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時間10月31日凌晨,美聯儲議息會議傳出的訊息是:美聯儲決定下調聯邦基金利率目標區間25個基點,至1.50-1.75%。這是美聯儲今年以來的第三次降息,也是2008年金融危機以來,美聯儲完成“一輪降息和加息週期”之後的第三次降息。與前兩次降息反應不同是:特朗普非常安靜,沒有“發推”大叫美聯儲“降息太晚、太慢、太少”。從股市大幅反彈的走勢看:投資者似乎更喜歡特朗普“閉嘴”。
市場注意到:美聯儲在政策宣告中刪除了“政策制定者‘採取適當行動’以維繫經濟擴張”的承諾。這被市場理解為:美聯儲“年內”可能不再降息”。這完全可以理解。第一,目前美國基準利率水平只有1.5%至1.75%,從歷史看,正常利率背景下,這樣的利率水平已經非常低了,如果美聯儲不希望再次呈現“零利率”、或“負利率”政策,那利率下行空間能有多大?第二,美聯儲今年以來連續三次降息,尤其是後兩次,相隔不過30天而已,這樣的力度已經夠大了,顯然需要一段時間的觀察,期待年底前再降一次,那實在有點過分了。
所以,我們完全有理由相信:美聯儲已經暫停降息。但是,是否可以認為美聯儲寬鬆貨幣政策“停止”?說到這兒,我們特別需要批評“某專業財經網站”,它們居然把標題做成“美聯儲年內第三次降息,但暗示暫停寬鬆腳步”。但當你點開內文就會看到:文章標題實際是“美聯儲年內第三次降息25個基點,但暗示未來將暫停降息”。請問:暫停降息=暫停寬鬆腳步?這種“對經濟概念的偷樑換柱”應當為專業財經新聞工作者所不恥。
近年來,我們看到國內財經輿論一直有一種“緊”的傾向,比如,中央銀行剛剛有點“鬆的姿態”,立即就把“不搞大水漫灌”抬出來,問題是:不搞“大水漫灌”,是不是連“正常的寬鬆”都要放棄?為什麼這樣幹?難道是擔心中國跟隨美聯儲降息?還是覺得中國經濟下行壓力還不夠大?
表面看,“攪混水式”的新聞標題只是“財經新聞從業人員不專業”所致,但當“攪混水”弱化了貨幣政策效果,一群“大嘴巴”就會出來說:貨幣政策邊際效應遞減。言外之意:別指望貨幣政策,財政政策應當多努力。如此唱和之間,讓我們不得不猜疑:其間是否存在“出於某種目的的默契”?
筆者並不主張中國貨幣政策一定要跟隨美聯儲寬鬆,但貨幣政策必須堅守為中國經濟健康保駕護航的初心,必須依據中國經濟的具體情況“有鬆有緊”,而絕不應當“寧緊勿鬆”或“寧鬆勿緊”。
如何理解美聯儲當下的貨幣政策立場?第一,誠如前述,歷史地看,美國基準利率1.5%至1.75%水平已經是極低的利率水平了,至少低於當下經濟狀態所給定的“中性水平”。實際是,美聯儲在議息會議公告中多次重申美國“就業市場保持強勁,經濟活動一直在以溫和的速度增長,家庭支出一直在強勁增長”,其目的就是要告訴市場:目前利率水平低於“中性條件”,屬於寬鬆範疇。說白了,維繫低利率就是保持寬鬆立場。
第二,為什麼“就業、家庭支出強勁增長,經濟活動一直溫和增長”還要降息或維繫貨幣政策的寬鬆立場?美聯儲說得很清楚,鑑於全球發展對經濟前景的影響以及通脹壓力遲滯。當然,我認為可能還有:企業固定投資和出口疲弱。至少,降息有利於企業增加固定資產投資,也有利於美元擺脫堅挺而促進出口。
第三,10月11日,美聯儲已經正式開啟第二道防線——擴表,每個月購買600億美元國債,而這一計劃預計將維持到明年6月。其間,美聯儲將累計擴表5400億美元。美聯儲一再重申這不是新一輪QE,而是控制短期利率的手段。
不管怎樣,我們需要看到的是:除了利率(價格)之手,美聯儲還有另外一隻“量化之手”,而“兩隻手”的共同作用實際是為了維繫貨幣政策的寬鬆立場,為實體經濟恢復強勁提供更為有利的金融環境。這一點,所有發達國家都在做,這是當今國際實業資本、股權資本爭奪的必然選擇,那我們中國應當如何選擇?這一點,更需要“大嘴巴”和“攪混水”們深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