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財經>

寫在2020年底,最近巨頭動作頻繁,也是巨頭爭霸白熱化的開始。經過2年資本化,巨頭爭霸呈現新的格局,我們聊一聊大局吧。

今年較早時間寫了一篇關於光伏“一體化”與“專業化”的分析,得到業界廣泛關注。

其實這個一體化程序早已定下,隆基戰略的實質就是“一體化”。

只不過其他家明白的太晚,錯失了機會。

作為單晶矽片的龍頭如何生存?---隆基的六次轉折

隆基從中寧的一個小小矽片廠,做當時極難做的單晶矽片,隆基逐步形成了如今一體化格局,可謂“奮六世之餘烈”,彼時中環有國資背景,半導體為退路,不可謂不優秀。那我們看看隆基的六次轉折,是如何奠定現在的霸主地位:

第一次轉折:要不要堅持做單晶。而後力排眾議:繼續做。

第二次轉折:收購元件廠樂葉光伏,當然現在樂葉這個品牌已經逐步被清洗了,被隆基替代。

為什麼當時選擇做元件優先,這是整個戰略最不起眼,又是最重要的抉擇。

如果當時做電池片而不是元件,會面臨與客戶競爭,矽片和電池片雙滯銷的風險。

做元件,可以很好的拉動單晶矽片的使用,也能找到單晶電池的代工,建立良好的產銷關係。同時透過元件更好的理解光伏產業鏈的特性。

第三次轉折:不做多晶。

隆基樂葉成立的初期面臨一個問題。此時多晶如日中天,多晶正邁向多晶perc,多晶黑矽的歷史性轉折,效率接近當時單晶電池。

內部很大的呼聲就是也要跟進多晶路線,讓樂葉能“活下去”。此時,戰略定位再次發揮作用,力排眾議:只做單晶元件。

第四次轉折:領跑者計劃。

國內為了推進光伏技術升級,同時應對國外雙反,推動光伏出口轉內銷,國家提出“領跑者計劃”,將當時的高效多晶元件、黑矽電池元件、MWT電池元件、NPERT雙面元件、NTOPCON元件、單晶元件拉入領跑者計劃,孵化更高效的技術投入使用,拉動整個產業的技術升級。

第五次轉折:單晶聯盟成立。

此時多晶矽片匯入金剛線製程。多晶線痕成為極大的問題,於是多晶陣營陷入黑矽之爭,此時以比太為首的幹法黑矽與新增劑廠為首的溼法黑矽爭論不休。

最終以新增劑法勝出,而新增劑法最好的阿特斯將技術隱藏,至今仍保留黑矽多晶perc量產最高平均效率,但是該技術沒有得到廣泛應用。此時,隆基聯合晶科、晶澳成立單晶聯盟,又在領跑者戰場上游說主管部門,最終領跑者專案“偏向性”的倒向了單晶技術。

第六次轉折:PERC時代來臨,多晶退下神壇。

這段必須補充一下當時的格局情況。

在多晶時代,大多陣列件廠都有自己的電池廠,而且以多晶產線為主,單晶作為技術培育。

我列舉幾個大廠樣本:天合光能、協鑫集團、阿特斯、通威股份、臺灣新日光。

在2014-2017年

電池產線部分:天合光能80%產能為多晶,協鑫95%,阿特斯85%,通威40條全部是多晶。甚至全行業有1300條電池產線,1200條電池產線是多晶。

電池片產業存在幾個問題:

1.線速慢,大部分是老的BACCINI(後被應用材料收購),ASYS,DEK(後被ASM收購),日產3萬片/日

2.良率波動小,每家的多晶電池效率差異不大,在17.8-18.2%之間(此時單晶19%)。製造成本趨於一致,毛利率相近。(此時多晶矽片規格和價格較為穩定)

3.小電池廠佔多數,以10條產線(500兆瓦)為界線,幾乎佔據行業60%。

4.提效難。幾乎只依靠金屬化一條路,裝置帶來的提效較少。

這也為單晶崛起、行業格局鉅變帶來了伏筆。

成也阿特斯,敗也阿特斯,PERC單晶崛起始末

阿特斯在2011-2015年一直都是全球最大的電池片買家,其自身電池有40條產線在蘇州,約2-2.5GW(以前效率較低)。

年元件出貨約4-5GW,也就是有2-3GW需要外購。臺灣光伏產業結構比較奇怪,沒有形成產業鏈。除綠能和友達少量矽片產能外,只有電池製造一塊,幾乎沒有大規模元件廠。

