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財經>

公元1993年,中年的80後那時還是小屁孩,最愛玩鐵環和跳繩。

記憶中,家裡的黑白電視不時冒出滿屏的雪花,還得上手搖一搖天線。

當時還掀起一股存款熱,一有餘錢,爸媽就會存到銀行裡,畢竟十個點的利息,就跟變魔術一樣,錢躺著就能變多。錢掙得少,但是利率是真的高。

也是在這一時期,平安保險的創始人馬明哲從臺灣取經回來,將保險公司業務重心由財產險向壽險傾斜。記得當年啟動了龍騰計劃,空降了一批臺灣資深保險人過來大陸指導壽險業務。

事實也證明了這一策略是有效的,而且效果特別明顯:

1993年,平安總保費收入才5.5億元,而1996年竟達到了97.1億元,而超過三分之二的保費都由壽險貢獻。

同時期,其他的保險公司也開始傾向壽險業務,國內的壽險的保費規模越來越大,誰也想不到,這種盛況已悄悄為保險行業埋下一顆暗雷,而且是殺傷力巨大的那種。

一、賣得越多,虧得越多的保險

保險公司、銷售人員還沉浸在發展迅猛的亢奮之中,外界環境的突然變化並沒有引起大家的危機感。

1996年5月起,央行8次降息,銀行一年期存款利率從9.18%一路降到了1.98%。

當時很多保險從業者甚至覺得,銀行降息後,會有更多人來買保險產品,是拓展業務的好時機。親眼目睹當年某國有險企的現場銷售盛況,已經不是賣保險了,是搶購,是電話裡直白的告訴你銀行降息但是保險還沒降息,現在直接說你的身份證資訊我直接幫你辦投保業務,因為趕時間簽字也直接幫你代簽了,所以當時大量的現金向保險公司湧入,對的是現金,那時候還沒有手機銀行APP還沒有微信和支付寶,準確講沒有智慧手機就是現金。尤其在保險條款要停售之前更為瘋狂,保險公司財務收錢收到手軟,點完鈔票就扔到財務室地上,山一樣的現金,運鈔車一車一車的運,徹夜不眠,每天都加班到午夜24點,好瘋狂,那時候的人們就這樣瘋狂,關鍵那時候普通人也沒什麼太多的投資渠道,遇到機會一算賬挺合適的,就瘋狂投機一把,尤其在現場的氛圍一渲染,從眾心理就被調動起來了,人有時候是環境產物!別說你有什麼自控力,你在現場你也血液沸騰!

只有少數清醒的人知道,大事不好!而且保險產品賣得越多,未來後果就越可怕。

銀行存款是定期的,最多也就存個幾年,後面利率變動,再存就按新的利率給你了。

但保險產品不一樣,比如一款年金產品,它的預定利率在設計產品時就定下來了,不管過了多少年,都不會變。

而保險公司收上來的保費,一部分是要拿去投資的,預定利率則可以理解為保險公司未來經營投資能力的預測。

在扣除一些運營費用後,剩下的部分是可能給到消費者的回報。

還是以年金險舉例,按照之前的經濟形勢,保險公司以為能賺到120塊,於是約定每年給使用者100塊,但實際投資拿回來的錢只有80塊,還要補貼20塊給使用者,這就是利差損。

要命的是,保單基本是長期的,合同約定給多少年,也就是說保險公司要一直補貼。當年的保險代理人就像之前的房地產中介一樣,一個勁的勸你買,你就是無動於衷。想想那時候的利率,哎~

在此之前,已經成交了大量高預定利率的長期保單。賣出去了就得按合同走,保險行業的“利差損”噩夢就此開始。

1、過高的預定利率,下滑的投資收益

1993年到1998年,保險產品的預定利率都很高,大多數時候甚至高於銀行一年期存款。

但是實際的投資回報率又如何呢?

90年代初期,當時對保險資金該如何運用還沒有監管約束,用在哪兒沒啥限制,投資房地產、證券、信託的都有,經歷了一陣“亂投資”的時期。

沒過多久,房地產泡沫破滅,中國房地產萎靡不振,保險公司產生很多不良資產。

與此同時,監管也開始出手。1995年,《保險法》第一百零四條規定:保險公司的資金運用,限於銀行存款、買政府債券、金融債券和國務院規定的其他資金運營方式。保險公司的資金不得用於設立證券經營機構和向企業投資。

已經投資的專案不景氣,監管對投資渠道又多了限制,各方面因素作用下,導致保險資金的投資回報率長時間在5%以下,遠低於當時產品的預定利率。

根據銀保監會(原保監會)公佈的一組資料,2000年到2005年期間,保險資金整體投資回報率最高的年份,也才4.30%,卻要擔起90年代高預定利率產品的重任,保險公司苦不堪言。

2、影響長遠的利差損

平安、國壽、人保、太保等都沒逃過這場利差損風波,其中平安人壽的損失尤其巨大。

2007年,中國國際金融有限公司的一份研究報告表示,在當時的投資環境和投資假設下,平安的保單隱含的虧損已經超過200億元,峰值的虧損將在400億元左右。

從後面的情況來看,這個資料,還是偏樂觀了。

二、預定利率的調整歷程

在意識到利差損殺傷力後,保險公司和監管紛紛行動起來。

保險公司將已經上市的相關產品做下架處理,監管不再簽發高預定利率的新產品,並調整預定利率。

略微尷尬的是,央行連續降息,對比之下,之前設定的預定利率又高了,所以預定利率也在不斷的下調,直到1999年,調到了最低點2.50%。

預定利率的下調,是把雙刃劍,它在挽救保險公司的同時,也無意中阻礙了保險行業的發展。

預定利率低,產品缺乏吸引力,競爭力差,銷售情況不佳,大家也都很頭疼。

這一情況,一直持續到2013年,銀保監會再次調整,對於壽險產品中的普通型養老年金或保險期間為10年及以上的其他普通型年金保單,預定利率最高可到4.025%。

三、高能預警,預定利率再次下調

4.025%預定利率放行了五六年,現在又降了。敲黑板:現在又降了。

今年8月30日,銀保監會公佈,將普通型人身保險保單(含普通型年金險)的預定利率降為最高3.5%。

其實早在今年初期,預定利率超過3.5%的普通型年金保險產品,就不予備案了。

從歷史的經驗和當前經濟環境來分析,這次調整是在意料之中。

從國際來看,光是今年,已有大約30個經濟體相繼宣佈降息,如馬來西亞、紐西蘭、澳洲、南韓、俄羅斯等。

歐洲央行從2012年開始降息數次,今年9月調整後,基準利率已經為-0.5%。去銀行存錢,不僅不給利息,還要付一筆費用。

從中國情況來看,央行基準利率雖然有升有降,但長期來看是在降低的。

預定利率下調,是避免再次上演利差損的悲劇。

一個人的成長,會犯錯誤、會有磕磕碰碰,經歷之後才能更好的完善自我。

保險也是一樣,”利差損“往事很慘痛,但這段歷史,也在提醒著保險業,避免以後再發生相同的錯誤,更好的向前發展。

  • 神秘買家6億元拍走,樂視大廈究竟歸誰?
  • 這些年京東虧損很厲害,為什麼從來都不缺錢?看完你就懂了