專業人員,設立專業部門

首先,商業銀行應該加大對專業人員的引進力度。即商業銀行在招聘的過程中,要善於發現相關的專業人員;其次,商業銀行應該加強對相關人員的專業培訓。即商業銀行要為相關專業人員提供更多的學習專業知識的機會,如對這些人員進行在職培訓、學習實踐等;最後,中國的商業銀行應該在銀行內部設立能夠與供應鏈金融完美對接的部門,組織專業的人員研究、實踐銀行供應鏈金融。

(三)提高風險管控能力

商業銀行開展供應鏈金融業務最重要的是要能夠有效地管控供應鏈金融業務執行中的風險。提高商業銀行供應鏈金融風險管控的能力需要從兩個方面入手:一方面,商業銀行要對供應鏈金融的相關主體進行准入管理、風險評估。首先,商業銀行要對鏈條上核心企業的經濟實力、信譽狀況進行全方位的調查與剖析;其次,由於供應鏈鏈條上的風險是可以傳染擴散的,所以商業銀行不能忽視對中小融資企業的分析與審查;最後,針對第三方監管方,商業銀行應該逐漸建立能夠對物流企業進行調查、剖析、監管與評價的專門體系,嚴控質押物的接收和轉讓風險。另一方面,商業銀行要對供應鏈金融業務運轉過程中的風險進行管控。即商業銀行要對供應鏈金融運轉過程的各個環節(如貸前、貸中、貸後環節)嚴加管控,儘量減小風險發生的可能性。

(四)加強金融科技運用能力

金融科技的運用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緩解商業銀行供應鏈金融存在著的信譽資料缺失、風險控制難度大和相關主體不易協調等問題,所以商業銀行要加強對金融科技的運用能力。首先,商業銀行要對典型的金融科技有所了解,同時要培育能夠真正掌握金融科技的專業人員;其次,商業銀行應該尋找供應鏈金融與金融科技相契合的方面,利用金融科技化解供應鏈金融在實踐中的問題;最後,商業銀行應該運用金融科技建設供應鏈金融資訊的網鏈結構,使其資訊網路系統全面覆蓋與其相關的主體,加強金融科技、網路資訊科技對供應鏈金融鏈條上相關資源的有機整合。

最新評論
  • 神秘買家6億元拍走,樂視大廈究竟歸誰?
  • 中國下一個“深圳”,成都、武漢落榜,這4座城市最被看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