臺灣電池片廠,大多具有半導體從業經驗,電池片質量好,品質高,效率高。他們最大的買家就是阿特斯(還有一些國內外買家),於是長期穩定的供需關係,阻礙了臺灣元件板塊發展。

但是當2014年開始,通威太陽能迎來改革者—謝毅。謝總掌權後,逐步改變了通威的戰略,逐步清掃了過去的勢力和思想。

將公司目標定位為全球最大的電池片廠,永祥定義為全球最大的矽料廠,這在當時業內大廠環立的情況下,看起來很“不自量力”。

此時通威與阿特斯聯合,阿特斯將海外的代工轉為給通威代工,逐步減少臺灣的電池片採購比例,臺灣光伏產業開始走下坡路。

這時擴產潮熱火朝天,天合光能收購了湖北電池片公司,成立湖北天合。阿特斯大規模擴張,攜手協鑫建設阜寧電池片工廠。東方日升收購了超日舊資產,開設洛陽和九江電池片工廠。協鑫成立了徐州鑫宇,積極擴產。

PERC技術最早成型於臺灣。

正在此時臺灣幾個大的電池片廠,以新日光,旺能,昱晶、元晶等為代表,開始多晶轉單晶,並且以單晶PERC技術為主要技術路線,以優質高效吸引全球電池片買家。

經過2-3年的不斷努力,PERC技術終於在2017年迎來大規模降本化。此時,單晶PERC技術效率從19%直接提升到21%左右,成本大幅下降。

進擊的中國光伏,多晶垂暮,PERC稱王

PERC技術最早成型於臺灣,卻發揚於大陸。花開三路分別從裝置、材料和人才來說說。

一、擴產潮下,國產裝置崛起。

與此同時,國內邁為和克隆威崛起,以印刷機為跳板,逐步整合為電池產線,替代了應用材料、ASM和ASYS。也正因為國產化裝置,國內有了大規模擴產PERC的契機。

於是在2016年開始,崛起了數個GW級電池片代工廠,以通威股份、潤陽、越南光伏為首,此時這幾家仍然以多晶電池片為主,單晶相對較少。(愛旭崛起還在這之後)

此時電池片格局發生了重大變化。

1.新產線線速變快,從3萬/日,增加到4.5,以至於今天的7.5萬/日。這就是新代工廠絕對的優勢,成本更低。

2.良率提高,國產化裝置能帶來更好的服務,產線升級加快。效率與老產線,多晶拉出0.3-0.5%的效率差。為後面PERC嫁接進來帶來了機會。

3.此時協鑫整合推動類單晶,鑄錠單晶,無異於自掘墳墓,宣告多晶的敗亡。又在同時,元件大廠紛紛開始倒戈,開始加大單晶元件的比例。如晶科、晶澳、天合、阿特斯(你沒看錯)、橫店東磁、英利等紛紛開始增加單晶元件的出貨量,此時單晶電池片出現短缺,外購和代工成為行業主線。此時通威和愛旭崛起,開始大規模量產單晶PERC。其實壓垮多晶的最後一根稻草就是電池代工公司全面單晶化。

4.提效變為多元化。

新技術層出不窮,不得不提一下幾個關鍵裝置,一個是PERC裝置(梅耶博格的maia為代表)、切片及SE裝置(帝爾鐳射為代表)、MBB裝置(小牛串焊機為代表)。

這幾個關鍵裝置的成熟,奠定了PERC技術的格局。

maia裝置實現了雙面鍍膜和穩定性,同時perc在單晶上的提效高於1%以上,而多晶上只有0.3-0.5%,使得單晶效率差拉大,雙面鍍膜為後續單晶電池雙面化帶來了巨大機會(也因此npert不得不轉為topcon進一步提效,hjt必須進一步降本和提效,當然這是後話了,我們暫不展開)。

鐳射裝置的應用,讓切片做半片,做se更為方便,進一步拉開了單多晶效率差。 MBB技術演化出5bb,6bb,9bb,12bb多個路線,他們是普遍能提高電池的光吸收率也能增加電池的功率的,因此高效率的單晶元件上,更為明顯。

