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財經>

早在2019年,業內便預測,跨境支付將成為新風口。

Facebook(Libra)、亞馬遜、螞蟻集團等國內外網際網路巨頭紛紛看好並佈局這一領域,也讓人們對跨境支付這一廣闊市場充滿了期待。

而Libra,這一直接挑戰歐美各國央行貨幣主權、震動全球的企業,更是將跨境支付當作他們未來的主要應用專案。

如今,2020歲末已至,這個萬億市場發展如何?目前有何新趨勢?又有哪些細分市場有望迎來爆發性發展?

近日,艾瑞諮詢釋出《2020年中國第三方跨境支付行業研究報告》。

這份報告中,艾瑞諮詢結合國內外發展情況,從市場、政策、行業規範等全方位解讀,併為B端(企業)和C端(個人使用者)市場發展方向提出建議。

根據報告,出國旅遊、出國留學已成為兩大跨境消費勁旅,儘管2020年碰到疫情這一“攔路虎”,但疫情結束後將有所反彈。

預計2021年,兩大市場將逐步回暖,繼續為跨境支付市場帶來較大的發展空間;此外,新場景、政策、需求“催化”下,中小企業出海熱潮也將增加跨境交易量,進一步促進跨境支付行業發展。

一:資本頻頻“下注”,行業規模超5萬億元

當前,基於龐大的跨境電商市場、國家利好政策的支援,我國第三方跨境支付行業迎來飛速發展。

一方面,跨境電商已成為第三方跨境支付發展的重要領域和主要應用場景,僅2019年一年中,中國跨境電商行業規模就高達5.5萬億元。

根據報告,第三方跨境支付主要應用於跨境零售電商以及小部分跨境B2B電商領域,為商戶提供收單、收款、結售匯等服務。

僅在阿里巴巴貿易平臺上,就有6800萬活躍中小企業,交易場景遍佈全球超過200個國家和地區。而第三方跨境支付的發展,也正是得益於此。

另一方面,近年來我國相繼出臺的多條政策,也為跨境支付行業的長遠發展提供不竭動力。

如2013年監管對支付業務的逐漸放開,給行業帶來利好;2015年,“一帶一路”國家戰略政策,帶來的跨境貿易新機遇,也加大了對跨境支付的需求;2019年,《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上升到國家戰略,電子錢包連結起全球商戶,滲透率不斷提升,推動數字互聯互通升級。

多個利好下,一大批優秀的支付企業如雨後春筍般湧現,跨境支付賽道也開始受到資本的關注。

根據報告,關於跨境支付的資本注入,也十分火熱。2017年共23起融資事件, 2018年18起。其中5 個專案,一年斬獲2輪融資,分別為:NeatHK、Ksher、XTransfer、連連數字、PingPong⾦融。

行業整頓,倒逼機構轉型升級。

在政策鼓勵下,跨境支付行業近年來步入發展快車道,但同時也引來不良企業非法牟利。

因此,近兩年,我國開始整頓相關業務。例如禁止無牌展業、各機構存繳備付金等。

行業合規整頓外加備付金紅利削減後,劣質機構逐步出清、行業生態模式轉變後,也倒逼跨境支付機構全面轉型,向更深度的科技服務和更廣度的市場方向挖掘。

二:C端市場:線下規模有望超越線上

隨著跨境消費的升級,出國旅遊、出國留學成為兩大跨境消費新興場景。

資料顯示,2019年我國出境旅遊人數達到1.55億人次,連續兩年超過入境遊人次,而出境旅遊消費則達到17553億元,中國成為全球出境旅遊和旅遊最大的市場。出國留學方面,2019年度我國出國留學人員總數為70.35萬人,較上一年度增加4.14萬人,增長6.25%。

儘管2020年受疫情影響,全球出境旅遊及留學市場均受到重創,但報告認為,疫情作為突發性事件,並不會帶來根本性的影響,隨著疫情後期得到有效控制,預計至2021年旅遊和留學消費市場也逐漸回暖,在跨境支付市場上仍有很大的發展空間。

報告預測,隨著跨境電商增速放緩,線上電商平臺部分業務轉移,垂直支付領域規模縮小等因素影響,第三方跨境支付線上整體規模會呈負增長趨勢。而線下支付隨著旅遊、留學市場的回溫與加持,預計其增速將回歸高位線,規模最終有望超過線上領域。

據瞭解,在以境外遊和留學消費為代表的的線下跨境支付場景中,出境遊服務著重流量變現、海外本地錢包拓展已成為機構重點深耕領域,且目前已有多家支付巨頭謀局。

目前也有支付機構透過全球合作、賦能合作伙伴服務當地使用者。

如在2020年疫情期間,在東盟和南亞約78%的消費者開始更頻繁地使用數字生活服務。多個東南亞國家通過當地電子錢包,用零接觸的方式捐款,或者上線當地政府發放補貼功能,幫助低收入人群度過難關。

