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財經>

在“基金賺錢、基民不賺錢”口號下,浮動管理基金應運而生,並以“固定管理費+業績報酬”的收費模式將基民與基金公司利益捆綁。然而平穩的業績和短則一年、長則三年的鎖定期背後是基金公司“收割”基民,同時亦變相“旱澇保收”!

12月21日,華泰柏瑞景氣回報基金開放日常贖回業務。資料顯示,華泰柏瑞景氣是證監會去年年底首次獲批的浮動管理費基金之一,成立於2019年12月18日,截止2020年12月18日,實現收益率49.75%。

華泰柏瑞景氣回報基金是首獲批的六隻浮動管理基金之一,該基金業績表現不僅遜色於其他5只同類基金業績,相比傳統的固定費率基金,其業績表現也並不出色,在1010只基金中僅排名511。事實上,浮動管理基金整體的表現也不盡如人意。

為了更好地激勵基金管理人,監管層自去年年底開始獲批將基民與基金公司“利益捆綁”的浮動利率管理基金,然而一年過去了,對比固定費率基金,首批浮動利率管理基金的整體業績並不出色,且業績呈分化狀態。

與此同時,在今年市場行情向好下,浮動利率管理基金的“固定管理費+業績報酬”收費模式亦讓基民交了不少“智商稅”。

此外值得關注的是,此次獲批的六隻基金均設定了至少一年的封閉期,這意味著即便虧損,鎖定期下基民無法贖回,基金公司依舊收取管理費,不為變相的“旱澇保收”。

首批浮動管理基金業績平平下不乏“智商稅”

事實上,國內首隻浮動管理費率基金髮行於2013年,彼時沒有明確的指引指導。隨後2016年3月,受2015年極端市場行情及業內出現隨意提取業績報酬亂象等因素的影響,浮動管理費率基金被暫緩審批,2017年後無產品透過審批。

直至2019年11月21日,監管部門重新啟動對此前暫停的浮動管理費率基金的審批。

2019年12月18日開始,華安基金、華泰柏瑞、國泰基金、富國基金、中歐基金、興全基金六家公募獲准發行的“首批浮動管理費基金”陸續入市。

截至今年12月18日,首批六隻浮動管理基金運營恰滿一年,據Choice顯示,六隻浮動管理費基金中,有3只基金的年內收益率低於50%,其中業績最低是富國基金旗下的富國阿爾法基金,今年以來收益率僅40.37%,排名694/1010,業績最高的為興全社會價值基金,收益率為69.44%。

值得一提的是,不僅六隻基金業績表現分化,相比傳統的固定費率基金,浮動基金管理費基金的整體業績表現並不出色。據統計,今年以來收益率達80%的基金高達上百隻且均為傳統的固定費率基金。

與此同時,多隻浮動管理費基金的年內收益率還跑輸同一基金經理管理的其他的傳統固定費率基金。比如王培管理的中歐創新成長靈活配置基金A和中歐行業成長混合基金今年以來的收益率分別為60.27%、56.85%,而他管理的浮動管理費基金(中歐啟航基金)的收益率僅為44.99%。

另值得關注的是,在今年市場結構向好的情況下,浮動管理費率基金的基民也向基金公司交了不少“智商稅”。

據悉,首批6只浮動管理費基金採用“固定管理費+業績報酬”收費標準,在0.8%的固定管理費率基礎上,如果基金的年化收益率超過8%,再對超過8%的部分收取20%的業績報酬。

這就意味著,這種浮動管理費用基金年化收益率15.5%時,管理費與傳統基金相同,超過這個收益率時,買傳統基金更划算。

而長期年化收益率超過15%甚至20%的基金經理在許多大中型公司不在少數,那麼8%這樣的低門檻條件下,基民將向基金公司繳納更高的管理費用。

資料顯示,謝治宇過去十年間的年化收益率達到20%,以此計算,封閉期三年結束後,如果基民選擇贖回該基金,那麼基金的浮動管理費率就達0.8%+(20%-8%)*20%=3.2%,遠超固定管理費基金1.5%的管理費率。

據最新一期資料顯示,截至今年上半年末,興全社會價值三年持有期混合的管理人報酬分別高達1230.96萬元,與此同時規模最小的國泰研究精選兩年持有期混合的管理費約為334.9萬元。

