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入2020年,或者說即將走出2020年,在人設方面最出人意外的,就是馬雲這個人了。馬雲從當初中國首富,白手起家典範,天才商人的高設雲端,被親切稱呼馬爸爸的“良心商人”,一下子因為意欲割資本韭菜,套現股民財富,逃避金融監管,轉嫁金融風險,從而從雲端,一下子跌入泥潭。
為此,人民日報曾連續三次發聲直指馬雲。第一次,馬雲螞蟻上市擱淺,亞洲首富夢想破滅。人民日報宣稱:“從來沒有馬雲的時代,只有時代的馬雲”,原來,大家一直在用的花唄和借唄都是踩著國家紅線的高利貸產品,以30億元的本金,“借出”銀行3000億元,賺取高額利潤。說白了,就是空手套白狼成功,賺了更多的錢,和要賺更多的錢。
第二次,當中國各大電商開始賣蔬菜和水果,跟實體店“搶生意”,馬雲、京東等網際網路巨頭開始關注“社群團購”,搶奪”弱勢群體的飯碗時!《人民日報》也開始點名批評,其實還是暗箭直指馬雲,其極其精明的人設進一步崩毀。
第三次,網際網路巨頭自身擁有強大的資料資源和豐富的財力資源,也更應該承擔起推進科技創新的責任。已經兩年了,美國接連在晶片上制裁中國科技企業,攻克關鍵技術領域的“卡脖子”難題,成為舉國上下的關切。為此,人民日報從側面呼籲馬雲等人,向任正非學習,把目光放在科技強國上,又一次從側面警醒馬雲一類的網際網路商人別一味光想著賺錢。
但剛剛,另一種為馬雲試圖翻案的聲音,開始響起。《華爾街日報》引述知情人士透露,螞蟻滬港上市喊停前,馬雲曾主動提出將螞蟻部分業務交給“公家”。據知情人士稱,11月2日,即螞蟻原計劃上市(11月5日)的前幾天,馬雲在與中國監管機構的一個非正式會議上說,“螞蟻的這些平臺,只要國家有需要都可以拿走”。
但在10月份的一次演講中,馬雲卻批評中國金融監管體制,指當前中國金融面臨的“不是金融系統性風險,而是仍缺乏健康金融系統的風險”,其言論引來金融圈熱議。但之後,救螞蟻集團的IPO還是被暫停,監管層也加大對網際網路金融的管控力度。
剛剛出來的訊息是,螞蟻集團發言人表示,因為事屬機密,集團無法證實11月2日與監管部門會晤的細節。究其前前後後,這裡面究竟是是實有其事,還是螞蟻集團在煞有介事“表演”,從而來挽救馬爸爸墜入泥端的人設?
如果螞蟻說得都是真的,馬雲是不是真的被誤解?如果螞蟻只是虛晃一槍,馬雲是不是透過螞蟻來為自己辯解?但據訊息人士講,公開的方面是,監管層目前正在考慮的一項讓螞蟻集團接受更嚴格監管的方案,因為網際網路金融,畢竟也是才剛剛出現的新事物。
但是毋庸諱言,螞蟻、財付通一系列網際網路金融的發展,其實離不開國家的支援,網聯清算的銀行間支付系統,如果沒有國家清算支付平臺提供支援,這一切其實完全不可能。但多年來,在建立和拓展線上支付、網貸和其他網際網路業務的過程中,包括馬雲控制的螞蟻和阿里巴巴以及騰訊在內的企業都沒有受到太多來自政府的監督。
如今,馬雲的螞蟻在IPO之前被果斷叫停,並且馬雲的人設也被呈現出兩個面目,那麼,兩種不一樣的聲音,兩個面目不一樣的馬雲,我們應該相信誰?哪一個才是真實的馬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