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財經>

編輯 | 龐丹

四季度,市場面臨著大規模解禁減持的壓力。IPO常態化以來,上市企業原始股東累積待減持股份不斷增多,而最嚴股權質押新規實施以來,上市公司融資渠道縮減,股東減持變現的訴求也在增強,2017年修訂的“史上最嚴減持新規”已不在適應當下的市場趨勢。

對減持鬆綁訴求不宜一味遷就

以往減持規則的不合理,現在看來更多的是表現在對限售物件不分青紅皁白的一刀切。目前,來自創投類私募機構的鬆綁呼聲很高,原因在於他們在創投期間對有上市意向企業的投入本就是以退出為目標的,一刀切的限售政策使他們無法在更短的時間或相對有利的時機退出,這不僅影響了其目標利益的兌現,也必然會對其在提高資本效率的基礎上為更多以高科技為基礎的創新公司進一步拓展提供融資產生影響。從提升市場活躍度出發,似乎沒有理由不對創投機構的鬆綁要求給予適當支援,但同樣的理由是否也適合於為上市公司大股東減持鬆綁,則顯然未必。儘管目前發生了很多上市公司大股東大比例質押股權的事實。但股權質押行為究竟是為了解決公司所存在的資金危機,還是大股東為了其他目的實施的曲線套現,是很有必要對具體問題具體分析的。對於確實存在資金困難的公司尤其是民營企業,不妨通過有針對性的救援去解決問題,大股東發起創立企業,雖然和創投一樣也視獲取利益為最終目標,但身為控股股東,利益是與企業連在一起的,因為公司存在大比例股權質押而對大股東減持鬆綁,很有可能沒有幫到存在資金困難的民營企業,反而只是幫了急於金蟬脫殼的公司大股東。

目前來看,市場最大的問題即一刀切。之所以解禁期一到,大股東減持就如開閘的洪水對市場帶來極大衝擊,無不是拜簡單粗暴的一刀切所賜。2019年全年解禁規模高達2.67萬億元,其中近1萬億元將集中在第四季度。而在這種情況下,市場想上行恐怕也會心有餘而力不足。而如果A股也能像成熟市場一樣規定限售股出售只能小步爬行,每3個月可以出售的股份數額不得超過同類已發行股份的1% 或4周內的平均周交易量,則不會發展成現在好似衝擊波般的效應。一個鬆綁另一個就必須跟著鬆綁,這並非市場化,而是一種在市場失序的狀態下才會發生的劇場效應。這種公平焦慮下的鬆綁訴求如果只是對其一味的遷就,非但達不到規範減持的目的,反而會對市場造成巨大的衝擊。

減持規則應拿出切合實際又兼顧平衡的可行方案

作為市場重要基礎性制度之一的減持制度的修訂,不僅涉及市場功能的發揮,更涉及了多方面的利益調整,必須秉承敬畏市場、尊重自然規律的原則,拿出一套既切合實際又能兼顧平衡的可行性方案。當務之急不僅是實事求是並有針對性地化解上市公司所面臨的股權質押風險,並給創投機構留出更充裕的退出機會,同時也更應該在註冊制改革的推動下,進一步深化新股發行制度改革,以釜底抽薪的方式徹底消除目前還以不同方式依然存在著的限售股流通性障礙。只有這樣,政策上因地制宜的順勢而變,也才有可能真正成為利好市場可持續穩定健康發展的動力。■

(本文發表於2019年11月2日《紅週刊》)

  • 神秘買家6億元拍走,樂視大廈究竟歸誰?
  • 三季度法國經濟增長1.4%,GDP約2萬億美元,約為中國的1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