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財經>

七年來,“一帶一路”從大寫意到工筆畫,無論是投資模式、專案要求都進入高質量發展新階段,唯此,才能行穩致遠。圍繞雙迴圈新格局,“一帶一路”和雙迴圈是什麼關係?如何適應高質量發展新要求?我想就上述問題作些彙報,請大家指正。

  無論是中國文化經典《易經》講,“苟日新,日日新”;還是從世界主要文明體的研究還是社會進化的角度,一個模式、一個文明、一個國家,一個制度,都要不斷適應時代變化和環境變化才能行穩致遠。因此,無論是“一帶一路”建設,還是改革開放乃至全球化都符合這個規律。中國國家領導人講,全球化從順風順水時期到逆風逆水時期,要求我們準確識別,科學應變、主動應變,包括我們的戰略機遇期,都是要主動作為,包括“在危機中育新機,在變局中開新局”,我們要進入引領全球化,我稱之為“主場全球化”的新時代。“一帶一路”“雙迴圈”都是改變原來“在別人土地上種莊稼”,代之“在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土地上種莊稼”。當然,這絕不是以中國為中心,而是各個國家都是中心,都是主場。

  一是疫情推動全球化轉型。全球化從“Globalization”到“Glocalization”,區域化、區域合作和開放的區域主義和包容的多邊主義,成為推動全球化超著多元、開放、普惠、共贏方向發展的一個重要旗幟。全球供應鏈不再像以前拉開那麼遠、那麼長,現在趨於分散和韌性,強調本土化、去中心化已成為時代潮流。所以,供應鏈的多元佈局,區域一體化,使得全球化朝著更“慢”、更“軟”的方向發展。同時,全球化轉型朝著數字化、綠色化、智慧化轉型。這是疫情帶來的深刻變化,包括政府權力的迴歸。中國舉國體制的優勢更加明顯。但是,也帶來世界對於供應鏈過於依賴中國的恐懼。他們紛紛試圖“去中國化”。疫情也大浪淘沙,把不同國家和經濟體的結構性差異、競爭力展示出來。國內市場龐大,儲蓄率比較高,數字化人口較好,醫療保障體系比較完善的國家競爭力展示出來,反之則削弱,全球力量格局深度調整。有人將疫情視為“第三次世界大戰”,包括疫苗都成為“戰後秩序”重建的主要抓手,各個行業也一樣。受衝擊比較嚴重的--交通、運輸、航空,服務型企業、原材料、能源等。受推崇行業如醫療、資訊科技,線上教育、新的基礎設施等等,差距在後疫情時代會進一步顯現。

  中國在疫情衝擊中獲得洗禮。加速數字化轉型,提升了全球價值鏈位次,展示了中國善於化危為機,是今年全球唯一正增長的經濟體,明年甚至有望實現百分之八的正增長。今年我們到美國經濟總量百分之七十,明年到百分之七十五,有預測到2035年,美國將佔中國經濟總量的百分之七十五,加速了美國對中國的焦慮。我們過去強調順勢而為、造勢而上,“雙迴圈”、“一帶一路”都是朝著這個目標努力。那麼,如何去達成這個目標?我們致力於將“一帶一路”打造成合作之路、健康之路、復甦之路、增長之路,賦予她新時代內涵。同時,更加註重數字化絲綢之路建設。數字絲路,尤其在電子商務、數字互聯互通領域加速發展。5G建設,數字基礎設施,數字貿易合作、數字治理加速推進。中國建立了完整的產業鏈體系,在數字化時代又實現彎道超車。這也引發了美國乃至西方世界的焦慮。所以,美歐之間現在也在合作WDO,或GODD,把勞工權益、隱私權、人權和貿易、技術和體制整合,從高標準規格層面限制中國。因此,“一帶一路”建設凸顯其特殊重要性。比如,中國疫苗研發,在阿聯酋試驗86%的成功率。為中國疫苗走向全球發揮了重要作用。體現了“一帶一路”佈局的重要性。

  綠色絲綢之路。國家領導人宣示中國碳中和2030年前達到峰值,2060年實現碳中和並宣佈了實現路徑。這為和美歐合作提供了機遇,但也帶來了競爭,涉及後工業時代話語權與規則制定權。

  健康絲綢之路,剛才講了疫苗的競爭。中國視之為公共產品,衝擊了美國私營資本想壟斷和操控世界格局的態勢。這是一份世界人口地圖,它顯示了人在哪裡,年輕人在哪裡,創新源泉在哪裡,消費市場在哪裡?那麼,“一帶一路”建設的重點和佈局也就在那裡。

