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之約,行而不輟。
風品:張璋 馮遠
21世紀什麼最火?創新科技型企業!
21世紀什麼最貴?人才!
兩者如何共贏共生?股權激勵!
華為、阿里、騰訊、小米......,得益與此,最終成為行業巨頭。
現在,新乳業也走向了前臺。
12月15日,低溫鮮乳代表品牌新乳業釋出公告:發行7.18億元可轉換公司債券,用於完成寰美收購;實行限制性股票激勵計劃,向公司核心團隊41人,以每股9.35元價格,授予1378萬股限制性股票。
01
三年劍指95%
LAOCAI
訊息即時刷屏。
行業分析師李晨表示,相比“卯吃寅糧”的股權獎勵,股權激勵以長期利益為基,激發員工、管理者活力,企業穩優發展,投資者回報率提升,可謂一舉三得。不過實現過程也不乏挑戰,只有達到對應業績,才能把紙面權益落實。這便是股權激勵大多集中在爆發力強、成長性高的創新科技型企業的原因。
不同於網際網路創新企業的以“快”致勝,乳業投資週期相對較長、資產較重、是典型的“慢”行業。結合產業鏈複雜,行業波動性較大,多數乳企甚至不敢提出階段性業績承諾,股權激勵更是謹小慎微。
行業上一次主角,是2019年9月伊利公佈股權激勵,引發不少負面聲音,甚至股價還出現了劇烈波動。
原因在於,考核增速不及預期,以2018年淨利為基礎,2019-2023年度淨利潤增長率8%、18%、28%、38、48%,同時設定2019-2023年度淨資產的收益率不低於15%等。這遠低於伊利過去5年15.1%的淨利年均複合增速。
由此,一些輿論質疑其激勵初衷,相當於給管理層變相送錢,無益企業及投資者。
鑑於行業特性、企業體量等因素,孰是孰非仁者見仁。但可肯定的是,企業股權激勵,勢必要定出具有匹配性、挑戰性的目標,才能避免類似質疑,把“激勵經”真正念好。
從股價看,市場對新乳業的業績目標認可度較高:公告次日,新乳業股價大漲7.51%。
看好是有原因的。
其解除限售要求是:2023年度合併營收和淨利與2020年相比,增長率均不低於95%。換言之,新乳業三年內,營收規模、盈利水平都接近翻倍。
這是什麼概念?
先看行業增速,以不受疫情影響的2019年為例,2019年P12滾動年液態乳品銷售額增長率為5.1%。
這意味著,新乳業要連續3年跑贏行業增速超5倍,上述41人才能全部解除限售。
顯然,不是簡單努努腳,而是要大踏步跨越。鑑於“馬太效應”逐漸深化,這個目標凸顯決心與勇氣。
問題在於,激勵不是冒進,目標也不是畫餅,除了勇氣更要有底氣。
客觀而言,如以傳統乳企標準評判,上述“三年之約”難度極大。
但可貴之處也恰在於其:新乳業本質是一家創新科技型乳企。
02
究竟哪裡“新”?
LAOCAI
十九屆五中全會公報中,將“關鍵核心技術實現重大突破,進入創新型國家前列”列入2035年國家遠景目標。明確提出:堅持創新在我國現代化建設全域性中的核心地位,把科技自立自強作為國家發展的戰略支撐。
創新,是新舊交替的原動力。國家競爭格局如此,行業企業亦如此。
而與趨勢為友,創新科技型企業迎來價值升騰也是大機率事件。這是新乳業三年之約的第一支撐力。
也許,部分投資者會產生疑問,只是將奶牛產的奶,賣到消費者餐桌,新乳業究竟有何不同?又與創新科技何干?
