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財經>

一向以穩重形象示人的豐田章男,竟然在2020年的最後時刻急了。

並且針對目前全球很多國家和地區也都列出了禁售燃油車的時刻表,豐田章男認為倡導者並沒有考慮到發電過程中所產生的碳排放以及向電動汽車轉型的成本。如果所有的汽車都將由電驅動的話,那麼到了夏天可能還會出現電力短缺的情況。

這個說法對嗎?每個人的觀點,一定有其所處的位置。究竟哪條路線合適,得先考慮因地制宜。

能源是民生大計,涉及到國家安全。如果可以做到自給自足,那就不會被別人扼住咽喉。我們國家的能源現狀是“富煤少油”,煤炭資源值得好好利用起來,之所以仍以火力發電為主,也是因為這是成本最優的選擇。

另外,我國最大的優勢在於基建能力強,電網系統可以穿山過河,鋪設到人民需要的各個地方。相比於石油,“煤生電”在能源供給上更安全。所以,電能更加適合我們的能源體系。

日本的情況很不同。這是一個無法自產能源的國家,無論是煤,還是石油,都需要進口。所以,他們希望發展核電,完成能源替換,但福島核洩漏事件,讓核電的程序戛然而止。而氫能則是取代核能的新方向,日本政府透過一系列戰略與法案的頒佈,明確提出加速建設和發展“氫能社會”的戰略方向。即使車企最高層意識到電動化趨勢,也很難推動。相比之下,適合日本國情的氫能源汽車,更容易取得廣泛的認同。

說到這裡大家應該可以理解了吧?相比於純電路線,日本車企更加堅持氫動力受制於國家能源戰略,至於是不是環保,這個對於在商言商的車企來說根本不重要。但從企業發展戰略來看待這個問題,更多的則是因為豐田開始擔心在電動車領域被超越。

畢竟面對汽車電動化大潮,整個全球汽車市場都在進行一場“大躍進”式的變革,從特斯拉到大眾的MEB平臺,包括國內一邊倒的新能源熱潮,全球絕大多數車企都在奔著電動化的新能源之路走去。而一向以謹慎著稱的豐田汽車,這幾年的對於新能源汽車的態度,則一直是一副很糾結的模樣。

雖然在混動車領域豐田仍然佔據領先地位,但卻尚未在純電動車領域發力取得突破,僅限於試水。比如2017年釋出2050新能源規劃,純電動也在其中,但實際上,豐田的一系列操作也只是雷聲大雨點小。

不同於大眾I.D專案,或是其他通用、雷諾等純電車型,豐田的純電也僅僅上是油改電,類似C-HR EV這樣,遲遲沒有推出真正意義上的新的純電車型,更多在於為了滿足中國市場在雙積分方面的政策需求。

與比亞迪的合作很大程度上也是投機取巧式的敷衍,找一家現成的,比較有影響力的新能源企業合作一下,過渡過渡,自己還是玩自己的那套。反而更多的是寄希望於混動技術降低油耗渡過過渡時間,然後把氫能源汽車當做未來新能源技術的主流。

但如果僅以目前的狀況來看,向氫燃料電池轉型在基礎設施上相比於純電路線需要投入更大的成本,氫氣的儲運和加氫站的建設是比建設充電樁更難解決的問題。反觀電動車的短板問題正在被補齊,電池能量密度在提升,續航里程越來越長。充電樁也在快速普及,逐漸成為主流。豐田確實是在技術路線的選擇上出了些判斷失誤,無疑是處於弱勢。

所以豐田章男這種言論,反映出來的問題本質實際上是:當全球大勢所趨電動化路線,無論是中國,北美,還是歐盟,都在電動化的道路上越走越快。但一直致力於氫能普及的日本車企豐田,眼看著已經掉隊了。

就連體量相當,同樣被認為大象轉身難的大眾,戰略規劃都早已完全拋棄燃油車路線,決心在未來完全擁抱電動化,ID系列也正在大規模量產交付的路上。豐田卻是一步慢,步步慢,已經嚴重落後,又要順應趨勢再折回於純電路線的無奈。因此也不怪大家認為豐田章男是急了眼才會說出這種話。

其實最可怕的還不只是落後,豐田章男的這個觀念,將會在未來決定豐田汽車的命運。

前段時間,豐田章男在財報電話會議上曾明確表示,儘管特斯拉的市值的確相當高,但它並沒有做出真正的東西。特斯拉還沒有成熟到足以影響全球汽車趨勢,尤其是在電動汽車技術領域。同樣讓人感覺一股子酸酸的味道。

類似的故事發生在2007年,諾基亞還在輝煌的時期,對第一代的iPhone進行過全面研究,最終認定,它不會對諾基亞產生威脅,因為iPhone不耐摔,未能透過基本的抗摔測試。

但是當蘋果IOS系統換了一個賽道,不和諾基亞比外殼誰更硬,而是大屏手機誰更智慧的時候,諾基亞就完全沒有了適應能力。儘管在形勢急轉直下後,諾基亞和微軟合作、和Intel合作、推出MeeGo系統等等,各種操作讓人應接不暇。卻無不是戰略部署不明確,轉型猶猶豫豫,尾大不掉,結果生態建設拖拖拉拉,毫無建樹,高管還在炮轟iPhone是大屏玩具。

看看,這和豐田章男炮轟電動車是否環保的問題何其相似。如果繼續固執於自己的主張,豐田是否又會成為下一個諾基亞呢?

當下的汽車產業,正在因為能源革新處在一個關鍵的歷史節點上。未來幾年,這個市場還會更加風雲突變。洗牌即將到來,好戲還在後面。

-The End-

8
最新評論
  • 神秘買家6億元拍走,樂視大廈究竟歸誰?
  • 六大行叫停“靠檔計息”,不具備養老功能的金融產品要徹底糾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