不過,值得注意的是,巨頭也將逼迫第三方支付機構垂直賽道;但與此同時,一些綜合能力較低的企業也將面臨出局的困境。

三:B端市場:爭蛋糕不能光靠價格戰

當前,國內電商市場趨於飽和狀態,為了求“變”,不少企業也將目光轉向海外市場。

一方面,我國作為“世界工廠”在產品種類、價格上都具有較強競爭力,因此不少中小企業出海熱潮高漲,希望打通國內生產、國外銷售的閉環鏈條。另一方面,政府也支援中小企業“走出去”。

當然想要成功“走出去”並不容易,除了企業境外本地化合規難度大、國際市場的不穩定帶來負面影響等,企業在經營上還面臨資訊不對稱、文化制度環境差異、銷售渠道拓展、款項匯入等挑戰。

根據報告,第三方跨境支付的B端市場傳統盈利模式主要是交易手續費,然而因為行業內部不良競爭,打“價格戰”,此部分收益已趨近於零,對於第三方跨境支付公司而言,未來贏得市場必定不是靠價格戰,而是縱深其他服務。

資料顯示,2019年中國跨境電商B2B交易佔總體跨境電商交易的80.5%,如此巨大的市場讓不少第三方支付公司在跨境B2B領域躍躍欲試。

從商戶需求角度而言,針對客單價較小的訂單,第三方支付公司參與的小額B2B跨境支付相對於銀行操作更便捷,到賬更快;另對支付公司而言,由於行業內規模較小還沒有壟斷性企業,因此市場發展存在很大的成長空間,這也給了很多支付公司很大動力去拓展B2B市場。

不過,值得注意的是,B2B領域現仍有不少挑戰。首先是政策限制,目前央行及外匯管理局政策並不支援國內第三方支付公司開展B2B業務。

其次進入B2B領域,意味著要與銀行進行競爭,但是一般支付企業,很難做到銀行龐大的轉賬系統網路和全幣種支付業務。未來跨境跨境B2B如果想要進一步發展,還需要相關政策的轉入開放,推出有競爭力的產品以及銀行系統的大力支援。

四:區塊鏈助力跨境支付再下一城

展望後續,國內支付市場短期難撼,外資企業將重點佈局跨境支付,未來,內資外資機構並駕齊趨現象。

另一方面是牌照申請難。2015年央行給支付按下“暫停鍵”,此後獲得試點資質難上加難。

對於非持牌機構來說,頭部機構可採取併購的方式“曲線”摘得,另對中小型非持牌支付機構而言,因無法獲得牌照,因此或將轉型成為第四方支付公司,整合電子支付和市場資源,以支付平臺、合作銀行、合作電信運營商、其他服務商介面等不同優勢,以後臺運維服務型、協調運作型、行業整合型等模式,為第三方支付公司及跨境商戶提供服務。

五:45萬中小企業的出海難題待解

如今,在網際網路技術和電商蓬勃發展的大背景下,中國產品出口的模式也逐漸發生改變,境內生產廠商可以直接透過電商平臺向國外客戶銷售產品,其他如金融、遊戲等行業也逐漸向其靠攏。

此背景下,越來越多的中小型企業將海外新興市場作為戰略目標,紛紛“揚帆出海”尋求商機。

根據報告,目前全國有近4000萬家中小企業,佔比總數超9成,其中,逾45萬家中小企業已進行不同形式出海業務嘗試,但如何更好地瞭解海外客戶和市場?如何破解國際話語權低、技術壁壘等問題?如何應對資訊不對稱導致的文化、制度和市場環境差異問題?如何提升本地化運營能力並拓展多元化銷售渠道?如何收款、款項如何匯入境內?這一系列難題亟待給出解決方案。

近年來,我國出臺了一系列政策措施鼓勵中小企業出海,包括設立中小企業發展基金、完善稅收政策、釋出促進中小企業國際化發展五年行動計劃、開展中小企業國際化促進專項行動等,從政府指導、金融支援、財稅優惠多角度扶持。

同時,各大網際網路平臺及第三方支付公司也將為中小企業提供全方位支援。

六:區塊鏈助力跨境支付

值得一提的是,近幾年,中國的資訊科技發展日新月異,以區塊鏈、雲、人工智慧、大資料為代表的新興技術,不僅對人們的生活產生巨大的影響,也將為跨境支付行業後續發展提供強大助力。

例如區塊鏈技術在跨境支付領域的應用,不僅可以基於數字貨幣進行跨境支付,還可以基於區塊鏈技術的協同報文系統,成為支付機構與商業銀行間的介面技術。據瞭解,目前已有不少成功案例,如招商銀行與香港永隆銀行之間的直聯支付業務、中國銀行與中國銀聯之間的跨境金融服務平臺、螞蟻集團與渣打銀行合作等。

同時,我國發力推進新基建政策,未來預計會有越來越多區塊鏈+跨境支付、人工智慧+跨境支付等專案的湧現和落地,對於B端而言,這將為跨境電商出口貿易、B2B市場發展提供更多的可能性,另對C端而言,使用者將享受到更加全球化、快捷、安全的支付服務。

12
  • 神秘買家6億元拍走,樂視大廈究竟歸誰?
  • 螞蟻金服上市被叫停,“兩個大佬”立馬調整,一個卸任一個不露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