管理大師加里.哈默曾言,將人類束縛在地球上的,不是地球引力,而是缺乏創造力。
抽絲剝繭,一目瞭然。
首先依上所言,此類企業一個重要特質即高成長性、強抗風險力。
眾所周知,2020年新冠突襲,對產業鏈冗長的乳業造成重擊。
2020年前三季度,全國規模以上的乳品企業563家營收3120.1億元,同比增長6.82%。盈利增速甚至負增,利潤總額223.6億元,同比增長-13.63%。
新乳業卻“逆市上揚”:前三季度營收46.6億元,同比增長10.32%;歸屬於上市公司股東的淨利1.85億元,同比增長3.7%。基本每股收益0.22元。
第三季度更為驚人:營收21億,同比增長39%;歸屬於上市公司淨利潤1.08億,同比增長45.46%;扣非淨利潤9252萬,同比增長52.51%;經營淨現金流更同比大增144.02%。
越是艱難處,越有試金價值時。
疫情侵襲,尚有如此佳績。一旦行業迴歸常態,新乳業爆發力又會如何呢?
高增長強預期,這便是新乳業三年之約的第二支撐力。
當然,業績只是表象。能夠真正做到卓爾不群、化身價值玫瑰,種種精準創新之舉,才是核心要義。
從市場端看,儘管前文說到,近年液奶增速趨緩。但需注意的是,當下液奶市場未完成新舊轉換,常溫奶依舊佔據主導,而其頹勢正是拖累液奶整體增速的主要原因之一。
來看消費量,2015 年,常溫奶消費量增速放緩,2016年後連續3年銷量下滑,2017—2019年分別為-2.06%、-1.07%和-0.98%。
相比之下,低溫奶熱度撩人。
華西證券行業報告顯示,近年其一直處於高增狀態。2019年,全國低溫奶市場規模達到 833 億元,同比增長14.7%。報告指出,低溫奶品類成長速度是乳製品業的近 10 倍,預計該品類潛在客戶將超 3000 萬。
無獨有偶,2020年9月吳曉波頻道釋出的《2020消費品牌增長洞察報告》發現,取得良好增長的企業,大都抓住了新中產和Z世代這兩大增長型客群。而青睞低溫鮮乳,是這兩者共同偏好。
也不難理解,消費升級伴隨新冠教育,當下市場形態、年輕人消費心態正在發生鉅變。來自生活、工作的多維壓力,讓養生、健康成為消費流行詞,低溫鮮乳自然佔據了C位。
資料顯示,2019年冷鏈物流行業市場規模增速17.6%,市場需求噸數較2年前增加33%,低溫乳品因其營養豐富、有利免疫力等特性正被市場廣泛認知,品類增長明顯。
恰恰,新乳業處於這一黃金賽道,且還是行業領軍者。
巴菲特的“雪球效應”,被眾多企業奉為圭臬。“很溼的雪”指核心競爭力強的產品或商業模式,“很長的坡”即有藍海空間的產業賽道。二者搭配,企業便如“雪球”聚合般勢不可擋。
作為領軍者、作為科技型乳企,新乳業的雪球效應也與傳統模式不同---“鮮戰略”。
即以發展優質低溫鮮奶為主要訴求,締造從牧場到餐桌的新鮮生態圈。
具體到產品,近年來,其利用強勁創新力,聯合多方科研力量,不斷迭代升級產品,培育出諸如“24小時鮮奶”、“活潤”等10餘款創新產品。由於定位精準、迎合使用者需求,受到市場熱捧:今年上半年新乳業低溫奶銷售佔比超過60%。
不過,低溫奶品質雖高,但乳製品屬性卻不變,由於橫跨農業、畜牧業、工業“三產”,如何將產品最大程度“保鮮”,則是“牽一髮動全身”。
全新的產業鏈佈局,勢在必行。
為從源頭上控制奶源質量,縮小運輸半徑,新乳業在核心經營城市周邊均布建了牧場及工廠。奶源基地半徑控制在100公里-150公里範圍內。
