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貸的宣傳無孔不入
2020已經接近尾聲了,經歷過這一年,都不免覺得以前經歷的那些困難都不是事。
要這就算了,但總有一些事,一些公司在挑戰公眾的底線。
最近被罵得很慘的京東金條廣告,大家都看了嗎,感興趣的朋友可以再看看。
金條是京東金融下面的借貸產品,本質上就是網貸。在廣告裡,沒有提及網貸,借錢用的是“備用金”的字眼,箇中風險真沒看到。
迫於輿論壓力,京東道歉了。但是網際網路公司為自家金融產品宣傳吃相難看的事情還少嗎?
10月5日,為雙十一預熱,螞蟻花唄在各大城市的地鐵站宣傳,其中一個文案寫的是“某畢業生,因害怕兩點一線的生活,用花唄來了一場環球旅行”。
花唄影片廣告截圖
在這一系列的宣傳中,還有給考大學的妹妹分期付款買膝上型電腦、職場新人用花唄買大號雙人床去迎接夢想。
9月7日,一則360借條廣告由於過於奇葩低俗且涉嫌違規,導致大量網友投訴。廣告中男女主角身份設定直指空姐和農民。
這樣的廣告還有很多,從網際網路大公司到黑中介,從一二線城市到18線小縣城, 只要你有網路,你就可以用最輕鬆的方式獲得借貸。無孔不入的誘惑著你:超前消費、拼命借錢、透支未來。
這就存在了很大的隱患。一方面,廣告宣傳的物件基本上都是年輕人和低收入群體,兩者的共同點是收入不高,並且大多數對網貸的風險並不清楚。
另一方面,廣告中不僅模糊了借貸的性質,而且一般不會清晰告知使用者具體利率。他們一般會強調萬元最低日息,卻不知道最高日息是多少,什麼情況下才可以享受最低日息。
21金融圈曾統計了19家市面上主要的消費金融公司,其中近八成的平臺在官網或App宣傳頁面對於利率的披露,展示的都是最低日利率。
負債者無處可逃
據不完全統計,即使無儲蓄、有負債,僅憑藉一張身份證資訊,在微粒貸、支付寶、小米金融、百度金融、美團借唄、京東白條、滴滴金融、微博借錢、攜程、宜信、趣店等合規平臺,就能借到不下於30萬元的現金。
借錢很容易,但借貸者不知道,不被提及的利率會像一把利刃,能夠輕鬆切開他們的錢包,以及心理防線。
大多數網貸平臺的年利率都在18%-30%左右,比如,在京東金條實際借款時,日利息可高達0.075%,1萬塊借1天利息7塊5,年化高達26%。
也就是說,一旦他們開始使用網貸,就會猶如在懸崖上走鋼絲的人,稍有不慎,就會跌入萬丈深淵。
這樣的一群人遍佈在網路,現實的各個角落。尼爾森去年的《中國年輕人負債狀況報告》顯示,86.6%的年輕人都在使用信貸產品(資料包含數字支付工具),年輕人平均債務收入比為41.75%,且只有13.4%的年輕人零負債。
他們有的人會在一起抱團取暖,比較為大家熟知的是豆瓣小組“負債者聯盟”。小組創建於2019年12月2日,一年時間左右聚集了成員28772人。
進入小組,可以看到每天都有大量的成員在發帖。標題令人觸目驚心,‘準備輕生’、‘深陷殺豬盤’、‘爆通訊錄’、‘強制上岸’......
他們中多數在經歷資金鍊斷裂的後果:還不上錢,導致嚴重逾期,首先會上“徵信黑名單”,這意味著以後在哪兒都借不出錢來了;接下來一段時間,網貸平臺會瘋狂催收。
我從21CN主辦的公益性消費投訴平臺“聚投訴”上搜索"催收",能搜到1萬條結果,頻繁出現的是‘暴力催收’、‘騷擾’、‘威脅’、‘暴露個人隱私’...
在蒐集資料的過程中,我看到,僅12月21日當天收到的投訴就包括華夏銀行、興業銀行、交通銀行、廣州銀行、支付寶、新橙優品、今日應急、你我金融等等。
聚投訴平臺截圖
具體來講,平臺一般是將資訊委託給第三方催收公司,讓其代為催收,催收手法在以下真實的事件中一覽無餘:
如果還是還不上來,網貸公司可能就會酌情減免;減免後繼續不還,會有人上門調查和起訴。不過,網貸一般不涉及刑事案件,只要不拒接電話、不失蹤,就不會被起訴為詐騙,也不會坐牢,“一般就是拘留”。
就演算法院判決了還款,此時依舊不還錢,最壞的結果就是凍結名下資產、銀行卡里的錢都被法院扣走,以及被列入失信人黑名單,限制高消費,不可以坐飛機、高鐵,不可以租豪華寫字樓。
一面是利益,一面是深淵 ?
在負債者聯盟中,從二十幾歲剛出生社會,到四十幾歲的中年人,都在債務的沼澤裡掙扎上岸,但能上岸的人畢竟是少數,其他的人會怎麼樣?並且上岸之後還能過回正常人的生活嗎?
這些問題的答案很沉重,負債金額超出了經濟實力,承受不了債務壓力的年輕人自殺的新聞已經夠多了。 在這個被割裂的兩極世界裡,一方面,放貸業務給網際網路企業帶來了不菲的收入。
例如,招股書顯示,2017年到2020年上半年,京東金條的促成的貸款規模分別為 1036.85 億元、2554.92 億元、4589.15 億元和 2612.17 億元,近三年複合增長率為110.38%。
螞蟻集團此前公佈的招股書顯示,以花唄和借唄為主營業務的微貸科技平臺,今年上半年實現營收285.86億元,貢獻了螞蟻集團近40%的營收。
截自螞蟻集團招股書
另一方面,滾雪球似的債務影響使用者的生活和心理。遭遇暴力催收,被爆通訊錄,經歷社會性死亡,打入徵信黑名單,上岸之後也很難過回正常人生活。
雖然,金額產品本身是中性,借貸也可以給個人和社會帶來便利。但是,這成立的前提是理性的人。現實中,企業很難做到客觀、真實的宣傳,人也很難做到理性消費,合理負債。
對於年輕人來說,他們的消費觀還需要被教育、被引導。為了企業的盈利,鼓吹過度消費只會把將他們帶入消費文化的漩渦,債務的深淵。
最後,對於大多數人來說,都應該控制自己的慾望,量入計出,量力而行,才能不被透支消費的宣傳洪流所侵蝕。
畢竟,在借貸這條路上,我們付出的代價已經夠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