鎖定期下的浮動管理基金:變相的“旱澇保收”

一直以來,即便產品業績虧損,基金公司仍收取高額管理費,這種“旱澇保收”模式不乏遭詬病。

資料顯示,2018年A股走勢相對弱勢,公募基金整體虧損達1229億元,其中權益類基金幾乎全軍覆沒,均錄得負收益。指數基金、普通股票基金平均虧損分別達25.73%、24.48%,混合基金平均業績虧損14.22%。

但2018年公募基金共獲取管理費收入仍高達610.94億元,較2017年的550.51億元同比增長10.98%,支付給銀行的託管費同比增長11.77%。

在此情況下,為解決公募基金固定管理費率一直被詬病的“旱澇保收”問題,浮動管理費率基金誕生並將管理費與基金管理人的業績掛鉤,以冀激勵基金經理做出更好的業績,向私募基金學習激勵機制,留住人才。

不過值得注意的是,首次獲批的6只基金均設定了1-3年“持有期模式”,這種模式是基金業內近年來的創新型品種,採用封閉運作的模式,目前選擇這種模式的基金產品並不多,尤其是在權益類產品中更為少見。

具體來看,華泰柏瑞申報的是1年持有期產品,華安、富國和國泰申報的是2年持有期產品,中歐和興全申報的為3年持有期產品。

而以華泰柏瑞的收費標準為例,募集說明書顯示,該基金是“固定+浮動管理費”收費模式,其中固定管理費每日計提,逐日累計至每月末,按月支付,這意味著浮動管理費率模式仍然無法避免在收益受損的情況下仍要收取管理費的公募盈利模式,且基民在鎖定期不能贖回,不為變相的“旱澇保收”。

按照目前華泰柏瑞景氣回報的收益率計算,其管理費為0.8%+(49.75%-8.35%)*20%=9.15%,由於管理費是按日淨值計提,也就意味著管理費最後將高於9.15%。

與此同時,雖利益捆綁,激勵基金管理人,但鎖定期限制下虧損依然可收取管理費,激勵效應顯然不大。

降費成行業趨勢,浮動費率基金優勢弱化

今年以來,權益市場火爆並點燃了新基金的發行。據統計,截至12月16日,新基金髮行募集規模達到3.04萬億元。募集規模打破歷史記錄,首破3萬億元大關。10月末,公募基金規模為18.31萬億元。而主動權益類基金一直是公募基金管理費主要來源。

與此同時,當前市場上共有57只基金採取浮動管理費率的形式。具體來看,目前浮動管理費基金亦以權益類基金居多,包含靈活配置型基金、普通股票型以及偏股混合型等。固收類基金也有10多隻,包含中長期純債基金、混合二級債基等。未來要發行的浮動費率基金也以權益類基金為主。

由此可見,權益基金市場競爭正進入白熱化,而值得關注的是,似迫於持續營銷壓力,優惠的費率已成為基金公司吸引機構投資者最直接的手段。據統計,10月以來截至11月27日,至少有29只主動型基金先後釋出降低費率的公告,年管理費率低於1.5%的主動偏股基金已佔到三成。

其中打降費牌的更不乏老牌固定費率的基金。

據悉,今年7月份,平安、交銀施羅德、國聯安、中信保誠基金等多家基金公司紛紛調低旗下多隻混合基金管理費率,降費節奏較上半年明顯加快。截至7月份,管理費率低於1%的混合基金數量已經達到582只,佔比超過了兩成。

與此同時,基金費率戰已從ETF蔓延到債券基金、貨幣基金甚至靈活配置等主動權益產品上。

以老牌的國投瑞銀基金為例,11月26日,其釋出公告,11月28日起,降低國投瑞銀品牌優勢混合基金的管理費費率和託管費費率,並相應修訂基金合同和基金託管協議。

按照該基金的降費方案,其管理費費率由每年1.5%調整為0.9%,託管費費率由每年0.25%調整為0.15%。這一費率直接比肩5只試點的浮動費率基金新品。

在此情況下,打著“利益捆綁”的浮動管理基金0.8%的費率優勢將弱化,未來優勢能否保持,數量持續上升或未可知。

14
最新評論
  • 神秘買家6億元拍走,樂視大廈究竟歸誰?
  • 高瓴高位接盤隆基股份的“隱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