強覆蓋力的背後,是高效整合的創新發展之路。
新乳業相關負責人表示,創立10多年來,新乳業發揮併購整合優勢,始終圍繞“鮮戰略”展開有序佈局,構建了覆蓋西南、華東、華中、華北、西北等區域的牧場、工廠、市場組合模式。截至目前,新乳業旗下擁有 47家控股子公司、 15個主要乳品品牌、 16家乳製品加工廠, 13個自有牧場。
2020年5月5日,新乳業披露重大資產重組:將以17.11億元收購西北區域龍頭乳企夏進乳業全部股份,收購資金的60%為自有及自籌,40%擬透過可轉債募集現金支付。
這是新乳業成立以來最大規模的一筆併購。疫情期間如此佈局,可見其發展決心與底氣。
結合此前與國內優質原奶供應商現代牧業的戰略合作,包括對東南龍頭澳牛乳業的收購重組,正如中國食品產業分析師朱丹蓬所言,新乳業的低溫奶全國版圖雛形已經顯現。
更重要的是,新乳業的創新鮮模式,讓其規模效應與質量效應並行。透過其成熟併購模式在管理、戰略、技術、人才、供應鏈等關鍵領域的多維賦能,1+1>2,甚至大於N的產業協同力逐漸凸顯,疊加原有本地化品牌及渠道優勢,被購企業脫胎換骨,迅速由輸血轉化為造血,最終成就了新乳業上文的業績高增。
03
牢握科技“芯”
LAOCAI
一定意義上說,大到國家、小到企業,最核心競爭是產業鏈、價值鏈、供應鏈的競爭。
而新乳業規模與質量效應並舉,成為其三年之約的第三個有力支撐。
那麼,問題來了。併購重組、產業鏈深耕也是如烹小鮮、甚至如履薄冰,新乳業的規模與質量並舉是如何做到的?
密碼在於科技賦能。
2019年9月17日,新乳業提出乳業科技“芯”戰略,即用全產業鏈式的數字化、智慧化,來培育產品的極致新鮮。透過提升“新鮮生態圈”的每個鏈條,讓產品變得更有新鮮活力、更切消費需求。
新乳業董事長席剛表示,新乳業啟動全面數字化戰略,就是把乳業的科技“芯”片牢抓手裡,建設智慧“芯”乳業。這種數字化戰略,是一種全產業鏈式的賦能,每一瓶牛奶的誕生,都擁有來自包括牧場、生產端、物流端直至消費端全鏈條的數字化轉型支撐。
可以說,“芯”戰略為傳統乳業振興、為乳企消除短利短視,提供了一套標準化、具有破局意義的升級路徑,也是新乳業三年目標的第四大支撐力。
先看產品。
達維多定律認為,一家企業要在市場中總是佔據主導地位,那麼它就要永遠做到第一個開發出新一代產品。
聚集數字化戰略,新乳業透過人工智慧、物聯網、車聯網在牧場、生產端和物流端的全面應用,掌握細節資料,匹配小批次柔性生產,進而實現更精確的貨物匹配和全程保鮮。在數字化指引下,財務、人力、管控、共享、大資料決策分析五大管理體系進一步提升決策效率及精準性,產品開發成功率大增。
產品說話。
新乳業先後推出重新整理“好鮮奶”標杆的黃金24小時鮮奶、業內首款“嚼得到益生菌”的活潤晶球酸奶、首創細膩口感與0蔗糖平衡的初心0蔗糖素顏酸奶、eyes care低溫“養眼牛奶”等多款特色創新產品,贏得市場熱捧。
以24小時鮮奶為例,疫情爆發後,根據大資料分析的消費新畫像,新乳業對其全面升級:全體系實現75℃/15″的低溫巴氏殺菌工藝。其中,24小時鮮奶的乳鐵蛋白含量和免疫球蛋白G保留率高達40%,其具有抗癌、抗氧化、免疫調節功能。而普通鮮牛乳僅留存3%-10%,進口常溫奶甚至只留存0.1%;另外,24小時鮮奶的α-乳白蛋白≥780mg/L,乳過氧化物酶 ≥2000mg H2O2/L,這些活性營養物質也具有提升免疫力、抗氧化、抗菌等作用。
