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財經>

前兩天,廣東省“十四五”規劃出爐!

在我國的政策體系中,制定並實施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的五年計劃,可以說是最重要的公共政策。

而在今後五年,對廣東有指導地位的“十四五”規劃中,足足有22條直接涉及深圳的利好政策!

22條利好加強廣深合作

22條直接利好,廣東未來對深圳的期待不言而喻。

灣叔總結了一下,這22條利好大致分為三類。

第一類是繼續強調深圳社會主義先行示範區,和大灣區城市群領導城市這些戰略地位的。

22條利好,有7次提到了先行示範區,真是三句話離不開深圳了。

除了單純地強調示範區建設之外,還在產業發展上給出了方向:強化科技力量、吸引科技人才,重點區域就是光明科學城和西麗湖大學城!

除了科技,提到最多的就是金融,尤其是以深圳證券交易所和廣州期貨交易所為核心。

第二類利好,屬於推動深圳和周邊城市的交通合作的。

除了港珠澳大橋、深汕高鐵這類熱門線路重提通車外,這次還提出了“市市通350高鐵”“打造軌道上的大灣區”等計劃。

值得一提的是,這次還點名讓深圳、廣州加強交通合作,將廣州、深圳建設成具有全球影響力的大灣區雙子城,著力建設“半小時交通圈”,推進建設廣州至深圳高鐵新通道。

看來今後五年,深圳的合作方向更廣泛了,除了原先的東莞、惠州,這回還要跟廣州攜手。

第三類利好,是給未來深圳城市治理方向指路的,重點依舊是和廣州之間的合作。

首先是重視消費的作用,十四五提出支援廣州、深圳培育高品質消費的省級示範特色商圈。

在深化改革上,讓深圳在金融、外貿上財政發力,賦予深圳更大改革自主權,進一步接軌國際金融,為人民幣國際化探路。

另外推動廣州、深圳加快城市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讓兩座一線城市相互借鑑治理經驗。

這次的十四五,對深圳的利好幾乎都要帶上廣州,廣東省對兩市合作的期望不言而喻。

一方面,在著重內迴圈的2020年,讓依賴外貿的廣州,經濟受到不小影響,GDP都被重慶反超。搭上深圳先行示範區這輛快車,好讓廣州經濟重回正軌,是目前最好的選擇。

另一方面,快速擴張的深圳還是太年輕,缺乏超大城市的管理經驗,高房價等城市病現在都找了上來,和廣州加深合作,也能更快地提升深圳的城市資源消化能力。

而廣深要加強合作,第一個要解決的問題,就是交通。

深廣交通無縫對接

“要想富,先修路”,目前,廣深之間交通方式依舊是以公路為主。

今年3月,廣深之間的交通大動脈—廣深高速,就將擴建工程提上了日程,全線將擴建成12車道,預計2026年完成通車!

鐵路方面,在十四五之前,廣深之間最重要的軌道交通樞紐,依舊是規劃中的,位於東莞的濱海灣站。

濱海灣站的規劃,將規劃中的深圳地鐵20號線、廣州地鐵22號線匯聚在一起。

實現乘坐軌道交通,6分鐘到達深圳,35分鐘到達廣州,40分鐘到達香港,1小時通達廣深港城市中心。

而十四五為廣東,尤其是廣深之間,提出了交通新思路。

首先是“市市通350高鐵”計劃,成為十四五期間交通最硬核的新舉措,多山的地形,讓交通設施建設成為廣東的一大短板。

過去五年,經過不斷努力,廣東“縣縣通高速”的目標已經實現,而“市市通高鐵”也因為贛深高鐵的建成通車而勝利在望!

