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破剛性兌付的背景
前些年,在銀行理財營銷宣傳上,有一些不合規的現象,比如為了完成指標以及盈利,把理財產品與儲蓄存款混淆,比如營銷人員可能跟客戶說,這款產品和存款一樣,沒什麼風險,您就放心買吧,而實際上,大部分理財產品都是有風險的,而且按照合同約定,銀行是不承擔這個風險,風險是要由客戶自行承擔的,很多客戶輕信了營銷人員不合規的宣傳,買了理財產品,如果理財產品投資於債券還好,因為風險比較低,而一些理財產品投資的是外匯、股票等風險較高的產品,我們都知道這個波動很大的,很有可能會虧損,不要以為銀行理財的投資水平就比個人更強,碰到行情不好的時候都一樣,去年股票型基金沒有一隻取得正收益,基金經理水平都不行嗎?
如出現了虧損或者沒達到預期收益,很多人都去銀行去理論,銀行為了安撫客戶更是為了名譽,往往自掏腰包給客戶補齊收益和本金,否則擔心以後沒有客戶再去這家銀行辦業務了,這就叫做剛性兌付,就是不論出現什麼情況銀行都兜底。
但是從理論上說這是不合規的,首先從合同上來說,雙方的責任和義務都白字黑字的寫清,這就像買房子,降價了去開發商要求補償,但漲價了你還補給開發商嗎?沒這個道理。
再者,從監管部門來說,一定要讓來百姓把無風險的存款和有風險的理財產品區分開來,否則都剛性兌付,存款保險制度有什麼意義?
所以說打破剛性兌付,只是釐清了理財產品本身的性質,不必過分解讀。
打破剛兌,投資者如何應對?
打破剛兌,並不代表理財產品一定不保本了,這就好比,你去買西瓜,問商家甜嗎,商家說不甜包換,你就放心購買,現在商家不做承諾了,西瓜就不甜了?只是心理作用而已。
而且現在很多銀行,仍然有保本理財。只是保本理財因為安全性較高,跟非保本理財產品比收益率較低,因為從投資上說,風險和收益成正比,風險越低收益越低,風險越高收益越高。
而且,現在結構性存款有取代保本理財的趨勢,其由低風險低收益的存款和高風險高收益的期貨等產品按一定結構比例組成,經過妥善的設計,既可以保證本金不受損失(就是存款本息正好達到或超過整體本金),又有希望獲得較高的收益(由高收益產品獲得),現在十分流行,很多人感覺比傳統的保本理財合適,不過要強調一下,結構性存款是也是理財產品而非存款,不受存款保險制度保護。
所以打破剛性兌付,只是銀行不能無條件為客戶保本了,並不代表理財產品就一定不保本了,也不代表買不到保本理財產品了,況且,銀行理財產品的運作有嚴格的監管,並不會出現玩忽職守刻意坑客戶的現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