二、材料國產化更明顯,矽片、漿料捨我其誰也

單晶矽片上,絕大多數產能在中國,中國看隆基與中環。

隆基、中環矽片充足供應,透過一系列技改,同時中環率先匯入了金剛線切割,加上隆基大規模使用,單晶矽片大幅降價,單多晶矽片價差一度小於1元/片。

漿料國產化快馬加鞭。

此時國內已經培育出晶銀、聚和、帝科、歐耐爾等正銀廠,以及鋁漿全球巨頭-儒興科技(還有天盛、泓源)。另外的賀利氏、三星、碩和、杜邦也在逐步將產能和技術服務、研發中心轉移到中國臺灣和中國大陸。

PERC漿料國產化之後,配合國產裝置大大加速了PERC單晶技術的發展,PERC多晶已經不再是行業的疑惑,被擱置一旁。

隨著美國雙反出現,海外代工也崛起了一個巨頭。不得不提此時在越南成立的越南光伏,其創始團隊就是從阿特斯出來的,敏銳的嗅到了商機。投產時候,以2GW電池+3GW元件產能,成為海外最大的電池+元件的代工廠。

建廠之時,晶澳,天合,阿特斯等一眾大廠前來慶賀。天合更是將元件廠建在越南光伏對面,買了電池元件就能貼牌出口。

此時臺灣的電池片價格太高,無法與越南和國內的代工廠競爭,國內的蓬勃發展和高薪讓大批的臺灣省技術骨幹飛往大陸。

PERC技術的三要素“有料,有器,有人”三者具備,PERC稱王時代到來。單晶元件於多晶元件同版型,60片156.75.多晶功率270瓦,單晶300瓦起,這個功率差異逐步拉大,多晶已經不具備競爭能力。

隆基冷眼旁觀,虎視眈眈

此時除了隆基外,其他元件大廠都有需要忙活的事情:洗舊換新

晶科:已經連莊數年,多晶無優勢後,開始轉型單晶。龐大的多晶產能及老產能是拖累,拖慢了步伐。

晶澳:最先開始研究PERC但是一直在是PERC單晶和PERC多晶之間徘徊,也是多晶產能的拖累。放緩了腳步。

阿特斯:原先寄希望於鑄錠單晶替換現有多晶,攜手協鑫,可是鑄錠單晶一直沒起來。也拖慢了速度。

天合光能:自身多晶產能資產較大,加上收購數家多晶電池廠後,資產受累。並且元件出貨量和價格都被另外幾家擠壓。萌生了回到A股之意,也未知曉3年低谷期的到來。

協鑫:受累於高達100億電站補貼拖欠,公司資金極度緊張(甚至到今天也沒有解決)。發展步伐大幅減緩,此時多晶矽片業務受到隆基中環窮追猛打,壓力倍增。CCZ技術未能幫助鑄錠單晶崛起,但是失之東隅,收之桑榆,顆粒矽技術成為協鑫翻盤的重要機會。

東方日升:它本是第十第十一的元件廠,但是依靠大佬打瞌睡的契機,透過凌厲的銷售策略,元件發貨量逐步攀升,一度成為元件頭部企業。其印度和海外的發貨量很大的消化了自身多晶過多的產能。

騰暉:崛起在於海外工廠的建立和國外出口。但是也因為其他大廠近兩年回過勁兒了,騰暉在海外市場受到隆基,晶科的價格壓制,出貨量減少。

其他幾家如正泰、東磁、億晶光電等與上面類似。不展開了。

這時候,回到隆基身上來。

此時從格局和結果上來說,隆基的不參與多晶是非常正確,並且具備長遠眼光的。

樂葉沒有多晶產能的限制,可以請 通威代工電池片(後來又扶持出愛旭和潤陽),拉動自己的矽片消化。

同時與通威開發出更為精妙的

嵌合結構——永祥矽料-隆基矽片-通威電池-樂葉元件結構,

矽料透過矽片抵消,電池片透過矽片抵消,只需要支付“代工費”即可,減少資金佔用。

將矽片、電池片的毛利全部集中到元件之上,壓縮了元件的成本,以更低的價格,擴大隆基元件的競爭力。

現在的隆基,是第一個實現一體化的公司。矽料與通威合資;矽片稱王;電池逐步擴產減少代工比例,元件收購越南光伏又自建龐大的產能;積極擴充銷售隊伍,元件今年稱王;透過solar for solar,為自己和連城及關聯公司建設電站,拉動自己元件的消耗,佈局BIPV;與國內九大電力投資公司簽約。。

所以,一體化就是隆基今天元件稱王的秘訣!

6
  • 神秘買家6億元拍走,樂視大廈究竟歸誰?
  • 一漲再漲!晶片漲價潮老大哥ST全線漲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