12月1日,新希望乳業宣佈“黃金24小時”鮮奶升級歸來,72℃,15s黃金殺菌工藝加瑞典膜過濾技術,實現了15倍免疫球蛋白、3.6mg\100ml優質乳蛋白的鮮活營養新高度。
這僅是新乳業智慧“芯”乳業的一個微縮案例。
實際上,其已站在全球科技前沿,日益握緊了這顆乳業“芯”。
近年來,新乳業綜合原有“四洲四國”的國際科研佈局和產業研平臺資源,在菌種研發、細分營養需求的產品研發、殺菌工藝等方向深入研究,內容涵蓋生命早期營養、老年營養、疾病及公眾營養等領域,確保為產品創新提供自有生物技術IP輸出。
此外,新乳業與多家高校合作完成的“功能性乳酸菌靶向篩選及產業化應用關鍵技術”,旨在進一步開發我國自有智慧財產權的功能性乳酸菌菌種資源,獲得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
再看產業鏈。
美國供應鏈管理專家Hau L. Lee教授曾給出克服“長鞭效應”的方法,即伴隨供應鏈、產業鏈不斷延展細化,“鞭子”縮得越短越好。
聚集三產融合的傳統乳業,如何提升效率、降低能耗、增加協同、提升穩健力與敏感性是升級振興關鍵。
而新乳業的數字化芯戰略,價值點恰在於此。即將透過敏前臺+大中臺+穩後臺+雲平臺的新一代IT系統架構,賦予企業穩定、敏捷的全產業鏈運營能力,用無數供需端的資料匯聚,打通產業鏈痛點,分析碎片需求、個性場景和消費圈層,用更精準畫像,指導企業的全產業佈局及賦能。
比如針對上游養殖,新乳業透過科技團隊建立“雲養殖”系統,加速推進智慧牧場建設,透過源頭奶源的品質提升,來改造“新鮮生態圈”中的每個鏈條。
由此,新乳業在產業、供應雙鏈“提質增效”,最終實現了規模、質量雙效“並舉共振”。
04
“一線”價值 小目標與大看點
LAOCAI
從0到1的突破很難,但從1到N的複利卻容易許多。管理大師吉姆·柯林斯口中的飛輪效應告訴我們,一旦突破臨界點,加速度勢不可擋。
那麼,2020年實現了業績高增的新乳業,也必然進入一個全新‘衝刺’階段。
放眼充滿不確定性的2020年,多數乳企“以穩為主”甚至個別為生存焦慮。新乳業實行股權激勵,逆勢而上,亦在於這份飛輪效應。這也是新乳業三年之約的第五支撐力。
董事長席剛曾言:很多事是否是機會,取決於你怎麼看,怎樣選擇。我這個人凡事往好裡想的,往好裡做,比較陽光地去看一些問題,往往能取得不錯的結果。
這種陽光態度,成為新乳業穿越行業“逆流”的源泉所在。
對新乳業亦或席剛來說,2020年是“加速”的一年。
併購夏進、數字化轉型、直播帶貨、路演、“希望有你”公益平臺活動......儘管已是上市公司董事長,但滿滿的日程表,讓席剛遠比“打工人”更忙碌。
資深產業研究專家、首財研究院院長柴永強表示:正是這份一線精神、一線初心、一線勞碌,讓新乳業的“發展飛輪”越轉越快。量變引發質變,疊加經濟雙迴圈、消費品質化、產業成熟化、新國潮,四浪疊加也讓乳業進入頭部效應、飛輪效應的新週期。手握科技芯、矩陣戰略產品的新乳業,自然再次戰略卡位,演繹規模質量並舉的加速度。從此看,三年股權激勵,只是小目標,提前佈局新週期賽道,價值再升騰才是真正看點。
可謂一語中的。四浪疊加,新乳業踏浪而行,開啟新週期的速度之門,想來這就是新乳業三年之約的第六支撐力。
三年之約,行而不輟。六六歸一,新乳業正在價值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