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最大城市群誕生。
近日,長三角城市經濟協調會召開,會議通過了《關於吸納蚌埠等7個城市加入長三角城市經濟協調會的提案》,黃山、蚌埠、六安、淮北、宿州、亳州、阜陽7個城市加入協調會。
這意味著,安徽全部地市正式“入長”,長三角再度擴容。
自此,上海、浙江、江蘇、安徽三省一市41個城市,全部納入長三角一體化範疇。
從最初的15個城市到現在的41個城市,長三角終於坐實了中國最大城市群之名。
01沒有一個城市群,能像長三角覆蓋範圍如此之廣。
最早的長三角,只有上海、杭州、南京、蘇州、無錫、寧波等15個主要城市,主要位居江浙滬三省,以上海為中心,構成環滬城市群。
2016年,長三角城市群規劃獲批。安徽合肥、蕪湖、馬鞍山、銅陵、安慶等城市獲得“入長資格”,長三角擴大到26城。
2018年以來,隨著長三角一體化上升為國家戰略,銅陵、安慶、蚌埠、阜陽等安徽城市全部納入長三角範圍,長三角最終擴容到三省一市41個城市,與古時的江南省高度重合。
上海
江蘇:蘇州、南京、無錫、南通、常州、徐州、鹽城、揚州、泰州、鎮江、淮安、連雲港、宿遷。
浙江:杭州、寧波、溫州、紹興、台州、嘉興、金華、湖州、衢州、麗水、舟山。
安徽:合肥、蕪湖、馬鞍山、安慶、滁州、阜陽、蚌埠、宿州、宣城、六安、亳州、銅陵、淮南、淮北、池州、黃山。
這41個城市所組成的長三角,面積僅佔國土面積的3.7%,但總GDP高達21.1萬億,人口合計2.25億人,資金總量42.79萬億,分別佔全國的23.6%、16.15%和23.45%。
與之相比,京津冀一省兩市總GDP為8.51萬億,粵港澳大灣區11城總GDP為10.87萬億。
所以,說長三角是中國最大城市群,並不誇張。
02大灣區、長三角、京津冀,誰是最強城市群?
從人均GDP來看,大灣區人均GDP高達15.2萬元,京津冀7.55萬元,長三角傳統26市人均GDP10.8萬元,而全域41市人均GDP為9.38萬,大灣區明顯勝出一籌。
從城鎮化率來看,大灣區超過80%,而長三角三省一市整體城鎮化率為67.2%,京津冀為65.8%,大灣區同樣更勝一籌。
從外資企業、國內上市企業和金融公司佔比來看,長三角明顯更勝一籌。上海的外資企業、金融企業在全國都是首屈一指,而上海、杭州、南京、蘇州的上市企業都相當突出,只有安徽相對較弱。
從城市夜晚燈光圖來看,大灣區和長三角融合度較高。大灣區11市基本連成一體,城市邊界幾近消失,長三角核心區基本連成一片,但江浙滬與安徽之間還存在一定的空白地帶,而京津冀在河北還有大量的空白地帶。
可見,長三角雖然擴容到全域41個城市,但並非所有省份之間都有密切聯絡,城市與城市之間也並非都形成頻繁互動,這些區域之間的產業轉移,或許並非如想象的那般密切。
不過,即便如此,能躋身長三角,本身就是一種政策取向。
以安徽而論,安徽整體躋身長三角,則是安徽向東發展的訊號。
在區域規劃上,安徽屬於中部六省之一,且在“中部崛起”的戰略範疇之內,合肥也往往與武漢、鄭州、長沙、南昌、太原等城市進行比較。(參閱《高層定調,“中部崛起”號角再響!》)
事實上,安徽東部的蕪湖、馬鞍山等城市一直都在南京都市圈的輻射範圍之內,而合肥與江浙滬之間的聯絡同樣更為密切,這一次安徽集體躋身長三角,將這一發展趨勢推向前臺。
這就是長三角一體化的意義,不在於當下的收穫,而在為未來尋找發展方向。
03相比龐大的城市群,都市圈無疑更有現實影響力。
在長三角城市群規劃中,長三角被劃分為六大都市圈:上海大都市圈、杭州都市圈、蘇錫常都市圈、南京都市圈、合肥都市圈、寧波都市圈。
在這六大都市圈裡,上海、杭州、南京、蘇錫常均屬於發達型都市圈,合肥、寧波則屬於崛起型都市圈。
當然,這六大都市圈並非涇渭分明,而是相互重疊: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上海大都市圈的輻射範圍涵蓋蘇錫常和寧波,南京都市圈與合肥都市圈在安徽滁州,蕪湖,馬鞍山等城市也形成競爭關係。
嚴格來說,長三角城市群主要有上海大都市圈、杭州都市圈、南京都市圈和合肥都市圈四大圈層。 毫無疑問,上海大都市圈是龍頭。
上海大都市圈包括上海、蘇州、無錫、南通、寧波、嘉興、舟山、湖州在內的“1+7”城市,2018年GDP達9.1萬億元,常住人口6597萬,上海、蘇州、無錫、寧波4市GDP均躋身萬億俱樂部。
可以說,上海大都市圈是中國第一大都市圈,無論是綜合實力還是發展潛力,均超過廣佛肇都市圈、深莞惠都市圈以及北京都市圈。
上海大都市圈發展相對成熟,城市和產業外溢效應均十分突出。目前蘇州與南通的上海第三機場之爭,體現的就是都市圈的外溢效應。而上海人在崑山、嘉興等地的大舉置業,則是居住外溢的體現。
與上海大都市圈相比,杭州都市圈和南京都市圈不相上下。