  第三個問題,“一帶一路”和雙迴圈如何同頻共振?“一帶一路”是中國和發達國家和沿線國家的一個“雙迴圈”。那麼,他和我們現在講的雙迴圈與高質量發展是怎樣的契合關係?首先,從大歷史角度看雙迴圈,最初的全球化是擁有資金、技術優勢的歐洲,在非洲販賣黑奴,到美洲修鐵路,挖礦藏,形成所謂的“三角貿易”。到美元與黃金掛鉤,形成佈雷頓森林體系,形成了中心外圍或邊緣體系,中國從邊緣逐漸走到世界舞臺的中央,美國對中國發起了貿易戰,背後是高技術戰,試圖將中國鎖定在產業中下端,但是,中國透過“雙迴圈”和自主創新,試圖打破這個封鎖,實現從世界工廠到世界市場的偉大轉變。這也是應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的重要舉措。所以,雙迴圈是中國改革開放內在邏輯,從原來的兩頭在外,市場換技術,到現在市場養技術,到今天貨幣財政主權更多擺脫美元霸權的束縛。從原來開放倒逼改革,到現在開放改革同時推進,推動開放型世界經濟。“雙迴圈”是大的經濟體發展到一定階段的必然要求,也是世界經濟發展與形勢使然。國內國際雙迴圈,跟誰迴圈?迴圈什麼?怎麼迴圈?“一帶一路”指明瞭一個方向。二者不僅不矛盾,而且是相輔相成。首先說,我們可以雙迴圈。因為我們國內有完整的工業體系。同時,透過新基建,中國正在將沿海地區的一些產業轉移到內陸地區,因為中國還有6億,每月收入不到1000元的低收入群體。所以,我們還要維持完整的產業鏈,儘管有些產業鏈的利潤比較薄弱。因為,物美價廉的產品不光要生產給歐美國家,也要服務我國低收入群體,並使之收入翻番。4億中產階層到2035年翻番到8億,因此,透過新基建和產業從沿海地區轉移到內陸地區,國內21個自貿區、長三角經濟一體化、成渝雙城、大西安建設等等,推動我國產業從完整到迭代創新。實現從世界工廠到市場的轉變。出發點就在於中國是一個內需龐大,有9.4億網民,4億中產階層,1.7億受過高等教育和專業技能人才,以及超大規模的市場優勢。從消費內需到從技術創新到制度創新要生產力等,這是推動高質量發展和“一帶一路”建設的內在動力。

  構建國內大迴圈的5大抓手:中產翻番,核心技術突破,新興產業、製造業升級、新城鎮化等等,以人為本,這些都是推動“一帶一路”建設行穩致遠的重要支撐。因此,“一帶一路”與雙迴圈都是在打造我們“主場的全球化”。改變原來“在別人主場種莊稼”的“尷尬”的全球化和風險,也都是對沖去中心化、美國美元霸權的風險。

  跟誰迴圈,迴圈什麼?如何迴圈?這與“一帶一路”密切相關。以前主要是跟美國歐洲迴圈,改革開放也首先是向美國開放。今天,中國跟周邊國家,東盟成為第一大貿易伙伴。中國也成為歐盟的第一大貿易伙伴,以及德國的第一大貿易伙伴。日韓、中日韓自貿區加速,RCEP協議達成,加入CPTPP等,中國21個自貿區同時對外開放,而不僅是沿海地區。迴圈什麼?以前貨物貿易為主,引進投資為主,今天更多是服務貿易,數字化,更多是資訊與智慧財產權、創新等內容。怎麼迴圈?以前的迴圈更多是單向的。走出去為主,現在是內外聯動,是一種開放條件下的更加豐富和高質量的迴圈。

  “一帶一路”與“雙迴圈”同頻共振,共同推動全球化從“客場全球化”到“主場全球化”演變。

  “一帶一路”為“雙迴圈”了提供了國際合作大平臺,“雙迴圈”也為高質量建設“一帶一路”,築牢了根基。“一帶一路”的“五通”,“一帶一路”的五通也是“雙迴圈”的重要內容。國內供給側改革,國外叫需求側改革,現在是同時發力,“一帶一路”與“雙迴圈”也是相互補充,同時拓展新的增長空間。共識:去中心化,對沖新自由主義全球化風險;共情:統籌百年復興與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的辯證思維;共振:內外一體,同頻共振。完善國內國際空間佈局;共擔:維護全球供應鏈穩定,提升我全球價值鏈地位,乃至提升發展中國家在全球產業鏈的地位;共鳴:梯度轉移,雙迴圈從國內主要是沿海地區到內陸轉移,國際,從中國到“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產業互補合作。推動中國從世界工廠到世界市場轉型。推動“一帶一路”國家主動參與全球化,將命運掌握在自己的手裡,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雙迴圈”也給歐洲等發達國家跟中國合作帶來新機遇。第一個機遇是數字化轉型機遇。現在歐洲提出和中國建立數字夥伴關係。包括據大資料領域的合作,當然也存在競爭。第二,綠色復甦機遇,建設綠色中國意味著更多的實現碳減排。歐洲實現從生活方式和交通方式上減排。這裡面有很多互補合作的空間。包括新型城鎮化。智慧交通,節能電池、綠色出行,第三,服務貿易伙伴的機遇。高質量合作成為中歐合作,中美合作,現在也提出中美歐要發展氣候俱樂部,包括數字化也有廣闊合作空間。拜登上臺後受特朗普主義影響,美國分裂影響,美國試圖和歐洲盟友在高標準規則上限制中國,所以,有合作空間,更多則是競爭,甚至博弈。所以,“雙迴圈”和“一帶一路”奠定了我們與之博弈的根基和運籌空間。

  最後用一句話來概括:“深挖洞,廣積糧,不脫鉤,不依附,我將無我,不負人類”。為人類提供更多高質量的公共產品。這也是中美博弈的核心。誰能代表先進生產力方向?提供更優質公共產品?誰更代表民意?誰代表先進文化?“一帶一路”與“雙迴圈”正是鞏固中美博弈的根基與國際市場的開拓,以及公共產品理念的競爭。主動謀局佈局應對百年未有大變局的規劃。

4
最新評論
  • 神秘買家6億元拍走,樂視大廈究竟歸誰?
  • 加密貨幣交易所經營者欺騙23萬人,駭客賺了數十億歐元,真可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