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財經>

中國管理全球論壇 徐少春個人號

導讀

11月8日,第十屆中國管理·全球論壇上,香港創業創新研究院聯合創始人、院長曹仰鋒,金蝶集團董事會主席兼CEO徐少春,白象集團董事長姚忠良,九如城集團創始人談義良、深圳光峰光電CEO薄連明等產業網際網路實驗室成員共同釋出了《2020年產業網際網路白皮書》。同時,曹仰鋒博士還分享了他對產業網際網路未來發展的解讀和思考,本期特別推薦給您。

影片《產業網際網路將重塑新管理》

2020產業網際網路——“五新變革”

《2020年產業網際網路白皮書》提煉了五個維度。我們發現,今年網際網路和產業的融合的時候,企業在不斷重塑自己的使命。因此我們將五個維度命名為,“新使命”、“新引擎”、“新產業”和“新管理”以及“新生態”。

新使命

什麼是“新使命”?“連線”這個詞不僅在字面上利於理解,在商業模式上也是這樣。產業網際網路有三個連線力,第一是人人互聯,第二是人物互聯,第三是物物互聯。將“連線”融入到新的商業當中去,連線賦能是非常重要的。產業網際網路更多是面向B端企業,所以說降本增效依然是一個非常大的挑戰。這也是產業網際網路能夠幫助傳統企業進行降本增效的一個重要途徑。還有一點是價值經濟,尤其是對資料的充分挖掘。

亨利·明茨伯格教授講的一點非常好,“我們既要關注大資料,還要關注小資料。”因為小資料的維度非常豐富,對使用者行為的描述也更為深刻。我們發現,在華為近幾年的轉型中,對自己的使命有了新的認知。尤其是2018年以來,華為除了賦能很多行業之外,也在賦能轉型後提出新的使命——“連線萬物”。

新引擎

第二點是關於產業網際網路新的引擎。2000年至今,依託消費網際網路對管理模式的影響,誕生了諸多的大型網際網路公司。產業網際網路也在極速融入我們商業模式、產業模式、管理模式當中,成為新的引擎。我們發現產業作為“聯結器”的作用在不斷被擴大。很多機構預測,2025年有數百億臺智慧裝置會互動,機器與機器之間進行智慧的連線。此外,產業也起著“加速器”的作用,傳統產業一旦與產業網際網路融合,便可以以極快的速度助力轉型,成為企業轉型的一個“加速器”。

我們選擇了阿里巴巴集團下的新智慧製造平臺——犀牛,作為一個案例。犀牛的定位是一個產業數字平臺,它首先從服裝行業入手,打通從B端到C端的全產業鏈。這是阿里巴巴在踐行“五新戰略”,作為“新制造”的一個重要戰略部署。

新產業

第三個方面,產業網際網路誕生了一些新的產業,我們叫“新產業”。傳統的產品、傳統的商業模式在與新的技術融合後,可能會誕生一些新的產業。

海爾在2020年開始邁向新的戰略,這個戰略張瑞敏先生定位為“黑海戰略”。很多人說聽過“藍海”和“紅海”,沒有聽說過“黑海”。“黑海”最大的不同是什麼呢?戰略思考的邏輯發生了變化。

“紅海戰略”和“藍海戰略”是在戰略行動上找出差異化與成本之間的平衡,找出一些新的價值點。“黑海戰略”指的是以構建生態系統為核心戰略目標的新戰略模式。張瑞敏先生認為,網際網路時代要從傳統的以產品為核心逐步走向“平臺+生態”的模式,因此將它定義為“黑海戰略”。

新管理

第四個方面我們觀察到,產業網際網路會重塑新的管理。從管理學一百多年的發展來看,推動整個管理學進步有兩個非常重要的力量,其中一個便是技術的變革。產業網際網路作為一個技術的綜合,它融入了5G技術,融入了物聯網的技術,融入了區塊鏈的技術,這些對管理都有著很重要的重塑作用。戰略管理、運營管理和組織管理在未來可能都要逐步重塑。

在戰略管理上,不同的學者有著不同的劃分方法。有的人提出“戰略4.0”。1.0是產品,產品核心的策略是價效比最優;2.0是解決方案;3.0是平臺戰略,4.0是生態戰略。我認為,未來在企業的整個大生態當中,可能會形成一個架構叫“平臺+專業化”企業,或者叫“平臺+隱型冠軍”。平臺的聚合能力越來越強,在生態系統當中專業化公司的定位也越來越清晰,形成了類似德國、北歐的隱形冠軍。

很多企業說,我不想做“隱形冠軍”,沒名不行。“隱形冠軍”的核心不是“隱形”,而是專業化的定位。他們的特點是在戰略上聚焦核心資源,以“一公里寬”、“一百公里深”的戰略邏輯,在某一個細分市場做到全球領先。在這個生態系統當中,專業化定位越明確,就越容易形成價值的連線口。

在運營管理上,很多人都深有體會,今年很多企業都從線下走到了線上。整個管理模式從傳統的線下變成線上,其實是一個很重大的衝擊。搬到線上以後,傳統管理模式怎麼評估,績效的問題、任務分配的問題等等,都取決於管理任務的顆粒化。

有的人可能會聯想到“泰勒主義”(弗雷德裡克·泰羅創造的一套測定時間和研究動作的工作方法),但是這個泰勒主義前面有一個定語叫“數字泰勒主義”。一百多年前,泰勒試圖把任務非常細分。在今天,我們需要注意的一點,傳統的管理對我們來說,不管是績效問題、激勵問題都可能面對著非常大的挑戰,包括組織的“韌性”。“韌性”對企業而言是如何在不確定的環境當中保持可持續性增長。

“韌性”是在危機當中快速成長,正如丘吉爾所說,你能不能抓住危機帶來的機會。我個人的觀點是,危機對許多企業來說確實不是機遇,而是災難。為什麼?“韌性”的培養是需要“長期主義”和長週期的,機會主義導向的企業不可能有過強的組織韌性。

新生態

最後一個是“新生態”的問題。生態這個概念來自於自然系統。很多企業家讀達爾文的著作,他們發現在自然的系統當中,生態中各方資源能夠互利共生,我們是不是可以從生態系統的角度進行借鑑。我們發現,網際網路對新生代有非常大的促進作用。如何構建數字化的平臺,如何構建數字化的模式以及以數字賦能為核心的產業生態,成為了需要思考的問題。

13
  • 神秘買家6億元拍走,樂視大廈究竟歸誰?
  • 全球44家燈塔工廠全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