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財經>

資本市場永遠充斥著沽名釣譽,馬雲背後有孫正義、比亞迪的身後有巴菲特,而五龍汽車的實際控股人則是李嘉誠。繼今年7月長江汽車被爆停產、欠薪等一系列風波之後,其控股母公司五龍電動車有限公司也陷入了破產的陰霾中。

據萬得資料顯示,上週五,五龍電動車(0729.HK)及旗下五龍動力(0378.HK)雙雙停牌,隨後其釋出公告披露公司主席及執行董事曹忠,已被李嘉誠旗下的李嘉誠(加拿大)基金會提出破產呈請。如此重大的訊息猶如晴空霹靂,讓原本動盪的新能源汽車板塊雪上加霜。

事實上,李嘉誠自2010年入股五龍電動車後,曾持續買入該公司股份。2015年8月中旬,李嘉誠以0.46港元/股的價格,從五龍電動車執行董事兼副主席苗振國手中購得7.43億股,這使其持股比例一度達到8%左右。

連虧九年,李嘉誠被迫撤資?

據報道,李嘉誠基金會表示,基於曹忠無力償還擔保款項本金及利息,截至2019年7月欠款共超過11.9億港元,故入稟法庭申請其破產。截止發稿前,五龍電動車和五龍動力仍在持續暴跌,五龍電動車跌4.05%,報0.230港元;五龍動力跌2.33%,報0.042港元。

實際上,五龍電動車的業績已經持續虧損了近8年之久。據其財務資料顯示,儘管截至今年3月底,其年度虧損有所收窄,但仍然高達19.89億港元。值得注意的是,作為李嘉誠投資佈局新能源汽車版圖的重要載體,現在李嘉誠早已不在五龍電動車的十大股東之列。此次隨著五龍電動車被提破產申請,或許正意味著李嘉誠在新能源汽車業務上的大撤退。

一波三折,從失望到絕望!

五龍電動車以電池起家,從2010年做電池(中聚電池)到2013年重組長江品牌成立杭州長江,即宣告跨入電動車生產領域。近年來在新能源汽車的熱潮下,開始轉攻新能源汽車製造領域。在電動車設計、生產、電池正極材料、管理系統、組裝等方面,五龍電動車都堅持從零開始自主研發。

從今年上半年萬得資料顯示的五龍電動車的半年財報看,其淨利潤雖然同比有著1.95%的增長,但虧損仍然高達30億港元。在這樣的形勢下,公司不得不因經營現金流不足而延遲已經獲得的海外訂單。事實上,從收購五龍電動車起,李嘉誠也逐步完成了從上游鋰電池材料到動力電池再到整車製造以及運營租賃的產業佈局。

不過,好景不長。

到了2016年9月底,即在財政部通報了蘇州吉姆西等5家企業騙補行為之後不久,五龍電動車釋出公告稱,李嘉誠已出售公司部分股份,其持股數量減少至11.06億股,股權減少至4.93%。據萬得資料五龍電動車財報顯示,公司前十大股東名單中,李嘉誠已不在其列,而該名單的第十大股東持股佔比僅為0.04%,這極有可能意味著李嘉誠已將五龍電動車股份徹底清倉,要是真如此,李嘉誠投資五龍可謂從失望到絕望。

靠“代工”維持生計,長江汽車扛不扛得住?

近年來的五龍汽車可用“禍不單行、殃及池魚”來形容最貼切不過,在五龍電動車遭遇破產申請之際,旗下子公司——長江汽車的業務是否受到影響,也成為業界關注的焦點。“公告資訊很清楚,整件事情不涉及到長江汽車這邊。具體情況我們建議您可以與上市公司那邊聯絡。”一位長江汽車負責人對《發現網》這樣表示。

2016年5月,五龍電動車旗下附屬公司杭州長江乘用車有限公司獲得發改委年產5萬輛純電動新能源乘用車專案的批覆,準備發力A00級和A0級純電動SUV市場,成為第二家獲得新能源乘用車生產資質的企業。這也一度被視為扭轉五龍電動車業績連年虧損,成為新增長點的關鍵所在。

去年2月,五龍電動車還宣佈附屬杭州長江與佛山市南海政府訂立協議,於南海區成立氫動力汽車研發中心及新能源汽車生產基地,以從事純電動與氫動力汽車生產及銷售,設計年產能達6萬輛汽車。

然而,母公司的虧損情況,對長江汽車的經營也或多或少地產生一定的影響。今年7月,長江汽車因“欠薪停產”的事件曾一度引起巨大關注。“欠薪現在已經逐步解決中,停產是沒有的,我們現在代工的零跑汽車每天都正常下線。”長江汽車方面對《發現網》信誓旦旦地表示。“除了給零跑代工,長江汽車目前的新能源汽車業務重心主要還是放在商用車,而乘用車這塊的競爭力並不是十分突出。”

五龍電動車的破產,在當今新能源汽車大潮中只是滄海一粟。以目前蔚來、威馬、小鵬等造車新勢力來看,當初開始“造車”信心滿滿,到隨後在產品品質、售後、服務層面更是問題不斷,就像弗雷德裡克大帝說過的:“企圖守住一切的人,什麼也守不住。”想提前佔領使用者至高點,並用人力、資金牢牢守住佈局的人,往往都死的很難看。

尤其在新能源汽車這個前期投入相當巨大的燒錢行業中,對五龍汽車這種以技術研發為重的企業來說,需要更多的是耐心和毅力。然而從其成立9年持續虧損,加上並沒有拿出一款真正具備核心競爭力的產品來看,五龍電動車的悲慘命運又是那麼的順理成章,這難道還不夠給那些正摩拳擦掌、躍躍欲試的造車新勢力們一點震懾嗎?(發現網記者 羅雪峰 文軍)

  • 神秘買家6億元拍走,樂視大廈究竟歸誰?
  • A股:主力資金繼續“出逃”,做空力量已衰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