十四五則再進一步,提出“市市通350高鐵”,也就是讓廣東省內城市高鐵速度,提高到350公里/小時,提速升級的背後,也與廣東提出打造的“12312”現代化交通體系密切相關。

“12312”即廣州與珠三角各市實現1小時內通達,珠三角又與粵東西北各市實現陸路2小時通達,與周邊省會城市實現3小時通達,廣東與全球主要城市實現12小時通達。

其中,珠三角城市與粵東西北各城市,想要實現陸路2小時通達,350公里時速的高鐵就必不可少。

隨著贛深高鐵即將在2021年建成通車,廣東不僅將實現“市市通高鐵”,也為五年內實現“市市通350高鐵”打下堅實的基礎。

“市市通350高鐵”,廣州、深圳兩個超大型城市的交通樞紐作用必不可少,第一步就要讓廣深兩市連起來,廣深高鐵新通道的規劃就提上了日程。

十四五建議,為實現廣深雙城聯動,就要建設“廣深半小時交通圈”,大大縮短廣深之間的物理距離,實現廣深“交通同城化”。

目前廣深之間的交通比較豐富,包括廣深鐵路、穗莞深城際、廣深港高鐵及地鐵的接駁。

未來廣深磁懸浮的建成通車,讓廣深之間無縫對接的“同城模式”將更加深入!

大灣區“雙子城”無縫對接,未來廣深合作的想象空間不可限量!

廣深合作—城市治理新思路

2019年末,廣州和深圳的常住人口分別為1530.59萬和1343.88萬,分別比5年前增長了223萬和266萬,今年廣深都官方透露過,實際的居住人口已經超過了2200萬!

廣深又不同於京滬,用嚴格的戶籍門檻,卡住外來人口的減量發展思路,目前廣深仍維持著較為寬鬆的落戶門檻。

這也就意味著,廣深的人口淨流入趨勢,未來還將持續!

這樣的人口壓力強度,無論哪座城市,都難以單獨維持控制人口密度和城市開發強度的平衡。

如何讓勞動力實現自由有序流動,從就業到定居,關係到這些超大城市能否維繫人口紅利,和經濟發展活力。

所以在十四五規劃上,廣州、深圳希望在未來五年的合作中,探索出一條符合超大城市特點和規律的治理新路子。

人口承載上,從深圳綜合改革試點方案的內容看,深圳目前對土地的使用自主權更大,今年也供應了更多的土地和住宅。

不僅能提高深圳的城市承載能力,也可以透過控制土地來調整房價,進一步調節深圳的居住門檻,來實現人口的控制。

不同於深圳的開源,廣州採取的辦法更類似於節流,雖然廣州近期的落戶門檻又降低了,但在下轄7個行政區實行差別化入戶政策,有利於引導中心城區人口向外圍疏解。

現在廣深之間的交通也日益完善便捷,未來向對方都市圈外溢人口的趨勢,恐怕會愈演愈烈。

維持經濟活力上,十四五建議提出了一個比較嶄新的辦法—消費,“積極引導境外教育、醫療、旅遊等高階消費迴流”。

目前以醫療、文化娛樂為代表的服務消費,不少居民仍習慣於去國外消費,如何引導這部分追求高品質和健康的消費需求迴流,對於內需市場龐大的廣東而言,顯得尤為重要。

所以十四五也就提出了,支援廣州、深圳建設國際消費中心城市。

目前看來,廣州對消費方面已經率先發力,12月23日至2021年1月22日,2020年廣州國際購物節將首次跨年舉辦。

此前,廣州已正式向商務部申報,國際消費中心城市培育建設試點,包括將大力吸引國際知名品牌在穗設品牌首店、旗艦店、總代理,在3年內逐步引入200個國際品牌。

另外,廣州還想加快發展口岸免稅店,設立市內免稅店、引入國際品牌折扣店等,將重點打造“時尚之都”“會展之都”“電商之都”等城市消費名片。

作為老牌商都的廣州,對消費的嗅覺還是更靈敏,如果進行順利,深圳也一定會跟上步伐。

整個十四五的規劃,22條針對深圳的利好,30次提及廣州,廣東未來五年對兩座城市寄予厚望,深廣互補,令人無限遐想!

作者 | 灣叔

10
最新評論
  • 神秘買家6億元拍走,樂視大廈究竟歸誰?
  • 黑天鵝突襲!全球市場大跌,歐美無一倖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