杭州都市圈包含杭州、嘉興、湖州、紹興、衢州、黃山6市,2018年常住人口2621萬GDP2.9萬億元。
這其中,嘉興、湖州、紹興等地產業與杭州高度協同,不少產業均受惠於杭州的電子資訊產業和電子商務產業,這同樣成為都市圈溢位效應的體現。
04南京都市圈與合肥都市圈重合城市較多,雙方既有競爭又有合作。
南京歷來有“徽京”之名,因而南京都市圈的勢力範圍蔓延到安徽境內,成為全國為數不多的“跨省都市圈”之一。
南京都市圈包括八大城市:除了江蘇本省的南京、鎮江、揚州、淮安之外,還有安徽的四個城市:蕪湖、馬鞍山、滁州、宣城。
同樣,這四大城市,基本也都在合肥都市圈的輻射範圍之內。
然而,從交通通達性來看,南京與馬鞍山、滁州的高鐵最短執行時間只有20分鐘,到蕪湖也僅有半個多小時,交通通達性明顯超過合肥,這也導致南京相對於合肥的巨大吸引力。
同樣,南京經濟實力整體上優於合肥。
南京2018年GDP高達1.28萬億,是合肥的1.6倍。人口規模843萬人,比合肥多了35萬人。資金總量3.45萬億,是合肥的2.2倍。一般公共預算1470億元,是合肥的兩倍左右。
不過,合肥發展相當迅猛,未必沒有一較之力。
從2008年到2018年,合肥經濟總量增長3.7倍,財政收入增長4.2倍,本外幣存款額增長4.9倍,在二線城市中遙遙領先。
更關鍵的是,在“八縱八橫”的高鐵時代,合肥成了米字型樞紐城市,擺脫了過去交通區位弱勢的尷尬。
而過去幾年間,合肥的新型顯示、積體電路、家電產業、汽車製造等產業發展迅猛,未來有望惠及到都市圈城市之內。
05長三角一體化,已經上升為國家戰略。
前不久的高層會議明確指出,中心城市和城市群正在成為承載發展要素的主要空間形式。可見,大城市時代已經到來,長三角極其中心城市將會獲得強大的戰略加持。
其一,上海,過去是未來仍將是長三角的最大龍頭。
上海的城市地位之高、全國影響力之大、在長三角的核心驅動力之強、輻射範圍之廣,在一線城市裡幾無挑戰者,更不用說二線城市。
要知道,上海的強大不僅在於自身,更在於將蘇州、無錫、寧波等納入輻射圈的上海大都市圈,這是上海在長三角的核心“勢力範圍”,也是上海藉以影響長三角的關鍵所在。
其二,長三角幅員廣闊,每一箇中心城市和都市圈都有自己的“勢力範圍”。
杭州、南京、合肥三大省會,杭州都市圈、南京都市圈、合肥都市圈這三大都市圈,都能在自己的“一畝三分地”獲得強大的虹吸效應,同時也能不斷產生巨大的溢位效應。
就短期而言,都市圈內將會形成1小時交通圈,高鐵、城軌、地鐵將從中心城市向都市圈內延伸。就中長期而言,產業、人口都將從中心城市向都市圈內城市溢位,從而實現區域協調發展。
其三,長三角幾大中心城市既有產業互補,也存在產業競爭,如何合作共贏、協同創新是關鍵。
其中,上海金融業、汽車製造業和裝備製造業首屈一指,杭州網際網路、電子資訊和數字經濟產業優勢突出,蘇州擁有電子、裝備、冶金等支柱產業,南京以電子、石化、鋼鐵、汽車為支柱產業,合肥的顯示產業、家電產業優勢明顯。
這些產業中,金融、數字經濟和高階製造業面向未來,機械、鋼鐵、冶金等傳統產業則面臨轉型升級,汽車、家電容易受經濟週期的影響。
顯然,誰擁有的高新產業最多,誰的產業結構越“新”,誰就能在經濟新週期中保持強大韌性,進而提升在都市圈、城市群乃至整個區域的影響力。
-
1 #
-
2 #
連安徽安慶都算長三角,看來四川雲南乃至拉薩遲早也會加入長三角的
-
3 #
真正的長三角城市,上海,杭嘉湖,寧紹,蘇錫常,南通
-
4 #
應加上江西十五市,福建十二市
-
5 #
江浙滬皖,粵港澳,京津冀,三大城市群是中國的三大經濟高地。
-
6 #
又畫了一個餅?還很大?
-
7 #
最大城市群在環渤海
-
8 #
以後就叫長江城市群,從上海到成都
-
9 #
馬上要變成八角了
-
10 #
商合杭高鐵通的好可為啥商丘那麼不受歡迎,亳州阜陽都輪到了,留個角落剩個商丘沒畫進去
-
11 #
再擴張,我們湖北東部也是長三角了
-
12 #
江蘇省會南京對蕪湖蚌埠比對蘇北好!有人否認嗎?
-
13 #
不叫城市群,應該叫三省一市地區
-
14 #
長三角41個市20萬億,粵港澳11個市10萬億?
-
15 #
這不是中國最大城市群,中國最大的城市群是中國全部城市群
-
16 #
最初的長三角沒有南京,僅上海,蘇錫常和南通,杭嘉湖和寧紹10個城市。第二次擴容才有南京揚州和舟山
如此一來,山東南部、江蘇北部和安徽北部就成了貧困區域啦,中原腹地有些落後啦,不能把所有寶都押在長三角吧?多關注關中、中原和成渝經濟區、武漢城市群等中西部吧,這些地方崛起了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也就不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