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德時代的文章刺客寫過兩篇,一篇是"好電池中國造",一篇是"十年十倍的寧德時代"。
4月份建倉至今,期間就是持股不動,沒有任何操作。剛才我看了一下收益是169.95%。往大了說,寧德時代是國內新能源汽車產業鏈上少有能把業務做到全球化的電池廠。
消費股現在很火,但能把業務做到全球化的公司沒幾家,A股釀酒企業基本都依賴本土市場,國際化的消費公司屈指可數。
釀酒行業全球化規模最大的是百威英博,這家公司是全球最大的啤酒廠,業務遍佈全世界。
疫情下的百威亞太
啤酒這個行業是刷現金流比較快的行業,但是區域化經濟比較明顯,所以增量到天花板後,無論國內還是海外,要擴大市場佔有率只能靠併購。
百威之所以能做到全球第一,靠的就是不斷地併購,公司併購史上比較重要的幾筆收購是收購英特布魯、安貝夫、安海斯和第二大的南非米勒這幾家。
公司旗下擁有500多個啤酒品牌,超過70%的營收市場在歐美,亞太地區的營收佔比不到20%。
公司2019年將亞太地區的業務整合到港股上市,目的就只有一個,"要把高階啤酒帶到亞洲市場"。
百威亞太(HK01876)負責的市場主要包括中國、印度、韓國、日本及越南,公司拿了50多個品牌來亞太市場,包括全球品牌百威、時代和科羅娜以及本土、國際品牌福佳、哈爾濱等。
公司今年受疫情影響很大,上半年的銷量下滑22.2%,第二季度中國市場恢復強勁,銷量恢復到去年同期水平。公司在財報裡寫到,6月份在中國銷量是歷史單月新高。
前三季度公司營業收入和淨利潤下滑都比較明顯,前三季度營業收入43.98億美元,淨利潤5.01億美元。
亞太地區的疫情疫情控制比歐美更好,比較明顯的對比是亞太地區的啤酒業務是盈利的,而歐美地區的啤酒業務還在虧損。
三季度疫情基本控制,公司業績也開始轉好,三季度單季度營業收入18.23億美元,錄得正增長,淨利潤3.16億美元,同比增長28%。
百威高階品牌主要集中在KTV夜店中餐廳銷售,哈爾濱啤酒主要在傳統渠道和中餐廳銷售,進口超高階啤酒主要在酒吧、旅遊、電商渠道。
無論是夜店還是KTV,又或者是旅遊和中餐廳等渠道,這些都是疫情的重災區,所以百威業績下滑的比其他啤酒廠更嚴重。
比較明顯的變化是,國內第一季度之後疫情才得到控制,百威第一季度虧損4100萬美元,第二季度業績轉正,第三季度業績開始爆發。
亞太地區的市場規模
在全球啤酒市場里歐美啤酒文化氣氛比較濃,啤酒在歐美已經比較成熟化了,而國內過去一直是以啤水為主,所以未來高階啤酒最大的增量是亞太地區。
現在國際上高階啤酒擠破頭要進入國內市場,原因就是海外增量已經到天花板了,國內的消費升級趨勢才剛剛開始。
GlobalData曾預測2023年全球啤酒的銷量會增長至2113億升,未來3年的符合增長率為1.3%,其中亞太地區會貢獻47.1%的銷售增量。
亞太地區的人口占全球總人口的57%,首先人口基礎夠大,其次亞太地區啤酒銷量只有全球銷量的37%,增量空間夠大。
從國內啤酒廠這幾年的發展戰略上看,價格戰已經停止了,未來幾年各大酒廠要搞的就是"提價"。
青島推出青島和嶗山等一系列高階品牌,重慶啤酒聯合嘉士伯,華潤收購喜力中國業務,目的都只有一個:"就是要幹高階"。
亞太地區目前高階和超高階的佔比還比較低,超高階的品牌幾乎都是百威旗下,次高階的有喜力、嘉士伯和科羅娜、福佳等。
這兩年比較流行的精釀啤酒,其實就是啤酒廠一改過去的啤水風格準備走高階路線的推出的品質產品。
百威在國內高階領域的市場佔比是47%,其次是青島的14%,華潤啤酒11%,嘉士伯4%,喜力2%,其他22%。
印度市場的增量空間
百威目前在國內的銷量排名第三,高階市佔率排名第一,對標歐美日韓的啤酒噸價在2.42萬元每噸至4.87萬元每噸,國內啤酒的噸價只有1.42萬元每噸,價格上還有空間。
國內高階份額佔比上,從2011年至2018年高檔啤酒的產品佔比由11.2%上升至34.85%,低檔啤酒的銷量由61.6%下降至35.5%。說明大家賺的錢越來越多對生活的品質要求也越來越高了。
國內的市場未來最大的增長空間是漲價。
日韓的市場已經比較成熟,增速已經開始滯漲,亞太地區除了日韓外,印度的空間也是看點。
印度目前的市場成熟度比咱們要低,啤酒人均消費量僅為2公升,但是印度的啤酒銷量增速較快,達到6.6%。
目前在印度市場喜市佔率第一的是UB,背後的大股東是喜力,第二是百威,第三是嘉士伯,市佔率分別為48.5%、23%、13%。
印度市場的未來最大空間是市佔率提升。
這裡要特別注意一下,雖然重慶啤酒和嘉士伯合併但是嘉士伯海外的業務跟重慶啤酒沒關係,另外喜力被華潤收購的只是中國區業務,海外的業務跟華潤沒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