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財經>

螞蟻金融之後,京東、百度等各大網際網路平臺都紛紛釋出了公告,下架了存款類產品。“網際網路+存款”,傳統+潮流,能迸發出什麼樣的火花?

實際上,這個產品已經推出很久了,通常在平臺的財富管理模組裡面,與各式各樣的保險、基金、理財混在一起,包裝成靈活期限、短期、長期、低風險等產品,強調“無風險、享受存款保險保障、大額存單”等字眼。提供產品的銀行一般都是些知名度比較低的銀行,聽也沒聽說過的地區性銀行,譬如:某某農村信用合作社、某某通商銀行,往往這個地名,都沒怎麼聽說過。大額存單的起存點通常會低一些,但收益非常誘人,網際網路大資料的格局之下,如果利率不夠吸引人,顯然,是無法佔據一席之地的。

看上去這個產品真的很好,安全又保險,收益也不錯,適合厭惡風險的客戶群體。按照存款保險制度的規定,50萬以內有保障,那麼理論上在這個數字以內,本金和利息都是可以有保障的,雖然是沒有聽到過的銀行,但至少也是個銀行,不會輕易的說倒就倒。我之前也想要買這個產品,但是點進去之後覺得流程略複雜,就放棄了。(網際網路上,跳轉太多次,多重認證,會讓一定比例的客戶流失掉)買這個產品其實是一個銀行開戶的流程,除了要拍身份證,要人臉識別,還需要填寫非常多的個人資訊、手機驗證、設定密碼等多重流程。我之前透過京東金融平臺買過保險產品,都沒有那麼麻煩。

這類產品的出現是很合理的,這些銀行通常都面臨攬儲壓力,資本金不充裕,本地沒有那麼多的資源可以挖掘,受到牌照的限制,直接去北上廣深等地開設網點是不允許的。要發展,就需要借通道。

我仔細想了想,有幾個點可能是觸犯了一些忌諱:

存款實名制:目前個人銀行賬戶分為:一類賬戶、二類賬戶、三類賬戶。一類賬戶就是我們一般使用的銀行卡,全功能,新規出臺以後,一個人在一個銀行只能有一個一類賬戶(規定出臺之前已經擁有多個賬戶的,可以繼續沿用);二類賬戶的轉入轉出均有限額,每日1萬,每年20萬;三類賬戶類似於電子錢包,最多隻能存1000元,適用於日常零星支付。二類和三類目前已經支援網上銀行和手機銀行開戶,需要驗證繫結已有的一類賬戶。邏輯是,一類賬戶是本人開的,資訊已驗證,二類賬戶捆綁在一類賬戶上,資訊核對一致,則認為二類賬戶也是本人開的。但是一類賬戶目前開戶還是比較嚴格,要麼本人到銀行開,但凡本人不來的,也需要本人到銀行去啟用才能使用所有的卡功能,個人在銀行第一次開戶預留的資訊是非常重要的,個人透過網際網路,去一個新的銀行開戶,從來沒有登記過任何資訊,首次登記驗證,這些措施是否能滿足監管對實名制的要求,有待商榷。金融經營許可範圍:金融牌照都帶有一定的地域性,全國性的銀行和地方性的銀行,在許可範圍上有嚴格規定。如果規定某銀行限定只能在A省範圍內開展業務,雖然全國各地的人路過這個銀行,都有權利跑進去開戶存錢,但如果透過網際網路,全國各地的人實際沒有去到銀行,也可以線上開戶存錢,如果網際網路開戶業務佔據了該銀行很大一部分,是否違反了該銀行只能在A省開展業務的規定?是否違反了設立地區性銀行服務當地的初衷?是否違反了屬地化管理的原則?如果這批線上獲取的個人客戶,後續使用賬戶時,涉及了大額資金進出,洗錢,詐騙等問題,銀行該如何管理和開展反洗錢的調查?還有反電信詐騙、反套利等問題,網際網路存款本質上透過三方支付平臺轉入轉出,已經查不到資金來龍去脈。同時,由於儲戶遠在天邊,銀行無法和儲戶建立正常的溝通與聯絡,無法瞭解資金變動,存款的波動性和不確定性會增強,很難達到監管要求的存款穩定性,包括定期存款的提前支取。極個別銀行的短期高利率產品推出,引發資金大幅從一個地區轉入另一個地區,帶來金融的波動,我想也是監管部門不希望看到的。代銷行為認定:基金、保險可以代銷,需要金融機構具備代銷資質,存款能不能代銷?可以收取代銷手續費嗎?存款和理財畢竟的不同的,高息攬儲是違規的,透過網際網路代銷的方式“買存款”,是否違規,有待商榷。三方支付平臺是否需要一定的資質才可以代銷,也需要進一步明確。如果三方支付平臺倒了,沒了,那麼透過平臺購買的存款要如何支取出來?依據是什麼?憑身份證跑去那個我不認識的銀行取錢麼?也需要法律上和制度上的約束。如果反過來,平臺還在,銀行倒了,又該如何……

綜上,其實不只是存款產品,保險產品也存在借道網際網路銷售渠道規避屬地原則的問題,希望規範性制度儘快出臺,相關權責可以進一步明晰。

14
最新評論
  • 神秘買家6億元拍走,樂視大廈究竟歸誰?
  • 美國的9000億美元經濟刺激法案的內容以及它對世界經濟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