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本市場,永遠讓人琢磨不透。
疫情嚴重的美國,股市不斷刷新歷史新高。
A股卻始終在3000點附近苦苦徘徊。
融資額十年新高,IPO數量全球第一
疫情在全球肆虐,可股市卻似乎並未受到太大影響。
截止到今天,全球股市市值已經超過100萬億美元。
一方面是美國股市,不斷刷新歷史新高,歐洲股市和日本股市也表現強勁。
當然,A股也對此做出了很大貢獻。
2020年,A股IPO並沒有受到疫情影響,無論是數量還是融資額都大幅增長。
上海證券交易所IPO的數量排名全球第一,今年前11個月上交所新增長IPO公司數量是203家,IPO投資額是3200億,這兩項指標均高居全球第一。
此外,深交所的IPO數量也高居全球第三。
整個A股來看,今年總籌資額達到4707億元,為2010年以來最多,創下十年新高。
與去年相比,IPO數量和融資額同比分別增長97%和86%。
按照IPO程序來看,A股全年將有395家上市公司首發上市,同樣位居全球第一。
今年,全球共有1338家企業在全球上市,同比上升17%。籌資額上升27%,預計為2654億美元。A股IPO數量和籌資額與去年同期相比分別增長了49%,佔全球總量的40%。
依靠快速的IPO,上交所今年首次總市值超過日本成為全球第三大證券交易所,只排在紐約和納斯達克之後。
此外,科創板上市公司數量超過了200家,總市值3.2萬億。IPO科創板到現在投資額超過2800億元。
全球第一的IPO也給印花稅帶來了較大幅度增長,2020年1-11月份全國證券交易印花稅1728億元,同比增長49.2%。
A股今年整體表現平淡,但投資者依然熱情不減。
自2020年3月份開始,A股新增投資者數量連續九個月突破百萬大關。
11月新增投資者152.71萬,同比增長84.76%,期末投資者數17615.31萬,同比增長10.83%。
中國企業跨界IPO的勢頭也繼續保持。
2020年,陸金所、貝殼、小鵬汽車等35家中國企業赴美上市,這一數量與去年持平,但融資額同比大增233%。
A股低迷的背後真相
很多投資者刷著美國每天創新高的新聞,然後看著趴在地上的A股,除了羨慕嫉妒恨,都是滿滿的委屈。
中國經濟在二季度就已經開始反彈並實現正增長,為何股市表現如此低迷?
IPO加速推進,市場承受能力有限。
註冊制已經在科創板和創業板中試執行,總體表現平穩。
註冊制下,上市的企業門檻越來越低,速度也越來越快,當然,這主要是為了解決企業融資難的問題。
新進的數量不少,退市的企業並不多。
雖然整個市場不差錢,但全球第一IPO還是給市場帶來了一定的擴容壓力。
融資額創十年新高的同時,2020年,大小非減持創下了同期歷史新高。
2019年,A股減持額度為4220億元,僅低於2015年的4390億元。
不過,2020年,僅僅前11個月,A股減持規模超過6300億元,超過2019年全年的同時,也早早創下減持額度的歷史新高。
2020年的最後一個月,大小非減持的步伐並沒有停歇,反而還有加速的趨勢。
12月1日到7日,有130家公司釋出了減持公告,12月的第二週,有114家公司釋出了減持公告,而11月,每週平價減持家數也不過39家。
大小非中的原始股成本非常低,幾乎接近於零,他們會肆無忌憚地減持,套現,機構增發股,相對於當前股價,也非常低。
當行情向上時,大小非減持會讓市場降溫,當行情不好時,大小非減持則是雪上加霜。
雖然監管層也出臺了相應的法規來引導,規範減持,但合法合規的減持很難避免。
市場資金炒作現象依然存在。
很多業績虧損,只會講故事的公司突然無厘頭暴漲,到最後一地雞毛,價值投資仍然任重道遠。
2021年,牛年會有牛市嗎?
明年,農曆辛丑年,在十二生肖中,也就是是牛年,陽曆屬於牛年的時間2021年2月12日-2022年1月31日。
那麼問題來了,牛年會有牛市嗎?
指數牛市的機會不大,但結構性牛市幾乎沒有懸念,個股會迎來絕佳機會。
為什麼說指數牛市機率不大?
疫情不僅沒有結束,還在繼續蔓延。
現在看來,很長時間之內,還會一直存在,疫苗的普及還需要很長時間。
歐美疫情的影響,對經濟和資本市場的影響還遠遠沒有體現。
美股現在處於歷史高位,無論疫情如何發展,明年調整的可能性都要遠遠大於繼續上漲的可能性。
美股下跌,全球股市和資本市場都不能倖免。
加上現在美國對中國企業的封鎖和制裁,外部環境不確定性依然存在。
全球的債務水平居高不下,發生金融風險和經濟危機的機率也客觀存在。
2021年,大環境,全球經濟,全球資本市場支撐A股指數牛市的條件並不存在。
明年,註冊制可能會在全市場推進,IPO還將繼續,這也是制約大盤大幅上漲的又一因素。
指數沒有牛市,更沒有大幅走低的風險。
我們國家疫情大規模爆發的風險,今年GDP基數相對較低,明年大幅增長几乎沒有任何懸念。
經濟基礎封殺了大盤大幅走低的空間。
個股來看,今年一季度,很多公司受到疫情影響,業績出現了較大幅度下滑,2021年一季度,恢復增長的公司業績會大幅回升。
一季報行情,將是2021年個股開年之後表現的催化劑,投資者值得重點關注。
在外部環境不確定增大的同時,內迴圈將繼續會是市場的主線。
消費股,特別是食品飲料,今年已經大幅上漲,很多創下了歷史新高,在一定程度上透支了未來預期,投資者應該回避。
除食品飲料之外的消費股,譬如汽車,旅遊,影視,餐飲等行業會逐步恢復,或有不錯的表現機會。
我們的基礎科技和高階製造領域和發達國家相比依然有較大差距,這也是我們的科技企業很容易被人掐住脖子的原因。
大力發展科技,科技興國,也將是2021年,甚至未來很長時間的熱點,譬如5G,晶片,人工智慧,高階裝備將會迎來政策的重點照顧。
2021年,新能源汽車可能迎來徹底爆發,政策和銷量將會雙提升,加上汽車消費扶持政策,新能源也是重點傾斜物件,這是未來資本重點追逐的物件。
作者 | 周松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